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从五十年代末,“卡夫卡热”在西方兴起至整个六十年代,历久不衰。时至今日,卡夫卡享誉文坛。世界上研究卡夫卡的出版物已超过一万种,对卡夫卡的主题思想即“卡夫卡说了些什么?”的探讨远远多于对他的审美形式即“卡夫卡怎么说”的探讨。本文试从卡夫卡的独特的写作方式来开启门户紧闭的卡夫卡的作品。  相似文献   

2.
卡夫卡作为犹太裔作家,深受犹太教经典《圣经》的影响。通过对他的著名短篇小说《乡村医生》的解读,分析了其中所隐喻的“救赎”命题,并以历史的观点讽喻了“救赎者”和“被拯救者”所面临的困境;从而展现出卡夫卡对西方现代人宗教信仰问题的拷问和反思。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乡村医生》是一个关于救赎的寓言,从中表达了卡夫卡对于犹太宗教复杂的感情。  相似文献   

3.
用“卡夫卡式风格”这样的词语来概括卡夫卡本人的艺术特点,等于仟么都没说。本文通过对卡夫卡“遗嘱”(亦即他对自己文学作品的处理态度)的解读,将遗嘱执行者马克斯·勃罗德的“权威性解释”引入,从而暴露出遗嘱所具备的自相矛盾之处,使之形成自我缠绕的逻辑悖论——卡夫卡的小说既不是写给自己读的,也不是写给读者看的,它“拒绝阅读”。然而,联系他在写作时的矛盾心理,联系其他人类似的作品处理方式,则令人怀疑,他的遗嘱是否属于一种推销自己的后现代方式。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遗嘱从一个侧面证明,所谓卡夫卡式,是一种以后现代的思维方式对卡夫卡精神的概括和把握。  相似文献   

4.
为什么卡夫卡在当代中国具有如此广泛的读和深远的影响?为什么不少中国作家常常将卡夫卡认作“知音”?这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卡夫卡非常向往和钟情于中国化,他声称自己就是一个“中国人”。他的思想和创作显然受到过中国化的影响,他以他的不朽作品精心构筑了一座德语的“万里长城”。这座新的“长城”使中国读既感到非常熟悉,又感到非常陌生、震惊。中国读终于从卡夫卡那里获得了他们早已忘却、但却非常渴望重新获得的东西。  相似文献   

5.
表现主义兴起于20世纪初,盛行于20、30年代的德、美、北欧等国。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是这个流派的杰出代表,其小说的表现主义技巧达到了运用自如、登峰造极的境界,卡夫卡的小说寓荒诞于真实,融幻想与怪诞于一体。他所创造的艺术世界.人称“卡夫卡式”,如同“莎士比亚化”一样.也是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体.并已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美学概念。  相似文献   

6.
写作对奥地利小说家弗兰茨·卡夫卡来说是沟通世界的唯一方式。由于在时代文化、生活环境和个人倾向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卡夫卡选择了用写作这一具有独特优越性的方式沟通世界,从而对他的人生道路和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实际上,他用写作沟通世界的道路是艰辛的,写作之路的坎坷,构成了他的生活的现实内容。但是,困难并没能阻止卡夫卡前进的脚步,他凭着坚定的信仰和执着的追求,坚持写作,最终获得了自身价值的确定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卡夫卡尴尬的文化出身和民族身份使他产生了极大的负罪感,负罪感又是形成其双重人格的深层原因.卡夫卡的“负罪感”不等于“原罪”,而是他的新发掘,是他特有的生存体验的文化符码.《诉讼》主要通过主人公约瑟夫·K的双重身份和双重人格展现了小说“负罪感”的主题,具体表现为主人公的人格分裂和人格异化,艺术上则浓缩为“法的门前”的悖谬寓言,而主人公的“异化”是人类普遍境遇的哲学升华和诗性观照.  相似文献   

8.
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东西方两位作家——芥川龙之介和卡夫卡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以“逃避”为母题来描写现实世界,“逃避”的母题无处不在地显现在他们各自的作品中。同样是对世界的逃避,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意味——芥川的消极逃避与卡夫卡的积极对抗。芥川龙之介的逃避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逃避,其背后蕴合了自己对世界、对宗教、对社会、对人性的悲观和失望;而卡夫卡总是塑造一些与现实世界抗争的人,力求在绝望中寻找希望,追求人性的完善,他的逃避是积极的,使人振奋的。  相似文献   

