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前,医疗纠纷有增无减,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纠纷解决机制,减少纠纷给社会带来的风险和危害成为研究必要。文章在立足于ADR解决机制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各国医疗纠纷解决机制的考察,分析了中国医疗纠纷解决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对中国医疗纠纷中ADR解决机制的构建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发展潮流中,司法ADR具有降低当事人诉讼成本,节约国家司法资源,减少当事人诉讼对抗的价值和功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司法ADR在国际上逐渐兴起并成为司法程序内解决纠纷的新方式。对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法院附设调解制度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以现行法院调解制度的改革为契机,就我国法院附设调解制度的构建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3.
论金融消费者保护视角下金融ADR机制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ADR机制是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金融消费者权利的救济至关重要。从国外看,英国创建了富有特色的金融巡视员制度和金融仲裁制度;澳大利亚成立了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督察机构;日本创设了具有选择性的纠纷处理机制;荷兰建立了独具特色的金融服务投诉局。反观我国金融ADR机制,尚存在诸多问题,协商和解、调解、仲裁等机制难以达到应有效果。尝试借鉴英国、澳大利亚、日本、荷兰等国ADR机制的先进经验,以此寻求我国的金融ADR机制完善之道。  相似文献   

4.
世界上多数国家面临司法资源不足,为解决诉讼"爆炸"的压力,多数国家都对民事审前程序做了完善,并将ADR即非诉讼解决机制引入审前程序中。在我国的民事审前程序中也可引入ADR制度,在ADR制度引入时要结合我国现有诉讼制度特色,需要从坚持法院调解原则、完善和解制度、建立法院委托调解制度、督促程序纳入审前程序四个方面进行实施,从而完善我国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解决行政性纠纷的各种机制,主要包括行政裁决、仲裁、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调解、信访、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中的调解、行政诉讼中的和解、行政性ADR等。文章论述了各种纠纷解决机制的利弊,分析了这些解决机制在法律上如何有效的衔接,各尽其能,快速化解纠纷,促使行政主体依法行政,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6.
我国2016年出台的《特邀调解规定》正式建立特邀调解制度,但该制度存在的准入门槛较低、委派调解案件适用范围模糊不清、特邀调解员发挥作用有限等新旧问题仍然未得到妥善解决。此类问题的存在反映了我国当前特邀调解制度在调解组织、调解制度结构不完善等深层次的原因。因此,应当适当提高名册制度的准入门槛,明确委派调解适用的案件范围,设置激励机制,建立特邀调解专项经费,进一步完善特邀调解制度,健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推进诉调对接工作法制化、规范化进程,促进司法ADR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新修正的《民事诉讼法》中,增加了对庭前调解的规定,但立法现状与其立法目的之间存在严重冲突,需要进行重构。法院附设人民调解,属于法院附设的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即法院附设ADR(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其符合庭前调解制度的立法目的,因此在重构的过程中应当将其引入。而在具体的程序设置等方面,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法院附设调解制度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法制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许多传统理念被淘汰。调解,作为一种传统的非诉讼程序,由于在我国法制现代化的进程中与法治的许多理念相冲突,也一直备受指责,有人甚至怀疑其是否有继续存在的价值。而事实证明:在现代法治社会建设进程中,调解可以在借鉴西方的ADR理论与机制的基础上,不但没有被淘汰,反而展现出了新的生命力。从中可以看出调解和法治是可以并行不悖的。正确认识调解与法治的关系有助于对调解确立正确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9.
实现社会的和谐,必须实现公权力与私权利之间的和谐。这需要我们将西方的诉辨交易和ADR制度与我国的调解制度相结合,在行政救济程序中建立行政协商机制。行政协商的基本特征是在救济程序中的自主性,它在主体上排除了审查机关的居中调解,实现了公平和效率的统一。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已经实行了类似于行政协商的调解制度,这为我国建立行政协商制度提供了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10.
当前,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ADR)对于解决社会纠纷的价值意义开始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ADR的诸种方式在社会纠纷的解决中也得到日益广泛的运用。以ADR方式解决高校教育管理纠纷的独特优势及其可能性,并对协商、调解、仲裁、申诉等ADR方式在高校教育管理纠纷解决中的适用予以阐析。  相似文献   

