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纈)"词族共有五个子族,所拥有的源义素分别为"圆转义""连绵不绝义""弯曲义""断绝义""瘦长义",源义素之间存在引申关系,由此可证汉语词义外部系统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2.
释"曹"     
"曹"字的甲骨文形体为上"(東東)"下"口"的会意字,"曹"字的字形义为以言词审理原告被告双方的诉讼.<说文>对"曹"的形体分析"从(東東),在廷东",不确.  相似文献   

3.
考察在《莆仙戏传统剧目丛书》(第一卷)中出现48次的多义词"邁(噧)",认为:"邁"字应当属于方言借音字("噧"当属自造字);戏剧中的用字往往为音读服务,因此"邁(噧)"是用来记录莆仙方言中音读为[mai5]/[me5]的含义;通过与《说文》《广韵》及临近方言的仔细比对考察,方言用字"邁(噧)"的本字应当为"覛(古之觅)""糸",当"邁(噧)"表示"准备;查看、寻找;接待"义时本字为"覛",表示"慢"义时本字为"糸"。  相似文献   

4.
"去"是一个古今常用字(词).《说文》《说文解字注》《汉字演变五百例》等书中都提出"去"字本义是"离开",而任学良同志在《〈古代汉语·常用词〉订正》中提出:甲骨文中那么多"去"都是"往"的意思,"人相违"不是本义,而是"后起义".裘锡圭同志又在《说"去""今"》一文中提出,"去"的本义是"开口","去"字的"离"开义可能就是由"张开"义引申而来的.笔者在考究"去"字本义过程中发现"去"是个相当重要复杂的词.可以说,前人从各个角度对"去"的研究成果相当丰硕,如王学奇(1999年)对"去"字的表空间、表时间、表行为的趋向或持续及用作语助词、介词等多种用法和义项作了系统的补释.  相似文献   

5.
"牴牾",《汉语大词典》释"抵触,矛盾",后引申为"用言语顶撞,冒犯"义。但在历代文献中,"牴牾"还可解释为"物体之间的碰撞,冲撞""不顺,坎坷"义,《汉语大词典》未记载。此外,通过对文献词典的收集,发现"牴牾"还有"柢梧""抵梧""抵捂""牴梧""抵忤""抵牾""抵啎""牴啎""抵啎"几种变体,均有历代文献为证。  相似文献   

6.
一物降一物     
雨珊 《初中生》2016,(4):34-35
青蒿,古代也叫"菣",是指一种香蒿。自古以来,中国各地中医使用不同的蒿草以"青蒿"入药。从1596年李时珍《本草纲目》首刻问世以来的近400年历史中,青蒿一直被尊为正品,稳居"太子"之位。其他均为赝品(假药)。在中医药历史中,现今大名鼎鼎的黄花蒿(又名臭蒿)连假药资格都没有,因为它  相似文献   

7.
巴东方言中的被动标记有三个,"把被""等被""着被",它们分别来源于"给予义"动词、"致使义"动词和"遭受义"动词。从认知的视角看,"把被"是从施事和受事的关系角度诠释(construal)被动事件,"等被"从施事者的角度诠释被动事件,"着被"从受事者的角度诠释被动事件。  相似文献   

8.
文章分先秦、两汉至六朝、唐宋至清、民国至现代四个历史时期,对表示腹部义的"腹""肚(~子)"的发展演变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先秦腹部义仅用"腹"表示,"肚"产生于西汉时期,元明清时期大量使用,明朝出现"肚子",民国及现代汉语"肚(~子)"完全替换"腹"。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从历时视角考察了反义对立式语气副词"死活""横竖""反正"的语义演变过程和演变机制。研究发现:(1)"死活"的语义演变路径有两条:一是"偏义复词链",即从加合义到选择义再到偏极义;二是"语义虚化链",即从加合义到概括义再到任指义,而"横竖"和"反正"仅经历了"语义虚化链"的演变过程。"横竖"从加合义到概括义,再到任指义;"反正"从动作义到加合义再到任指义。(2)三个词都经历了语义虚化的过程,其背后的认知机制是概念隐喻与侧显,这是任指义产生的必经之路。(3)"死活"和"横竖"在任指义产生前均通过概念转喻"部分代整体",语义量达到全称遍指,而"反正"由于自身概念语义的宽泛性和概括性,可直接映射到抽象域中表达遍指。  相似文献   

10.
《左传·成公二年》"不介马而驰之"的"介"字,或训"甲",或认为是"(马介)"的古字,或认为是"(马介)"的假借字.文章分析了"介"字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指出"介"与"(马介)"不是同源关系,也不是引申、假借关系.训"甲"是."介""(马介)"词义不同,不可混淆.  相似文献   

11.
关注2011年和2012年全国各地中考作文命题,可以发现一种"同域近义"现象——被广泛看好的热点词语越来越多地在题目中"亮相",给人的感觉用"目不暇接"形容并不为过。例如"爱""乐""美(丽)"这三个词入题的就有:《欢乐一家亲》(丽水),《收获快乐》(绵阳),《我的快乐来自——》(无锡),《快乐生活》(十堰),《聊一聊快乐的往事》(安顺),《享受快乐》(娄底);《成长的烦恼与快乐》  相似文献   

