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我们对高中语文考试方法进行了一点改革,我们认为:现行的考试制度、考试方法存在着许多弊端.第一,现行的考试制度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学生从上小学到大学毕业,十六七年的学校生活,基本上是在考试中度过的.小测验、大测验、随堂考、单元考、阶段考、期中考、期末考、统考、汇考、摸拟考等等,名目繁多的频繁考试,只能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完全背离了学生智力  相似文献   

2.
一、对考试基本功能的重新审视1.淡化对学生的评价功能我们以往的考试重在对学生的评价 ,根据学生学科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优劣 ,多数学生为此而产生了怕考厌考的心理。据我所了解 ,一些国外的考试 ,从不向学生公布分数 ,更不以分数排名次。但是 ,对学校却有评价排名 ,以促使学校提高办学质量。众所周知 ,学生的质量取决于学校的办学质量。因而我们要淡化用考试评价学生的做法 ,应通过考试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2 .重视检测功能考试的另一功能是检测 ,通过考试检测教与学的得失、教与学的方法优劣。当然这一功能也可以通过作业反映出来 ,…  相似文献   

3.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虽然这句话已被贬意地互传了好几代,但在高考当前,有谁能否认“考试”“分数”的份量。在培养能力的同时,如何学会考试,争取更高的分数,便成为教师、学生共同的目标。在物理考试中,我认为关键在于破译题意,即我们通常说的“  相似文献   

4.
声音     
推行一年多次考,让高考人性化 ——一次考试、一次录取的弊端是十分明显的。首先,考试组织的风险极大.出一点纰漏,就将影响所有考生和所有学校的录取,这迫使考生们长期训练.把自己变为考场高手.也导致高考作弊疯狂;其次,单一的分数评价.一次考试成绩.也不利于大学全面评价一名考生.招收适合自己培养目标的学生。  相似文献   

5.
按分数给学生排名次的现象,目前在中小学普遍存在。“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已被在分数阴影笼罩下的学生喊了多年,但许多教师仍然奉行“考,考,考——老师的法宝”;一个单元结束有单元过关考试,每月要进行“月考”,学校不定期地抽考,几个学校同步  相似文献   

6.
福州市自2000年中考实行初中思想政治开卷考至今已走过了三个年头,经过三年的不断摸索、总结,我们认识到“政治开卷考”这一新生事物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总体上是受到社会、教师、学生欢迎的。但毕竟我们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总有差强人意的地方,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改革。为此,本文仅仅试图在开卷考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怎样加强考试命题的改革,使之更加符合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神,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7.
笑看分数     
于学浦 《中学生阅读》2005,(3):61-64,60
伴随着各学校第一轮或第二轮复习的进行,莘莘学子们迎来了2005年高考。随着一次次月考、检测考、模拟考、统测考、联考等的进行,当考试结果出来时,由于分数的起伏波动也使高三学生平生了许多想法和变化,尤其是分数出现下滑的同学更是烦恼,疑惑,不思茶饭,百思不得其解,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近期收到的几百封来信中许多同学都谈到,由于分数下滑使自己产生困惑,  相似文献   

8.
当下,全国第八次课程改革以“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势在各地轰轰烈烈展开。在传统教学与新课改链接中,不少教师把考试看作洪水猛兽,把新课改与考试对立起来。对此,笔者认为,关键的是要从观念层面解决好三方面的认识:一是到底考还是不考?二是如果要考,考什么?三是如果要考的话,应该怎么考?我的观点是如下。一、不能不考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潮,于20世纪90年代悄然进入我们的视界。自从提倡实施素质教育,人们一度进入误区:谈考色变。人们不自觉地把考试与实施素质教育对立起来,认为考试就是要分数,就是要排名次,就是搞“应试教育”。素质…  相似文献   

9.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儿。"这是在中小学校广泛流行的一句顺口溜。最新公布的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要求,在中小学全面推行日常考试无分数评价,而且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不得给学生排名次。  相似文献   

10.
1990年,夏斐事件在中国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给世人留下许多惋惜与思考,其中原始分数的局限性也充分暴露了出来。原始分数是指考生考试所得的卷面分数,通常用字母X表示,如夏斐同学语文考79分,数学考82分,这里79、82即为原始分数。在日常教学中我们通常用原始分数来进行学生之间的成绩比较,判断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等。但用原始分数来衡量考生的成绩有许多局限性。第一、仅凭原始分数无法看出某学生成绩的好坏。例如某学生数学考试考到75分,仅从原始分数75分,无法看出该生在全体考生中的地位,因为考卷有难有  相似文献   

