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使用教材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例如:教师在教学中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用好教材,超出教材”;要“走进教材,走出教材”;要注重“开发课程资源”,“整合课程资源”等等.那么,“用教材教”与“教教材”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超出教材”?怎样才算是“超出教材”?对于这些问题,许多已经进行了几年课程改革的教师也感到困惑,觉得在实践中不好把握。  相似文献   

2.
数学教学中的“要”指的是教材中针对某一问题所形成的数学纲要:定义、定理或方法;“义”指的是教材中为引出“要”而列举的同一问题的几何意义和物理意义。需要指出的是,此处的几何意义已不再是单纯的数学问题,而是直接的工程问题.因此不妨称之为工程几何意义。教材中由“义”推出了“要”,应用时,以“要”为工程或理论依据解决与“义”同类型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3.
释"苴却"     
“直却”是彝语的音译,其舍义为“英雄、义士、死士、勇敢者”而不是“左脚神”或“土地神”。  相似文献   

4.
“以迂为直”出自《孙子兵法·军争篇》,其曰:“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在战场上,远而虚者,易攻易进,费时少,虽远而为近;近而实者,难攻难进,耗时多,虽近而为远。采取“以迂为直”之计,实为明智之举。在教育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实际灵活运用“以迂为直”战术,亦可出奇制胜,轻而易举地达到既定目的。“以迂为直”在教育语言中的表现形态有以下三种:一、间接式间接式就是借助中间媒介,或者借助对第三者的评价,或者借助褒贬错位的表达方式,间接地把信息传递给教育对象,以达到…  相似文献   

5.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实施建议中提出:在设计科学课的目标时应该注意“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笔者认为:“用教材教”的核心应该在于教师如何创造性地驾驭与拓展教材。因为教材的更新总是滞后于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着力于自身知识与技能的更新与提高,做到创造性地运用与延伸现行教材,这样才能让任何时代的教材都能在同期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教科版科学教材中的《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很具探究价值,为此,笔者尝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  相似文献   

6.
《诗经·硕鼠》有“乐国乐国,爰得我直。”句,对其中“直”字,素无定解。现行教材亦存二说:一为公正的待遇,一为处所。前者是从“直同值”(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引伸出来的,后者则由“直通职,职解作所”(王引之《经义述闻》)而来。其实,直和值,直和职,在先秦是不通假的。直字在《诗经》中凡十一见,有九处作不弯曲和正直解释,而“匪直也人”之“直”(定之方中),作副词“只,只是”理解。《说文》:“直,正见也。”《左传》:“正直为正,正曲为直。”其引伸之义也。可见,直字在《诗经》  相似文献   

7.
"几何图形变换"教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教材分析 九年义务教材七年级《平面几何》在三角形及全等形的概念之后,在证明三角形全等之前有一段“读一读”材料:全等变换,在教材中是“了解”内容.教材中指出将一个图形进行平移、旋转和翻转得到的图形和原图形是全等形,这样的变换是全等变换.让学生直观认识几个含有以上基本变换的几何图形,而这些基本图形是后面全等三角形证明的最常用图形,同时这三种变换又是《平面几何》中最根本的变换规则.但是,由于学生没有“轴对称变换”和“中心对称变换”,“轴对称”、“中心对称”、“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等知识,教师一般认为这段材料不易解释清楚,只让学生自己阅读,学生自然不能体会到此材料的重要作用,因此,此阅读材料常常被忽视.  相似文献   

8.
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树立“新教材”观,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解决不同专业学生需求差异的需要,也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需要。因此,职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视教材为“材料”,把教材当“学材”,以教材为“媒介”,正确看待教材,灵活运用教材,科学开发教材。  相似文献   

9.
我们知道,传统的数学概念中,0不属于自然数。而现行高中教材(人教版)给出自然数集的定义是:“非负整数全体构成的集合叫做自然数集”,把“0”归  相似文献   

10.
备课是教学的重要准备活动,对教材的分析和处理是备课活动中要完成的中心工作之一.传统观念下,许多教师把教材视为金科玉律,认为:教学就是传授教材上的知识.因而备课中迷信教材,拘泥教材,照本宣科,极大地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新课程标准要求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意识,指出: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要求教师树立“教学活动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意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发挥教材的最大功能”.新的课程标准对教师备课中对教材的分析、把握和处理(俗称“备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备教材呢…  相似文献   

