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没有完美的法律,但可以有完美的司法.作为司法者当然应以践行法律为使命,以维护制度为宗旨.但法律并非"和尚头上的虱子",面对复杂多变的案件事实,法律是什么,有时是一个难以判断的问题.在很多时候司法不仅是一个"用法"的过程,更是一个"寻法"的过程.因此在处理许霆案这种颇具争议的刑事案件时,应从刑法的基本原则和刑罚的目的出发,努力克服职业倾向性,权衡社会整体评价,对法律是什么作出一个适当之判断,防止机械适用法条.这样才能以司法灵活之优势,弥补立法滞后之不足,防止国家和公民因刑事司法而两受其害.  相似文献   

2.
人类的基本感情源于人性,即人类的基本需要,其核心内容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任何法律制度都必须以人类的基本感情为基础而不能与之背离。刑事立法的基础也只能是出自人心、合于人性的人类最基本的感情。真正的法治只能是人心之治、人性之治、人情之治,这就要求我们,在司法实践中如果严格按照法律的字面规定来办事与人类的基本感情发生冲突的时候,只能以人类基本感情为限度、为依据来理解解释法律,而不能作出明显违背人类基本感情的司法判决。唯其如此,法律才可能为老百姓所接受,才尽可能得到大家的遵守与拥护。因而,刑事司法的主线应当是“法融于情”,所谓的“法不容情”只不过是“恶法亦法”的诡辩。  相似文献   

3.
中共中央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主题,大力倡导依法治国。在这种背景下,对从事立法、司法、法学研究等工作的法律执业者来说提高素养更为重要。立法者要提高立法质量,防止立法部门化和地方化,法官要审好案子负好责,律师将不是“法外之众”。  相似文献   

4.
论法的观念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法的观念教育的现实必要性什么是法的观念?笔者认为要搞清什么是法的观念的问题,首先必须搞清楚什么是“法”。“法”是一个广义的范畴,可以用来表示一切“法则”。在伦理学领域与哲学领域,“法”不仅指法律之“法”,还包含道德之“法”、伦理之“法”。  相似文献   

5.
法律的一个重要的职能就是确定并保护各种利益。在立法的过程中进行利益衡量是法律的一个重要的维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司法过程中不需要进一步的利益的考量。南京彭宇案以及类似案件在某种意义上反映出在司法过程中对于社会利益保护的某种缺失,而这种缺失又引发新的司法风险和社会危机。以"彭宇案"以及类似案件为切入点,结合司法能动和司法的社会效果,从法和道德在法运作的不同阶段的关系角度对社会道德利益的保护做一个系统的研究,实现个案中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性骚扰的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什么叫“性骚扰” ,怎样从法律技术上对之予以确认 ,并有效地予以制裁与惩罚 ,无论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是一个正在困扰着司法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国外教育司法制度发展概况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司法”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司法,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律程序,具体运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广义的司法,除指狭义的司法之外,还包括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做出裁决的活动,即通常所说的“行政司法”。但一些非官方组织对教育纠纷的处理  相似文献   

8.
法律是什么?法律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并采用强制手段执行的行为规则。人道是什么?人道是指爱护人的生命、关怀人的幸福、尊重人的人格和权利的道德。在一个法律健全的国家,法律条文会非常全面、精细、严格,以保证国家机器的有序运行和公民的基本权利,这就是所谓的“依法治国”。但是,法网恢恢”,也依然不能涵盖和解决千变万化的各种人间事务,在执法过程中,还需要以人为本,奉行人道主义精神,这是“以德治国”中的题中之义。法律与人道,有时是统一的,但有时又是矛盾的。我们在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中,就常常看到法律与…  相似文献   

9.
如何对社会利益进行整合,这是国家法与民间法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民间法在法律创制、法律实施以及法律反馈等法治环节中,都可以实现社会利益的整合。在法律创制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社会利益整合裂缝”,民间法可以弥补此种裂缝;在法律的实施过程中只能形成利益整合的框架,民间法可以在此框架之下,针对具体情境构造社会利益整合平台;在法律实效反馈过程中,民间法则可以以规则的形式表征利益整合之效果,进而实现社会利益的“再整合”。我国正在从一个大国迈向强国,关注民间法的治理效能,就是要在“世界知识”之外,汲取“地方知识”与“民间知识”,形成中国之治,为实现强国目标积蓄力量。  相似文献   