11.
现在我们基层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老师教学生教得浅,考学生却毫不含糊考得深。教的是一般知识,考的是特殊知识,不考学生懂的会的,单考学生不懂的不会的。这种考法,真正折腾的是学生,害苦的也是学生。一些成绩很好的学生正是在这浅教而后深考的龙套中迷失了自我,成为考试的奴仆,失去了本属于他们的更深厚丰富更个性化的语文学习。大部分中等生正是在这一次次深难考试中丧失了学习的信心,找不到了语文考试的感觉,在这浅教而后深考的语文恶性循环中,他们的学习不是向上升进,而更多的是向下滑坡。至于相当一部分差生,这种语文考试对于…  相似文献   

12.
<正>一、合理安排参加考试的时间新高考英语提供两次考试机会的模式,使学生能够在整个高中阶段多一次机会争取更好的分数,这样的改革方式虽减轻了考试压力,但并未缓解学习压力。少数尖子生可以在高一就考出最满意的英语分数,从而腾出时间应对其他科目的学习和考试;多数学生经过专业培训后,进入高二时可以达到高考的要求,考出理想分数;基础欠缺或对上次考  相似文献   

13.
在全国部分省市的高考英语听力改为四次考试,即从高一起,就开始实行高考英语听力考试,一共考4次,其中一次最高的分数作为高考听力成绩。很多同学在第一次考试中,就获得了较高的成绩甚至是满分,那么在接下来的英语学习中,他们会降低对英语听力的学习和练习,  相似文献   

14.
高职课程考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传统考核方式不利于激励学生在学习全过程中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在高职课程教学中进行考试改革,采取“过程化”考试方式和“模块化”考试方式,并取得“以考促学”,“以考促练”,“以考促教”的效果,促进高职教学质量和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分、分、分,家长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多年来,考试与分数一直是学校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主要手段,在反复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百分制的分数评价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充分说明,考试与分数在素质教育中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为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必须改革考试与评价制度。 一、改革考试观念 对考试要确定两个观点,即对现实存在进行测量的观点和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条件的观点。素质教育过程中的考试,必须关注人和人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分数。素质教育不赞成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成绩的惟一标准,更不赞成把学生考试分数或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师、校长、学校工作业绩的惟一标志。改革考试观念,要扭转“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学什么”的倾向。要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更要重视学生素质发展的差异性。既要让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达到一定的…  相似文献   

17.
l.分项考试,综合评价例如:把语文考试分为说话、阅读、背诵、作文和基础知识等项目,并进行综合评价。这样,考试时间短,难点分散,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2.砸了再考,考到优秀学生考砸了,学校可允许再考一次或几次,或者让学生学习一段时间再考,记分数最高的一次。这样,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3.挑选试卷,考出水平打破一次考试一套试卷的框框,出几套难易不同的试卷,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或喜好,选择试卷。开卷考试,学生感到新鲜有趣。教师应出综合性较强的试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5.学生出卷,教…  相似文献   

18.
一、转变教学观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古今中外的任何一次社会变革,都是以观念变革为先导。长期的应试教育,使我们的教学观念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忽略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传统的教学观念使我们的教育紧紧瞄准考试,升学考什么、教师教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就要学什么,教师教多少、学生就学多少,整个教学过程中,[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第一次月考,雯的女儿就考了个全班倒数第三来刺激她. "你天天在学校是怎么混的?考倒数第三,还有脸回来?看你那一点点分数,到大街上找个收破烂的人来考试,都比你考的分高!"雯找来如此难听的字眼讽刺女儿.  相似文献   

20.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我敢说;对于绝大多数老师、家长和学生来说,考试都是生活中一件既重要又神圣的事情,因为许多人的命运由于考试而被改写。可是,当家长们想凭着自己以往的经验指导一下孩子的考试时,却惊讶地发现:考试竟然变得让人不敢认了,因为一场考试的革命已经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曾几何时,一些人以为考试是走向素质教育的绊脚石;以为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怪现象”小学生不考试或者只考一点儿;中学生则比小学生多考了一些,或者有些课程考而有些课程不考;到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