11.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在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中,大气对人类具有独特重要的意义,因此,教材第二章就讲大气。旧教材的名称是“地球上的大气”,是从圈层构造的角度讲地球本身的结构和特点;而新教材的名称是“大气环境”,更突出了“以人为本”的人地关系,讲授的内容大多保留了原教材的重要知识点,只不过对知识结构作了适当的调整,加强了大气环境在人类活动中作用的教育。本节教材是大气环境的基础知识,  相似文献   

12.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一节的主要内容有两方面:1、天体质量的计算。2、发现未知天体。(发现海王星、冥王星)在长期的教学中,大家比较重视“天体质量的计算”的教学,因为它的内容比较具体,也可能直接成为各类考试的试题;而对“发现未知天体”这一内容,则普遍缺乏重视,有的当科普知识作简单介绍,有的甚至作为自读教材,让学生自学了之。普通高中教材和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教材,在其“内容标准”中增加了“科学探究”;在其“课程目标”中增加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些正是新课程标准的“亮点”。而本课“发…  相似文献   

13.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教师不再是课程的单纯的消费者和执行者,而是课程的策划者及设计教材者”。教师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用”教材教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提供的有利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根据达成目标的需要,悉心进行课程内容的加工、调整、组合、补充、改编、新编;“教”教材是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注重结果,学生被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其主体性培养和发展。丁老师在“时、分的认识”教学中,不按知识顺序“由上而下”进行教学,基于教材又再生教材,注重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后,全国各地陆陆续续启用了新教材。就语文学科而言,笔者通过对新版教材及其与之相配套的教辅用书的认识、理解,认为在对疑难问题的诠释方面比过去的传统教材有了一定的突破。现仅从新教材里撷拾一二。1.那是“烽烟”而非“炊烟”。王维的名作《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近代学者王国维誉之为“千古壮观之名句”。传统教材将“孤烟”一词注释为“远处独起的炊烟”,而新版教材则释之为“烽烟”。笔者认同,理由是:炊烟轻薄易散,不可能“直”,烽烟则显得粗壮、刚直,符合本诗荒凉、苍茫之情调和意境。2.如何理…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原大纲教材中的“基础训练”,在新修订大纲过渡教材中分为“复习”与“口语交际”。而《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又将它合二而一,更名为“语文园地”。在一年多课改实验的学习、实践中,我感觉到“语文园地”越编越好。它成为人教版小语教材中别具创意的亮点,下面,通过小语大纲第三册教材与课改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该部分的比较,谈谈笔者的认识与体会。一、对“语文园地”的认识一、对“语文园地”的认识二、用好“语文园地”,促进发展从上面的比较知道,“语文园地”(下称“园地”)按现代人才培养的目标编写,具有全面的育人功能。它为教…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如何促使广大教师对教材进行有效的利用一直是个难点。文章从两则教学案例出发,具体阐述了“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区别,并对如何“用”教材进行教学进行了简单概括。  相似文献   

17.
在实践新课程的今天,我们在备课上要突出四点:1.备课多备“可能”在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的三大备课要素中,课程标准和教材一经确立就相对稳定,而学生是动态有差异的,教师在备课时要洞悉学  相似文献   

18.
“算法多样化”是数学思考性的必然反映 ,它的本质在于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它所提倡的就是一种探索、一种思维的创新。面对新教材中出现的“算法多样化” ,老师该怎么理解、怎么处理呢 ?就此 ,笔者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一、没有“个性化”就没有“多样化”在传统教材中 ,对“数的运算”无所谓算法多样化 ,往往强调的只是一种编者主观认为最优或较优的算法。比如 :计算“9+ 3 =□”时 ,便选用被一贯认为是最好方法的“凑十法”(9+ 3 =9+ 1+ 2 =12 )。因此 ,教材中呈现出的也就仅有此法 ,而无它法 ,学生也自然地、被动地“接受”这种教材(或教…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早期文献中,“中”原指方位,至《易》出现,已有崇尚“中”的记载,并有道德内涵。《尚书》以“中”表示合宜,可以贯穿九德,故云:“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慕,礼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冈0而寒,强而义。”首先将中庸二字并用的是孔子,他说:“中庸之为德也,甚至乎矣!民鲜久矣。”可见在孔子心目中,中庸乃德  相似文献   

20.
“语言教材无非是例子”、“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即教材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我们绝不能只是小心翼翼地匍匐、蜷缩在教材的话语光环里,教学需要质疑和否定、创意和创造。然而,这绝不表明“例子”可以任意选用、编排和使用,在教学实践中怎样处理这些例子,都应该有一定科学依据。眼下许多教学设计、案例、“镜头”、片断,为了标新立异,为了追求创意与花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