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城市化广泛传播了城市生活方式和罗马文化,促进了帝国社会和文化转型。扩大了帝国的统治基础,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城市自治制度,解决了兵源和官吏短缺问题,巩固了帝国在行省的统治,促进了帝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加速了西欧凯尔特人的文明开化;发达的道路交通系统加速了基督教的传播。但是政治因素的介入和过度忽视经济基础的作用。片面追求生活方式城市化.造成城市财政困难,削弱了帝国的统治基础。  相似文献   

2.
基督教在产生之初只是犹太教的一个支派,并且在传播过程中曾受到罗马帝国的残酷镇压。然而几个世纪之后,基督教却以其普世主义和世界主义精神传遍整个罗马帝国,成为帝国境内唯一合法的宗教。基督教国教地位的确立,一方面与其自身的发展演变有着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也是罗马帝国末期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3.
拜占庭帝国早期,基督教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它不但为皇权提供了"神圣理论"阐释,而且,在实际的政治运作中,还对当时的世俗统治提供了有益的补充与完善。这也是基督教能够深刻影响拜占庭帝国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塞奥多西一世在乱世中消除蛮族军事威胁、平息内战分裂势力、维护帝国统一、深化君士坦丁一世开国的各项改革、推进以基督教尼西亚信经为核心的正统意识形态发展,成功避免了“三世纪大危机”中军阀割据局面的重现,扶大厦于不倒。他以强硬的政治手段延续和发展了帝国皇帝专制统治为核心的中央集权政治,并进一步推进帝国基督教化、改善军事作战体系、健全行政财政制度、力争拜占庭帝国社会物质和精神统一,对帝国千年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基督教的产生和发展有复杂的历史化背景。罗马帝国境内犹太人与希腊人的密切化关系成为“庸俗化了的”希腊哲学向东方神学过渡的条件之一;随着罗马帝国精神危机的到来,犹太教开始向基督教过渡。基督教虽然在希腊化背景下产生,但其形成主要是与古希腊哲学有密切的关系,并最终从罗马帝国的一种亚化地位上升为帝国的国教。  相似文献   

6.
“米兰敕令”的颁布,既与此前帝国宗教政策的失败和基督教的发展有关,也是出于君士坦丁皇帝的宗教信仰和政治需要。“米兰敕令”体现了君士坦丁对基督教的支持和保护,为基督教以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7.
公元三二五年,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在小亚细亚的尼西亚城召开了帝国全境的主教会议,会议制定了强制性的统一信条,自此,基督教在政治、组织和思想上都受到了罗马帝国的全面控制,成了罗马帝国的统治工具。尼西亚会议的召开是基督教发展史上的分期标志,由此上溯到公元一世纪中叶被称之为早期基督教,下沿至今被称之为晚期基督教。  相似文献   

8.
欧洲中古早期是否存在"state"意义上的"国家"?这个问题是近30年来学界讨论的一个焦点,论者有很多分歧的意见。不过,对于历史学家来说,重要的似应是中古早期蛮族王国的具体表现,而不是国家定义问题。维杜金德在《萨克森人史》中呈现的政治世界是多重的、复合的,族群是其基础性构成,其上有帝国、基督教世界或欧洲等范畴。"萨克森爱国主义"反映了维杜金德的族群认同,基督教或欧洲虽非国家实体,却是维杜金德社会和政治思维中的要素,是他判断事务是非曲直的基准。维杜金德对秩序与权力的诉求主要寄托于他生活在其中的奥托帝国。他笔下的奥托帝国是基于个人关系纽带之上的,但这是蕴含着秩序与公共权威而非与之对立的个人关系纽带。在维杜金德的历史叙事中,基督教与世俗取向、世袭权利与权贵选举、制度与个人、公共与私人,不是二元对立的范畴。《萨克森人史》表现的是一个与二元对立思维不相协调的政治世界。  相似文献   

9.
君士坦丁与李锡尼共同颁布的米兰敕令标志着罗马帝国对基督教态度的转变,也说明君士坦丁对基督徒扶植和保护的政策从帝国西部延伸到东部。尼西亚会议通过统一教义进而奠定了统一教会的基础。君士坦丁的基督教政策,既不是单纯出自宗教动机,也不是单纯出自政治动机,而是宗教体验与政治动机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认为其根源是:奴隶制生产关系已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因此引起了奴隶制经济、政治的全面危机,奴隶、隶农起义连绵不断,动摇了帝国的统治基础;日耳曼人入侵又给帝国最后一击,加速了它的灭亡。  相似文献   

