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6 毫秒
1.
没有完美的法律,但可以有完美的司法。作为司法者当然应以践行法律为使命,以维护制度为宗旨。但法律并非“和尚头上的虱子”,面对复杂多变的案件事实,法律是什么,有时是一个难以判断的问题。在很多时候司法不仅是一个“用法”的过程,更是一个“寻法”的过程。因此在处理许霆案这种颇具争议的刑事案件时,应从刑法的基本原则和刑罚的目的出发,努力克服职业倾向性,权衡社会整体评价,对法律是什么作出一个适当之判断,防止机械适用法条。这样才能以司法灵活之优势,弥补立法滞后之不足,防止国家和公民因刑事司法而两受其害。  相似文献   

2.
法律的一个重要的职能就是确定并保护各种利益。在立法的过程中进行利益衡量是法律的一个重要的维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司法过程中不需要进一步的利益的考量。南京彭宇案以及类似案件在某种意义上反映出在司法过程中对于社会利益保护的某种缺失,而这种缺失又引发新的司法风险和社会危机。以"彭宇案"以及类似案件为切入点,结合司法能动和司法的社会效果,从法和道德在法运作的不同阶段的关系角度对社会道德利益的保护做一个系统的研究,实现个案中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法律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国家统治,维持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和促进社会发展.法律的"严"与"宽",即立法中什么行为应当纳入法律规范或者从严惩处,什么行为不宜纳入法律规范;司法中什么情节应当从重量刑,什么情节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关系法律的目的能否圆满实现.国家应当从保护公民权益、促进社会发展这个指导思想出发,斟酌立法的"严"与"宽";司法人员在依法司法中,在法律的自由裁量权部分,应当深刻理解立法宗旨,用"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的司法情感来把握司法的"严"与"宽".如此,国家才能更稳定地发展,公民的社会生活质量才能以更快的速度提高.  相似文献   

4.
权利推定是现代司法的基本理念。司法中的权利推定是司法权行使的一个重要环节。司法过程中进行权利推定时必须遵循的主要原则从程序和实体角度构成了对司法中权利推定的软法规制。规则、原则、立法意图、法律精神的内在关联性则在另一个操作层面规制着"法不禁止即自由"之常规的权利推定具体原则的司法适用。两者构成了司法中权利推定的基本规制进路,保障着权利推定的向善性。  相似文献   

5.
法作为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其内含价值判断的因子已为绝大多数学者一致认可。这种价值判断,在司法领域中,不仅表现在法律规范的选择上,而且还体现在案件事实确定的过程中,因此,我们需要将目光不断的流转往返于事实和规范之间,从而得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为了避免主体价值判断的任意性对于"同样情形同样处理"的形式正义的破坏,我们需要为每一个结论的正当性和合理性提供论证,从而限制了价值判断的影响。阿列克西的法律论证理论以普遍实践规则为基础,来建构自己的程序性法律论证理论,从而将法官的主观价值压制到了最低,最大化实现了价值判断的客观化。  相似文献   

6.
从某种程度上说,法的价值的司法运用其实就是法官的价值判断.在司法审判中,法官的自由裁量体现了法官对法的价值理解.法律价值因其特殊功能使它在立法、司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高校学生管理权之行政法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防止权力的滥用,任何公共权力的行使都应受到监督和制约.高校作为行政法上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对学生确实拥有一些行政权力.在对高校的行政权进行界定后,自然应该时其进行司法审查,以防止权力行使的恣意,这是我们建立法治社会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8.
基于法律解释的视角,作为法律方法论意义上的狭义法律论证,以司法为中心视角,研究法官裁判中的法律论证问题.司法论证是指原告、被告以及法官等各当事人根据司法程序规则企图达到某种目的的一种对抗性活动,是一种博弈.从逻辑行动主义方法论看,司法论证博弈的推理行动产品是由基础逻辑所决定的应用逻辑,研究的是在行动产品过程中所把握的逻辑法则,用"模式"来刻画.司法论证博弈模式的推理方式是"证立",此"证立"具有"可废止性".  相似文献   

