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因复杂的地域环境、人文背景,致使社会发展不同步,造成了社会断裂。法官在断裂社会状态下形成了两种鲜明的阶层,即乡土法官和职业法官。乡土法官根植于乡风民俗浓厚地区,对我国基层社会法治建设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法官职业化改革不能搞“一刀切”,因地、因时地发挥乡土法官的作用,化解乡土法官与职业法官的冲突,重视其存在的现实夼值,扩大其话语权,才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合理途径。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的司法改革中,“法官职业化”这一目标的提出,蕴涵了法官不是被动反映纸面法律的保守力量,而是作为一种独立的职业力量而存在。对法官职业的功能和社会角色必须重新进行定位,从而引导“法官职业化”在观念层面上的变革。法官职业具有平衡社会利益冲突的整合功能、推动法律发展的变革功能、连接国家和社会的沟通功能;同时,法官职业必须坚持民间化、社会化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法官职业化是我国司法改革的一个突破性成果。法官职业化由法官职业的属性决定,是现代法治的必然要求,是国际社会通行的司法制度。实行法官职业化,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法理问题:注重法官的“法的精神”的培养和造就;实现法官知识背景的多元性和法官职业行为的独立性;合理配置审判资源,确保法官中立、超然地行使审判权。  相似文献   

4.
法官职业化与精英化是中国司法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法治对现代司法体制的必然要求。由于我国法官职业化建设起步较晚,并且诸如法官选任、职业道德规范以及与人民陪审制度的契合等问题依然是影响法官职业化建设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需要借鉴西方的司法制度,充分挖掘本土资源来解决法官职业化建设中的问题并完善相应制度。  相似文献   

5.
我国审判制度自产生以来,一直是行政和审判合一,审判从属于行政。法官非职业化现象严重,特别是法官管理的官僚化现象十分严重。20世纪以来,我国大力推行一系列司法改革,但囿于政治体制方面的原因,司法独立,特别是法官独立问题始终未能解决。因此,我国的司法改革要想达到公平公正的目标,不仅要从形式上保障司法独立,而且还应从实质上保障司法独立,特别是法官的独立。彻底摒弃法官的官僚化,还法官职业化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6.
梁薇 《昆明大学学报》2006,17(1):12-15,18
司法独立原则是现代法治国家的基本法律原则,在西方国家的司法体制中,西方法官制度是保证司法独立的有效机制,其内容涉及法官的任职条件、任命程序、法官保障、培训及责任等诸多方面。反观我国现行的司法体制,法官的独立性与现代法治的司法独立原则有一定差距。如今,我国正努力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达到现代法治国家司法独立原则的要求,法官独立是基础,而我国的法官独立可以从西方法官制度中得到有益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实现司法的公正与效率,对法官提出了素质化和专业化的要求,法官职业化顺应了现代社会对法官专业化、素质化的要求。法官职业化体现了现代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8.
司法公正是现代法治国家和社会的重要目标,它的实现离不开法官的公正司法行为,而从最终的意义上讲,离不开公正廉明的法官。高素质法官队伍的建设,需相应的制度保障,其中最具有直接意义的便是法官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9.
理论与实然之间:有关司法职业共同体的话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法职业共同体是司法制度中人的因素,是司法制度中最具生命力和活力的组成部分。社会分工产生了职业,司法职业对于从业者具有很高的专业素质要求和道德品质规范。一个国家民主法治的进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司法职业共同体所决定的,司法职业化是现代法治国家的一个基本特征。律师职业、法官职业和检察官职业等共同构成了司法职业共同体,他们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研究司法职业共同体理论并分析中国司法职业共同体实践,对于司法制度改革以及落实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重要目标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法官职业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就已出台,该《意见》从宏观和长远的角度部署了我国未来法官职业化之路,意义可谓深远。而今,距该《意见》出台已十多年,伴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发布,"法治"、"司法改革"等被重新提起。如何具体推进法官的职业化,尽快提高法官素质,已成为我国司法制度改革中的关键。对比英美,他们深厚的法官职业化文化积淀和制度设计也许能给我们提供良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我国法官员额制源于晚清,在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与司法责任制的推动下,法官员额制改革得到了显著发展。法官员额制改革具有实现法官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塑造法官职业身份的功能。法官员额制改革与司法去行政化相辅相成,互为保障。法官员额制改革基本全面"落地",而法院职能异化的深层困境与法院管理体制的表层困境,阻碍了司法去行政化的进程。为此,实现法院司法审判职能与司法行政管理职能的分离,并优化法院管理体制以保障法官员额制改革的成效。  相似文献   