12.
通过查考字书、系联文献用例、方言求佐等方法,考释清至民国岭南杂字文献中的"(齿)"及相关字词,认为"(齿)"本是个吴方言字,借到粤语里使用,跟方言音变有关."(齿)"与"(啙)""者""宁""贮""箸""著"都能记录表示"贮藏""盛物于器"义的{贮}词,其中"宁""者"为初文本字,"贮"为"宁"的本义分化字,"(啙)""(齿)"为"者"之变形分化字,"(齿)"又可看作是"(啙)"的增义符异构字.本义为"筷子"的"箸"及其俗写异体"著1"在表示"贮藏、盛放"义时为"(齿)""(啙)"的借用.而表示草木义的"著2"则与{贮}词没有关系.  相似文献   

13.
《荀子》中否定副词的数量较甲骨文否定副词的数量已有所增加。《荀子》一书中出现的否定副词有以下几种类型:(1)一般否定,包括"不""弗";(2)祈使否定,包括"勿""毋(无)";(3)已然否定,"未";(4)存在否定,包括"无""靡";(5)判断否定,"非"(也写作"匪",书中此类例子都引自《诗经》);(6)"莫",多表一般否定,由于其颇受争议,所以单独分析。通过对《荀子》中的否定副词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描述否定副词在战国末期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4.
《尚书·周书》及《诗经》中经常出现类似"天棐忱(谌)"的语句,前辈学者大多认为"棐"是"匪"的假借,而"忱(谌)"的意思则为"信",因此"天棐忱"的意思就是天不可信。按从"甚"、从"冘"之字常有"极"、"盛"之义,还有"因超出一定限度从而导致过度"之义;故"谌"、"忱"二字皆有"因过度相信从而导致迷信"的意思,则所谓"天棐忱"可以理解为天不可迷信。同时,周人还将对天的不可迷信与天命所归乃在民心结合在一起,二者共同构成周人天命观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孙丽 《文教资料》2007,(32):27-29
对于"格"字的训释可谓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四种说法:(一)"格"训为"正",即"归正"之义;(二)"格"训为"来","至",即归服;(三)"格"同"恪",谨敬也;(四)"格"训为"革","改革、革新"之义。考察整篇《论语》和原文的句法结构,再参考上古文献,笔者认为"格"应训为"正"、"归正",即行为符合礼的规范之义。  相似文献   

16.
桐城桂林方氏乃一名门望族,宗族文化根基雄厚,但经历"江南丁酉科场案"与"戴名世《南山集》案"两次重大冲击后,宗族统绪涣散中衰。方苞身处此时,且因生于金陵、长于金陵、著书授徒金陵、长眠金陵,以"宗族精英"身份在异地展开宗族重建努力:恢复"族居"与"族葬",给生人与先祖在金陵寻找"义居",为重建方氏宗族秩序赋予合法性地位;一再申述三兄弟合葬要"以义衡之""义明恩洽",树立宗族中兄弟和睦、子侄相爱的"范式";营建"教忠祠",正宗法,举义田,"祠成之日,会祀于金陵者五十有七人",桐城方氏在金陵再度中兴。相较于以往认为方苞重"礼""法"而言,方苞在宗族观上更重"义",认为"义以出礼""法以义起",因此"以义制事",以"义"来统摄宗族的"礼""法",尊祖、敬宗、收族,"义"是方氏宗族精神的核心要义。  相似文献   

17.
王虎  张明辉 《中国语文》2016,(4):476-480
1.问题的提出从古到今,"悦"一直可以表示"高兴""喜欢"等义。但是从中古开始,"悦"的语素义从心理域跳跃到体貌域,作为构词语素,可以组成一些复音词,辞书、注解多有误释。如"充悦",《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解释为:【充悦】1.欣喜自得貌。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三:"其何婆士女填门,饷遗满道,颜色充悦,心气殊高。"2.形容精神焕发。唐牛僧孺《岑顺》:"顺颜色憔悴,为鬼气所中……顺阅之,恍然而醒,乃大吐。  相似文献   

18.
《诗经》中的"彼其"是个双音词结构,"其"是"衬字",语助词。但"彼"不应该理解为常见的代词(指示代词或人称代词)使用,在《诗经》中"彼"应是通假字,通"被"(攀糜切),有"翩翩貌"义。  相似文献   

19.
"换工搭伙"制度是川东宣汉百里峡土家族农民兄弟世世代代生产生活劳动中自发地并逐渐形成的一种生产劳动制度,"薅草锣鼓"是其最重要的管理工具。随着时代的发展、世事的变迁、岁月的流淌,"薅草锣鼓"这一管理工具下的"换工搭伙"制度在经历了它的繁荣后走向了衰落。如今,"薅草锣鼓"之"换工搭伙"这一形式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其提高生产力和劳动效率的社会功能已基本退化,社会性、娱乐性的音乐健身功能得到了再生和进一步的加强与升华。追述"换工搭伙"制度的渊源、繁荣及衰落脉络,是为了进一步继承、创新、开发和利用其社会音乐功能,目的是为了更进一步地丰富和完善土家音乐文化及其价值,使其在当代人的社会生活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尔雅·释草》较为详细地收录了“蒿”这一物种的名目,本文对此作一总结。“蒿”,方言叫作 “鼓”,又可以细分为青蒿、白蒿、牧菣、艾、莪等若干种类,同时,每一品种又各有其他不同的名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