9.
司法改革的大力推进,引发了学者对基层法官司法的关注。与社会基层关系最为密切,并在司法中起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的基层法官的角色在法律人、社会人、行政人之间游荡,这也是是转型时期中国法官所特有的现象。基层法官在司法过程中运用了独特的司法策略,来确保审判之"公正",乡土社会特有的规则、司法者的法律工具主义观念和使审判获得合法性的司法目的是司法情理化的重要因素。以法治优先为原则,寻求法治与情理的合和之境是基层法官应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就司法审判制度的革新而言,通过移植西方的政治法律制度,在司法改革中遵循分权原则,致力于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分离,实践司法独立是司法改革的最大亮点。由于清末司法与行政的分立依旧以皇权为终极根据,决定了司法独立虽然在法律层面上得到体现,但在实践方面只能处于"能言不能行之"的状态;北洋政府时期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独立审判制度的建构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司法独立的实现程度是相当有限的,有些司法独立制度规则的存在也仅具有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根治司法腐败以"重拳出击"、"编织严密制度之网"使腐败分子"不敢犯"、"不能犯"的方法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但这还远远不够,因为如果人的素质低下,"重拳"之下,仍会有"勇夫",再好的法律也是一纸空文,再严的制度也会被钻空子.治理司法腐败,应在司法者素质教育上下功夫,建立司法者的"人格防线",以有效的素质教育,培养正义之师.这是根治司法腐败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司法道德化是法律道德化的现象之一,从法的起源、功能和内容上看,司法道德化具有合理性。对司法道德化进行本体性考察,可以发现司法道德化具有隐蔽性和一体性特点。在现代法治视野下,法律对道德的天然依赖和法治的独立性特质之间的矛盾使得司法道德化处于进退两难的困境之中。全面提升司法者法律职业素养、保障正当程序的实施、正确认识对司法道德化的限制,确定科学的思路,正确处理法律和道德在司法考量中的地位与关系,实现二者在司法过程中的平衡状态是防止司法道德化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司法的作用下,法在中国以特殊的形态表现出来.传统司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可以观察到在其作用下,中国传统社会法的形态以及法律秩序是如何通过司法建构起来的.  相似文献   

14.
司法不公和司法腐败不仅损害了司法的核心价值,而且降低了司法的公信力。从社会文化来看,中国"法"呈现为"政治化"和"道德化";从制度运行的角度来看,中国"法"呈现为"博弈性",这种"博弈性"的制度本身就为司法不公提供了可乘之机。当代中国司法不公是这种"法"的博弈性机制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与各种力量的交涉而导致的法律扭曲。因此,应不断推进法治进程,努力消除司法不公。  相似文献   

15.
我国<合同法>引进了英、美法的预期违约制度,但与英、美法相比,存在着判断构成预期违约的标准不明确、法律救济不完善的缺陷,这导致了法律体系的混乱和司法实践中法律适用的困难.  相似文献   

16.
法治的基本含义是法为良法,法律至上.罪刑法定蕴含的法治精神应包括权力分工和权力制衡;惩罚和预防犯罪需要"有言在先";防范法官滥用法律比惩治漏网之罪更重要;公民权利不以法律规定为限.罪刑法定在司法适用中的全部问题都可以归纳为刑法的解释问题.要做到合理解释刑法,应注意解释必须根据成文法作出,且要规避"恶法",趋向"良法";允许扩张解释,禁止类推解释.  相似文献   

17.
由于成文法固有的局限性,"法官造法"成为大陆法系不可抗拒的潮流。"法官造法"是克服成文法局限性、实现个案正义的必要手段,具有正当性。但必须看到,"法官造法"引入了法官个人的主观价值判断,且违反了法不溯及既往原则,会削弱法律的稳定性,同时导致司法权对立法权的侵蚀。因此需运用一定的法律解释方法限制"法官造法",尽可能地将法官的主观价值判断客观化,以使法律的适用能在稳定性与灵活性之间求得适当的平衡,同时应构建相应的司法制度防止"法官造法"权力的滥用。  相似文献   

18.
司法程序性违法是当代中国司法改革中一个无法绕行的课题。所谓司法程序性违法,是指在审判过程中法院或法官就程序性事项所作出的不符合诉讼法律规范和诉讼法律精神的各种行为的总称,它具有法定型、裁量型和法外型三种表现形式。司法程序性违法不仅与"公正与效率"的司法改革主题背道而驰,损及了司法权威和司法公信力,更背离了司法人权理念。究其原因,无视程序的传统司法文化是其文化根源,司法观念的错位是其思想根源,有效制裁机制的缺失是其制度根源,因袭已久的司法操作模式是其现实根源。因此,应当建立司法程序性裁判机制来防治司法程序性违法,并以此为推进司法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19.
新闻媒体有自己独特的追求和特色,但在报道司法案件时往往与司法独立要求、司法程序规则和法律事实诉求产生矛盾与冲突,以至于社会公众对案件的是非曲直莫衷一是不明真伪,影响了司法判断的明确性和司法权威性,甚至模糊了法律是非观。本文从媒体与司法双视角探讨了双方形成良性互动机制的可能性与具体办法,借以谋求司法与媒体的和谐共建之道。  相似文献   

20.
法需要获得道德上的正当性,这是法哲学的基本判断,是和谐法律文化生成的必要条件,也由道德话语在人类实践理性结构中的特殊地位所决定.这种正当性不能被转化为知识含义上的真实性,它的基础不是某种以"实然"形态存在的客体,而是实践理性主体自身设立的"应然"规范.以此为基础,在以恰当之理性预设为依托的民主立法程序中,抽象的实践理性主体向现实的平等参与主体过渡,形式性的普遍道德规范也为实证法律制度注入具有时代特征的实质正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