11.
我国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制度,这对行政纠纷的解决有诸多消极影响,本文在探讨行政调解常制度合理性的基础之上,对我国行政调解制度的建立提出一些初步的设想,即本着自愿、合法、便民、高效的原则,明确可进行行政调解的范围、规范法官对调解的介入及赋予调解书执行力,设置相应的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2.
在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人民调解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人民调解的法律依据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组织和队伍向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人民调解与其他纠纷解决方式相互衔接;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3.
随着最高人民法院在司法解释中正式确立了"调解优先"的原则,法院调解再次成为了学界的热点问题。但在"大调解"的背景下,法院除了调解还应有更大的作为。从替代论、利益论和力量论三个角度对法院调解进行再认识,可以看出目前的法院调解制度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缺陷,应予以重构。  相似文献   

14.
人民调解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调查和分析蒙自县新安所镇人民调解制度,呈现出基层人民调解制度的现状。  相似文献   

15.
人民调解是我国民间调解的法定活动形式。它在解决纠纷、预防纠纷、减少诉讼以及维护社会安定方面曾发挥过重要作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定,它的作用日益下降。文章以“诉调对接”为视角,从三个方面,即人民调解的现状,人民调解制度作用日益下降原因以及完善之对策等进行了分析,这种分析对人民调解制度的完善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人们调解制度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文章着重探寻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人们调解机制的理论构建。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福建泉州中院邀请人大代表协助诉讼调解的司法实践,在福建乃至全国都产生较大影响。针对这一颇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课题阐述了若干看法:着重从宪政角度分析人大代表协助诉讼调解的正当性与合法性,力图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剖析这一制度所蕴含的宪政价值,回应了部分学者对这一制度提出的一些质疑。充分肯定了人大代表协助诉讼调解的创新性、可行性。但在推广这一制度的同时,必须谨防它的副作用。在司法理念上,仍应坚持程序正义的大方向,必须给人大代表协助诉讼调解制度一个正确、合理的定位。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法理集中体现为礼法精神,这是与西方法理的一大感象区别。中国古代法律制度诸法合体,刑民不分,以刑为主。民事法律制度落后,官方民事纠纷解决机制不发达。民事矛盾的大量存在为民间纠纷自生自长的解决方式提供了深厚的土壤。中国人善于化干戈为玉帛的处事方式使调解在中国民事纠纷的解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逐渐形成了调解法理。调解法理集中体现为礼法精神,调解将纠纷化解在诉讼之前,所追求的效果是息讼,以至无讼,这正反映了中国的礼法精神。调解与中庸之道切近,包容精神相通,调解的核心内涵与中国传统法理的价值追求相切合。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黄岩诉讼档案》的考察,可以看出清代“官批民调”制度是在官府衙门主持下解决民间纠纷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案件性质的民事导向、约束效力的半强制性、宗族力量的强渗透性、纠纷双方心理接受程度的不完全性等特征。清代州县官的施政心理和复杂的施政环境促使官府衙门对“官批民调”解决民间纠纷有强烈偏好。中国古代熟人社会结构也为“官批民调”制度的施行创造了条件。“官批民调”制度是创造性解决民间纠纷的有效途径,但也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作为我国本土有效的纠纷解决之道和优秀法律文化传统,调解的精髓在于在维持当事人关系和谐的前提下实现实质正义.而在当今和谐社会构建的背景之下,充分发挥调解精髓的关键在于民主调解.因此,新时期民事诉讼法改革中,如何做到使当事人程序权利得以充分保障,又坚持调解的民主与真实原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对坚持调解真实原则的分析,涉及民事诉讼基本制度的解读,关键在于对“真实”二字准确而灵活的把握;对于尚未确立于调解制度中的民主原则的引入,则更多是从法社会学和法律文化角度去证明其融入法院调解制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