11.
戴克里先是继3世纪危机之后罗马帝国的统治者。他对行政管理模式曾进行过新的探索:初步确立了君主制、创立了“四帝共治制”、完善了官僚制度,其政治改革奠定了晚期罗马帝国的基本政治框架。戴克里先的统治标志着罗马帝国从元首制时期过渡到了君主制时期,成为晚期罗马帝国的开端。  相似文献   

12.
君士坦丁一世是东罗马帝国的创始人,是第一位承认井暖依基督教的罗马皇帝。基督教之能够在罗马帝国内赢得合法地位并迅猛发展、以至于最终成为罗马国教,是与君士坦丁的名字紧密连在一起的。当然,君士坦丁的一系列政策包括宗教政策在内,都是为了解决他当时所面临的很多现实问题而制定并实施的。他与基督教的关系成为贯穿其整个政治生涯的一条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3.
政治捐赠是古罗马的一项古老传统。自王政时代起,捐赠就是政治人物争取民众支持的重要手段。然而,不同的历史时期,罗马的政治捐赠具有不同的内容。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罗马的政治捐赠规模较小,民众是主要的受捐对象,捐赠的内容主要是金钱。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27年,随着个人独裁的出现,政治捐赠日益频繁,捐赠的方式日趋多样化,除平民外,军队也开始成为主要的受捐对象。捐赠成为政治人物拉选票、获得军队支持的有效手段,为罗马由共和向帝制转变提供了条件。自公元27年至罗马帝国灭亡,政治捐赠呈现出制度化的趋势。罗马平民和军队视其为自己应得的权利,使得政治捐赠呈现出欲罢不能之势,导致政权更迭频繁、财政压力巨大,为罗马帝国的衰亡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4.
元首制的确立为罗马帝国带来两个世纪的和平与发展的黄金时代,但随着元首制缺陷的逐渐显露,军队随意废立元首,军事政变不断发生,军队成为国家真正的统治者和主宰者。戴克里先对政治体制进行新探索,为了加强君权,防止军队犯上作乱,确立了君主制,这标志着罗马帝国从元首制时期过渡到了君主制时期,成为晚期罗马帝国的开端。  相似文献   

15.
纵现罗马历史,军权方面存在从元老院集体手中日益集中到一派、一批人,进而集中到一个人手中的嬗变过程。这种嬗变使皇帝一手执掌军政大权的体制得以确立,加之希国没有严格的继承制度,因而军权时常失控,进而导致帝国政局混乱、内战频仍,赋税沉重、经济衰弱,军队堕落腐化、国防松弛,最终使帝国走向灭亡。  相似文献   

16.
康有为一生的政治思想和实践都未偏离“君主”这一中心。康有为君主观的演变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从学理和政治形势出发,通过观察、比较、思考逐步演进的政治、学术理想,即君主立究;另一线索是作为传统知识分子,对光绪皇帝知遇乏恩的报答之情,这也深刻影响着他的君主观。  相似文献   

17.
君士坦丁一世是罗马帝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在位期间不仅保护和支持基督教,也对传统的多神教采取宽容政策。他对多神教的宽容是其宗教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出于实际的政治考虑,是为了达到巩固统治、统一帝国以及维持社会稳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作为具有批判精神的启蒙史学家,吉本在书中有许多新观念、新思想。吉本把孟德斯鸠等先辈开创的启蒙史学发扬光大,理论之光烛照了史学的黑暗。能寻找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找出内在的关联性。吉本的垂训史观脱离了低俗,显示卓尔不凡。揭穿了宗友的神秘面纱,敢于闯荡教堂奥秘。揭示宗教的本质是人不是神。人类创造了宗教,塑造了神,神又愚弄了人类。把宗教神秘、神圣化是人类的一大错误。吉本初露民权民治思想具有前瞻性意义。《罗马帝国衰亡史》不仅是罗马帝国历史的最权威著作,而且在史识与史学思想上都为世界史坛做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3世纪危机是罗马帝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这一时期帝国内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都出现了全面动荡,其时间之长,波及社会层面之广、危害之深在罗马帝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纵观3世纪危机整个过程,我们不难发现,这时的军队不再单纯扮演军事角色,已经成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在3世纪混乱的状态之下,军队以其独有的军事控制力左右着国家的政治发展趋势,成为危机的主要制造者和参与者。军队整体性质从崇尚保家卫国走向关注国家内部行政运作,军队成员行省化、"蛮族化"现象普遍出现,并直接对罗马政局发生影响。军队势力突破了元首、元老院的限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罗马帝国的货币制度和欧洲大陆货币流变的影响下,中世纪早期(5-8世纪)英国的货币经历了对罗马帝国铜币的仿造→金币特里姆萨→银锡特→银便士的流变过程,最终选择铸造银便士。中世纪早期英国货币的流变不仅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变迁,而且也体现了货币在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