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3 毫秒
1.
《汉语大词典》中有:[美女]美丽的女子.《墨子·公孟》:"譬若美女,处而不出,人争求之."[1]可见,"美女"一般指容貌美丽的年轻女子,它的适用范围也应仅局限于一部分人,但是目前在实际运用中"美女"称谓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泛化.  相似文献   

2.
《汉书·艺文志》"八体六技"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书·艺文志》小学类"《史籀》十五篇"后,"《苍颉》一篇"前,"八体六技"四字疑为衍文,非班固《汉志》之原有,而是后世传本所增衍。小序"又以六体试之"本没有错。  相似文献   

3.
吉家林 《现代语文》2007,(12):17-19
屈原《天问》是一首千古奇诗,注家对《天问》篇末诗句之意的歧解甚多,通常认为"能流厥严"的是吴王阖庐,"忠名弥彰"的是楚成王熊恽。我的新解是,"能流厥严"和"忠名弥彰"者均系楚勋子文。  相似文献   

4.
元明清白话作品中常见"蒿恼"或"薅恼"一词,"蒿(薅)恼"义为"搅扰,打扰",从《说文解字》及"蒿""薅"的形义关系分析,"蒿""薅"不可能从本身的意义引申出"搅扰,打扰",从而断定,"蒿(薅)"作"搅扰,打扰"义是假借用法;同时,从《广韵》出发,结合古书用例,证明"蒿(薅)"的本字应是"挠"。  相似文献   

5.
常静  刘立 《河池学院学报》2011,31(4):9-14,17
采用"多源流模型"的概念框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的议程设置的问题流、政治流和政策流进行了考察。解决科普工作内在管理问题的需求和各有关部门、地方政府的科普立法的先期实践,法轮功事件的发生则形成了一个触发机制,"政策之窗"被打开,最终导致《科普法》的议程设置和及其制定。  相似文献   

6.
"无"和"有"是《老子》一书中重要的本体论概念。本体论就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对一切事物存在及运行真理的一种超越性追问活动。《老子》就是在某种程度上追问万事万物之"无","无"就是一切存在者的存在运行的最终根据。"无"是天地的根源,"有"是万物的根据。"无"与"有"的关系密切,在空间意义上是"有无相生",而在形而上学意义上,"无"比"有"更具优越性,这是老子形而上学的典型标志。对"无"的追问表明《老子》是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7.
宿爱云 《现代语文》2007,(3):122-123
《马氏文通》中"顿"和"读",是全书中矛盾最多、最易混乱的两个术语,特别是马氏对"顿""读"的界说,研究学者们对此众说不一.本文通过对《马氏文通》中的"顿""读"界说及例句分析,得出一种结论:"顿"和"读"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术语,"顿"是修辞层面,"读"是语法层面,不同层面的东西划分的标准是不一样的,但可以有交叉的现象.这种交叉现象也就造成了在句读分析中,有的既可以是顿,也可以是读.  相似文献   

8.
杜甫秦州诗中的两处"南州",不同于《汉语大词典》、《旧唐书》等典籍所记。对杜甫《发秦州》所描述的南州以及他实际行踪的考证证明,"南州"是杜甫离开秦州后的明确去处,"南州"实为"南秦州"之简称,是指以仇池、同谷为其主要辖区的南秦州地区,这一区域包括汉源、同谷、清池与栗亭等地。  相似文献   

9.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是一首雅俗共赏的七律名篇,人们欣赏的目光大多在中间两联上逗留,对最后一联,则极少留意,这是很可惜的。白居易是带着孩童般好奇的目光去游湖的,也是带着孩童般好奇的目光来写这首诗的。"几处早莺争暖树","争"字,自然是见孩童之所见,"几处",就更是  相似文献   

10.
"牛鬼蛇神"这一俗语来源于佛教用语."牛鬼"和"蛇神"分属不同的两种类别.顾名思义,"牛鬼"属于鬼的系统,"蛇神"属于神的系统."牛鬼"是地狱中的牛头鬼卒,名叫阿旁,连称为"牛头阿旁",出自《五苦经》:"狱卒名阿旁,牛头人手,两脚牛蹄,力壮排山."《法苑珠林》引《罪业报应教化地狱经》:"牛头阿旁,以三股铁叉,叉人内著镬汤中,煮之令烂."可见,牛头阿旁的特点是力大如牛,任务是负责惩罚那些堕入地狱的坏人.  相似文献   