12.
我国对法官这一职业的认识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法官大众化阶段,法官职业化阶段,职业化基础之上的大众化阶段。思维决定行为,决定处事的态度。本文深刻论述了法官思维的语言、思维的方向、思维的程序要求,以及对情理的关注和结论判断与政治和行政思维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高素质的法官职业集团是近现代民事诉讼当事人不能选择法官的正当性条件,反之,民事诉讼当事人就有了选择法官的正当性。我国民事诉讼中高素质的法官职业队伍远未形成,鉴于此,赋予民事诉讼当事人选择审理自己案件的法官是程序保障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4.
法官独立与审判监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司法独立是现代法治的基本要求,法官独立是其核心内容,独立的审判活动有利于制约立法、行政权力,防止他们对公民合法权益的侵犯。审判监督是国家对司法机关的审判活动的合法性、公正性进行的监督。法官独立与审判监督的目的,都是为了保障司法审判活动的公正性。法官独立是审判监督的前提和基础,审判监督则是法官独立的重要保障。在分析我国法官独立与审判监督的现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在建设我国法官独立制度的同时需要完善对法官审判工作的监督。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法官职业化进程在不断推进,对法官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法官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法官道德修养对于促进司法公正意义重大。在分析了法官职业道德与司法公正的关系的基础上,阐述法官职业道德修养对于司法公正的影响,以及法官职业者应该具备的良好职业道德修养,系统论述了法官职业道德建设过程中的法官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有赖于外部制度的建设和内部规约的完善及相应学习制度的建立。  相似文献   

16.
作为法院工作的核心力量,法官在现代法治国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一个国家的执法者,法官的素质高低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法治质量的高低,只有在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完善的法官制度的基础上,才能最终实现我国法洁化的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7.
我国法官素质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如何使我国法官成为法律职业群体中的精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必要和经常性的法官考评制度应当逐步健全,这有利于激励法官在审判工作中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为法官个人或群体提供需要改进或变革的重要信息。合理的法官考评机制将有利于推进法官职业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能力研究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要求。基于心理学、管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视角,分析了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机理,阐述了思想政治标准、工作业务能力和人格动机系统的辅导员职业能力体系,提出了理顺职业管理、构建职业平台、完善职业保障的提升路径,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等建设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法律的复杂性使司法裁判成为一般人无法涉足的领域,只有少数经过系统学习和严格训练的职业法官,才具有足够的知识和经验从事司法裁判活动。然而,在法治国家中,长期存在着非职业化的普通人参与司法裁判的实践。这种同司法精英化现象并存的司法民众化现象,已经成为一国司法民主的重要体现。并在国家的司法权力运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笔者尝试在本文中对非职业法官参与司法裁判活动的理论及现实意义进行论述,并通过对非职业法官参与司法裁判方式的比较研究,反思中国司法的精英化和民众化问题,希望对中国司法制度的发展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20.
司法公正根植于法官的职业道德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法治国家里,司法是保护公民权益、维护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屏障,因而司法裁断的公正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正义能否实现,并进而影响着公众对法律制度的信心和信赖。司法公正根植于法官的职业道德素质,从我国的司法现状及现实需要出发,法官应确立公正、独立、廉洁、行为正当、勤勉尽责、忠于职守的道德规范与行为规则。我国在加强法官职业道德建设和规范法官行为操守的工作中,必须改变以前单纯地以政治素质代表职业道德的作法,对法官思想素质方面的要求要体现出与其他职业、岗位的本质区别;改变以前由上级对下级、领导对群众灌输的教育方式,应使法官从根本上认识到司法活动的职业特点;改变以前那种认为职业道德属于可抓可不抓的观念,认识到法官职业道德是法官行为的基本准则,关系到司法能否公正和公众对法治的信仰等根本性问题;改变道德修养应靠自身修养的观念,认识到营造崇尚公平正义、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为操守规则的环境是培养法官良好职业道德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