9.
段亚英 《时代教育》2010,(3):277-277
卡夫卡是一个自传性很强的作家,他的很多作品都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特别是与他的父亲,正如他在日记中所写的那样:“我所写的一切都与您有关。”他通过写作来求得与父亲的沟通。在他的作品中,他的父亲幻化成各种各样的形象,本文就从作品中的父亲形象以及卡夫卡的人生经历入手,来分析形成他的这种风格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卡夫卡与尼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尼采在卡夫卡的思想和创作中留下了深刻的印痕。卡夫卡虽然是一位弱者,但在他身上常常透露出强者的气息和精神;尼采是一位强者,但他病弱的身体却承受不了强力的重压。尼采是一位爱好用格言或寓言写作的哲学家,这对卡夫卡的创作也有着直接而又深远的影响。卡夫卡是一个总在怀疑的祈祷者,尼采则是一位“重估一切价值”的狂人。卡夫卡是一个具有独创性的作家,他在推崇和接受尼采的过程中并没有失去自己的原创思想和个人品格。  相似文献   

11.
论卡夫卡创作中的后现代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卡夫卡生活在一个现代主义风行的时代,但他对现代主义颇有隔膜,他的创作的独特性、难解性迎合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某些基本特征。卡夫卡虽然没有将后现代主义的不确定性当做自己的创作原则,但他作品所表现的不确定特征却是非常明显的;正像"延异"是后现代主义的核心概念一样,"延缓"则是卡夫卡创作的基本特征;卡夫卡也像后现代主义者那样,在强调语言存在论意义的同时,意识到了语言的危机,并为此而深感焦虑。  相似文献   

12.
在对西方寓言模式梳理的基础上,深入阐明这一模式对《百年孤独》这部杰作的巨大影响。着力从三个方面来分析马尔克斯对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借鉴:古希腊悲剧精神的传承,圣经模式的移植以及卡夫卡寓言作品的启示。并进一步指明了文学传统的沿袭对于大师及伟大作品的诞生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卡夫卡作品的图像性为切入点,讨论构成卡夫卡图像世界的三个要素:内心世界的投射、象征和叙而不议的手法,指出图像性造成了卡夫卡作品的叙事空缺。进一步了解卡夫卡图像世界的内涵,有助于明白卡夫卡创作的主旨。  相似文献   

14.
卡夫卡是一个现代主义的作家,但其创作又不可避免地带有后现代主义的因素。关于《变形记》的解读,至今还没有从后现代的角度来理解。按照后现代解构主义的理论,作品可以说是一部消解责任的小说。格里高尔的变形是与卡夫卡对家庭责任感的消失密切相连的。文章从卡夫卡恐惧做养家男人、不愿做养家男人、想象做养家男人及至逃避做养家男人四个方面加以阐述,说明卡夫卡家庭责任感的淡漠影响到了其作品的主人公,也是逐渐丧失了其养家责任,体现了后现代的消解性。  相似文献   

15.
散文是一种相对自由的文体,很多经验和感受是作家在写作实践中探索出来的,融入了个人的审美体会,具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其中的奥妙难以化成简单的教条来传授?然而,教学虽“不能使人巧”,却“能与人规矩”,“怎样写散文”是可教可学的。本文从散文写作实践出发,重点解析散文的构思、赋形、选技,探寻散文的写作路径。  相似文献   

16.
卡夫卡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人和代表作家。其一生除小说作品外,还写了大量的书信和日记,这为我们研究其作品及创作心理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由此出发,我们才有可能深入了解他的创作特质及作品中流露出来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7.
《审判》是卡夫卡第二个创作高峰的代表作,是被称为“卡夫卡”式小说形成的标志。卡夫卡以本人所经历的一次特殊“审判”为契机,通过小说的形式对自我良知和人类本性进行了毫不留情的审判,揭露出人在道貌岸然的外衣下所掩盖的卑劣的另一面,这是作长期人生体验和对社会思考的结晶。  相似文献   

18.
《变形记》是卡夫卡的代表作之一,其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正是卡夫卡本人内心情感的外化,两人之间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如对自己的工作都是既排斥又无从选择,都有着冷漠的家庭关系和一个专横霸道的父亲,卡夫卡的“患病情结”在格里高尔身上也有明显的体现。对两者之间现实与象征关系的论析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卡夫卡的创作心理及动机  相似文献   

19.
《随想录》的写作,既不同于一般的散文书写,也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回忆录。作为一名幸存者,巴金的历史见证者的角色意识,决定了《随想录》的写作面向。《随想录》中,巴金忏悔的向度并不是线性的突进,而指向的是灵魂的安妥,即在肯定—否定—肯定的往复辩难过程中展现人性的真实。巴金以一个幸存者的姿态强调友谊之于他个体生命的重要性,可以说,那些停靠在他记忆深处的亡灵构成他写作《随想录》最重要的内驱力。  相似文献   

20.
每个人都掌握了一套包含不同语体的语言体系,既个人的"活用语言知识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形选择不同的语体进行交际。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说话人从自己庞大的活用语言知识库中选用某种语体而不选用其他语体,是有其内在的心理动机的。语体的选择一方面表明了说话人对相应语言社团的文化心理认同,另一方面也预设了听话人的反应,它是语言交际技能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