11.
马莉英 《湘南学院学报》2007,28(4):37-39,46
孟浩然是我国古代少有的以布衣终身的大诗人,对他的身份定位,历来存有争议。从孟浩然的诗歌、生平以及与真隐者陶渊明的比较中可见,孟浩然并不是一个地道的隐者,其仕进之心一直没有泯灭。40岁之前为出世而隐,落第之后被迫归隐。既不想在开明盛世无所作为;又不想为官场所累,因此其思想总是处于仕与隐的矛盾之中。  相似文献   

12.
盛唐诗坛流行隐逸,但是杜甫是这个时代的特例。他有过归隐的情结,甚至为归隐作过努力,但是,最终他都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归隐。对壮游时期、“度陇客秦州”时期、成都草堂时期的分析可见杜甫的归隐情结,以及他最终放弃归隐的内外原因。  相似文献   

13.
关于王堆的隐逸及主要创作于这一时期的山水田园诗学界众说纷纭,文章将二者放在一起进行考查,认为他的隐逸及山水田园诗的内涵是一致的,体现了诗人为官做人的人生哲理,他所形成的隐逸文化是长安文化的延伸,是盛唐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苏轼的陶渊明情结及其诗文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诗经过六百年的流传,而被苏轼视为艺术绝诣而“尽和其诗”。苏轼向往陶渊明之隐,与其希望有用于世是相结合的。在陶醉岭南自然山水风物、吟咏啸歌之际,并不忘情有用于世。在被贬谪蛮荒之地的时候,又常怀渊明的归隐之念,保持自己淡泊的襟怀。苏轼的晚年就这样以陶渊明自比、自励,在他的诗中时时流露出“陶渊明情结”。  相似文献   

15.
对王维<鸟鸣涧>意蕴的阐释,历来聚讼纷纭.之所以如此,关键在对"桂花"内涵的把握上.本文即从"桂花"意象本身的寓意出发,联系当时诗人的创作情境(置身高士隐栖之地),以及当时诗人的精神取向(失意后的彷徨),论述诗作对高士的企慕,对隐逸生活的向往的精神主旨.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复杂存在,周作人是以备受争议的"现代隐士"形象出现的。他之所以会选择与时代主潮迥异的隐逸之路,有多方面的原因。疾病和家庭的影响、日本文学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都是促使周作人关注自我、走向隐逸的不可忽视的原因,而最重要的主因则是周作人对隐逸之路的自觉追求。  相似文献   

17.
文天祥与陶渊明所处时代和经历的相似性,使得他具有陶渊明抽身险恶官场、退隐山林的情结,也同样富有陶渊明隐居中悠然自得和隐中欲仕矛盾心态的情结,更脱不开陶渊明“唯云甲子”的忠义情结。  相似文献   

18.
孟浩然既追求功名仕进,也追求避世隐居,其亦仕亦隐情怀终生存在。他敬仰魏晋贤臣士羊祜、习凿齿、谢安;对陶潜、嵇康、阮籍的行止多所认同;从某些“魏晋风度”中得到精神安慰。可见他与魏晋士有着深深的情结,这是他形成亦仕亦隐情怀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未为尧舜用 且向烟霞托——论陆游隐逸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存词145首,其中爱国词不到20首,隐逸词约70首,纤艳词50余首,可以说隐逸词在其词中占了一半。在世乱政昏的时代,他报国欲死无战场,屡被投闲置散,抑郁之际,栖心于佛道,啸傲于烟波,在山水林泉之间构筑着让心灵栖息的精神家园,寻求大自然的庇护和解脱。具体而言,其隐逸词可分为道家词、渔隐词和田园词。  相似文献   

20.
刘应秋的送别诗内容丰富,情感饱满。送友人赴边和赴任之作表现出对友人的鼓励和劝勉;送友人归山隐居之作则表现出对归隐淡泊平静生活的向往和怀才不遇之同情;与官场朋友告别或文人间的惜别则感激慷慨。在艺术技巧上,其诗歌结构灵活,意象典型。从刘应秋送别诗中,可见其不同寻常的生活状态与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