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3 毫秒
1.
物体的运动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物体运动与力的最基本关系和常见的几种运动形式: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物体运动规律的能力以及用物体运动特征将物体运动的方式进行分类的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具:小组实验盒,观察提示卡 学具:自做纸风车、纸盒、小铁环或塑料环 教学过程: 一、初步谈话 1、揭示课题:物体的运动 2、教师演示:使学生认识什么样的物体是“运动状态的物体”,什么样的物体是“静止状态的物体”。  相似文献   

2.
任何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其他物体对它施加作用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这就是"惯性定律"。"惯性定律"亦即"牛顿第一定律"。该定律说明力并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条件,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它科学地阐明了力和惯性这两个物理概念,正确地解释了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并提出了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  相似文献   

3.
小学《自然》第三册十至十三课,是用运动状态和力的关系把它们联系起来的。其教学目的是,认识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是受到力的作用,几种运动方式移动、摆动、转动的特点;物体自由落地,具有重量是地球引力作用的结果,引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指向地心。教学“物体的运动”一课,应着重让学生懂得,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相似文献   

4.
初二物理“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一节是“运动和力”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又是一个教学难点。我针对学生难以理解和容易混淆的概念——“动平衡”,设计了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用启发、比较、分析、推理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施教方案,下面简述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1 从复习“静平衡’过渡到建立“动平衡”的概念教师:上一节课研究了,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必须有力的作用。那么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运动状态是否一定会改变?  相似文献   

5.
王慧 《科学课》2009,(1):24-25
教学内容分析;《怎样让小球动起来》是《力与运动》单元中的第三课,它与前两课《推和拉》、《常见的力》相呼应,是知识的延伸,也是下一课《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的基础,在内容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力的学习是本学期的重点,本课在学生认识了各种力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力与运动的关系,意识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在力的作用下,物体可以由静止变为运动。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自然第三册前几课的学习,学生有了把多 种类群动物的某一方面属性综合起来研究的初步经验,有了动物和人体运动的基本知识。本课的教学目的是指导学生认识改变物体静止或运动状态,必须受到力的作用;知道常见的几种运动方式;培养学生用归纳法概括物体运动规律的能力和把握物体运动的特征以及将物体运动方式进行分类的能力。其难点是对摩擦力的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7.
二力平衡的知识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之一。这一知识对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 ,求平衡力中的未知力以及进一步学习摩擦力、浮力等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一、知道力的平衡的概念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 ,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学习这一定义要明确 :1 .定义中指的“物体”是指一个物体 ,而且是受力物体 ;“几个力”都作用在这个物体上。“几个力”指至少有两个力。2 .由定义可知 ,当物体受到的力平衡时 ,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保持何种运动状态 ,决定于物体原来的运动状态。物体原来是…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12~13页。教学目标:1.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2.会辨认从正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发展空间观念。3.通过变换位置观察等活动,经历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探究的兴趣。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教学重点:参与体验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教学难点: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汽车、熊猫、小兔、茶壶等不同的玩具,汽车、小兔玩具和椅子等的图形卡片。课前准备:四人一…  相似文献   

9.
惯性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课本里为了使学生对惯性这一概念有一个直观、形象的理解,做了如图l的两个演示实验.图1中甲车上的木块为什么向后倒?分析原因是:刚开始小车和木块都处于静止状态,当小车受到向前的拉力作用,由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使小车由静止变运动.而木块的底部受到摩擦力作用也跟着小车一起向前运动.由于木  相似文献   

10.
(一)运动与外力的方向本课要求学生认识到,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对物体施加外力。但没有提及力的方向问题。在教学中,儿童却有所领悟。有的学生说:“运动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并不会停止运动。如对滚动的球踢上一脚,它会滚得更快。”这种认识显然不全面.  相似文献   

11.
“力和运动”一章是学习了最简单的运动规律,在建立了力的概念的基础上,将这些知识综合研究,从而初步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这一章涉及的概念有:惯性、摩擦力和二力平衡;要求掌握的基本规律有: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的条件.本章是初中力学的重点内容,也是继续学习力学的基础.本文拟对“力和运动”一章的重点进行分析、研究.一、考查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概念的认识、理解和运用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的…  相似文献   

12.
五年制小学自然教材第六册《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一课,其教学目的要求是:1.指导学生认识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的性能和它们的用途。2.向学生进行安全用电教育。为达到这一教学目的要求,课堂教学时应结合自然学科的教学特点,抓好以下几点。 一、指导学生实验,帮助学生获得关于物体导电能力的感性认识 教学这一课时,应指导学生去亲自动手实验,从中感知导体、绝缘体的导电性能。课前让学生准备充足的实验材料,例如:干电池,小灯泡,各种常见的导体(像小刀、钉子、  相似文献   

13.
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是学习静力学和动力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时,需要弄清物体是处于静止状态还是运动状态;静止时,还需要分清物体是否有运动趋势。在此基础才可能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所以,学生通常难以分析把握物体所受的力。为提高学生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文章结合例题进行分析说明。  相似文献   

14.
“惯性”是“力和运动状态变化”一章教学的重点之一,对于初中学生来讲,惯性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难以理解。因此,惯性又是教学的难点。 一、教学难点的形成原因 1.教材叙述的语句比较哲理,例如“把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一切物体不管是否受力,也不管它是否运动和怎样运动,都具有惯性。”“惯性是一切物体固有的属性。”初中学生一时不易看懂、不易理解。 2.学生虽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种种“惯性现象”,但因为尚未学习有关物理知识,故根本不知道这就是物体具有惯性的表现。非但如此,反而由于对生活经验的误解及误传而形成种种似是而非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教学初二《物理》“运动和力”一节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一结论,可作如下演示实验。(如图),实验装置由两块木板组成。一块长20厘米,挖有小槽(作斜面板用)。另一块木板长40厘米,(作平而板用),小槽取中挖30厘米长即可,槽深以大于小球直径的2/3为宜。  相似文献   

16.
我教《导体和绝缘体》这一课,有一教学环节是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判断一些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第一班教学时,我按教材安排,课前为学生准备联接好的电路,学生实验时,只需将物体往检验座上一放,小电珠亮了,说明是导体,不亮则为绝缘体。学生按教师要求很快就完成了。实验记录表也准确地填好了。学生无需动多少脑筋,兴趣分明也不太高。  相似文献   

17.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又称惯性定律,是初中物理中学生较难理解的内容之一。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搞好这节内容教学的关键。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在这里,首先学生往往对外力这个概念不甚了解。在他们所学到的力的种类中,虽然已接触到(或听说过)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等,但是还不大了解外力就是这些力中的一种力或者几种力的合力。对于该定律的第二句话,有些学生往往这样认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可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者也可以保持静止状态。  相似文献   

18.
在物理课的教育教学中我们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一个是力使物体发生形变,另一个是力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研究同一直线二力合成规律是从形变角度来进行实验的,本文通过设计从力使物体运动状态角度来研究合成规律的实验,解答了学生的疑问,保护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题目:人教版必修二第五章第二节"平抛运动".在"平抛运动"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直线运动的规律及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相关知识.我所在的学校是省级示范高中,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以及实验动手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基于此,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均设置在平抛运动规律的得出上.为此,我准备了两组学生实验,这两组实验均出现在教学设计的第一个环节"自主探索"中.在教学设计"自主探索"这一环节,我先安排了这样一个实验,目的是探究平抛运动物体竖直方向做何运动,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平抛运动演示器(平抛竖落仪如  相似文献   

20.
(材料:木箱,纸风车,铁环) 师:请同学们利用自己桌上的实验材料研究一下这些物体受到外力以后会怎样运动?(学生实验) 生(1):木箱在推动,纸风车在转动,铁环在滚动。生(2):我不同意木箱在推动,推动是指人在推木籍,而不是木箱运动的方式,应该说木箱在移动。生众:对,木箱应该叫移动。师:太家讨论得很好。你们都玩过秋千,那么,谁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