10.
“是”作判断词始于何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今之所谓“判断词”,或称“系词”,过去名称较多。柳宗元《复杜温夫书》称为“决辞”,《马氏文通》因之。黎锦熙《比较文法》叫“同动词”、杨树达《高等国文法》、《词诠》名为“不完全内动词”,杨伯峻《论语译注》叫“连系性动词”。叫法虽多,其实一样。为称述方便,本文一律以判断词呼之。判断词主要指的是“是”字。现代汉语判断句一般用“是”,古代汉语一般不用,但不是绝对不用。什么时候开始用  相似文献   

11.
司法道德化是法律道德化的现象之一,从法的起源、功能和内容上看,司法道德化具有合理性。对司法道德化进行本体性考察,可以发现司法道德化具有隐蔽性和一体性特点。在现代法治视野下,法律对道德的天然依赖和法治的独立性特质之间的矛盾使得司法道德化处于进退两难的困境之中。全面提升司法者法律职业素养、保障正当程序的实施、正确认识对司法道德化的限制,确定科学的思路,正确处理法律和道德在司法考量中的地位与关系,实现二者在司法过程中的平衡状态是防止司法道德化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1885年,英国法学家戴西在他出版的《宪法研究导论》中,第一次明确界定了“法治”的含义,强调法治为法律至上、司法独立和司法救济,以及人人平等守法,并主张贬抑日益扩张的行政权.权利来自司法救济,宪法不过是这种保护之“堡垒”的观念,是戴西法治概念的核心.通过研读戴西,我们可以获得一个“法治”之法律现实主义的概念,它有可能克服迄今作为这一概念之特征的形式主义困境和关于其有效性的疑虑.  相似文献   

13.
新闻要严格遵守国家的各种法律、法规,不得作出任何与之相左和背离的报道,更不能与新闻代法去进行“新闻审判”.1995年发生的“夹江打假案”所引起的社会“轰动效应”,是新闻侵权、越权,以舆论干扰司法审判的一个典型事例,值得理性反思、研究和探讨,并引以为戒.  相似文献   

14.
法作为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其内含价值判断的因子已为绝大多数学者一致认可。这种价值判断,在司法领域中,不仅表现在法律规范的选择上,而且还体现在案件事实确定的过程中,因此,我们需要将目光不断的流转往返于事实和规范之间,从而得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为了避免主体价值判断的任意性对于"同样情形同样处理"的形式正义的破坏,我们需要为每一个结论的正当性和合理性提供论证,从而限制了价值判断的影响。阿列克西的法律论证理论以普遍实践规则为基础,来建构自己的程序性法律论证理论,从而将法官的主观价值压制到了最低,最大化实现了价值判断的客观化。  相似文献   

15.
司法建议制度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设计,它以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为基础,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中国的法治传统和各个时期司法政策的影响,从而逐渐成熟并丰满.司法建议制度使法院得以用柔和而富有亲和力的方式积极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以“无讼”的司法理念、对苏联法律制度的借鉴、“政法传统”下的“司法半独立”以及共产党的司法政策为生成的基础要素,对当今社会仍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作为我国法律所明定的司法原则,是法治与人治的基本式别所在,强调并坚持这一原则对于中国法治现代化有着根要珠意义,但是,在法律运作过程中,宜加强对有限的法律文本以及文本与法官交互行为的法社会学考量。因为,受个性化“前见”或背景的影响,不同的法官对于有待解释的“文本”会有不尽相同或相异的看法,有时甚至会影响到法律执行的公正,因此,克服立法与司法间的张力,限定司法解释的合理范围,方能形成关于法律相对完整而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权利推定是现代司法的基本理念。司法中的权利推定是司法权行使的一个重要环节。司法过程中进行权利推定时必须遵循的主要原则从程序和实体角度构成了对司法中权利推定的软法规制。规则、原则、立法意图、法律精神的内在关联性则在另一个操作层面规制着"法不禁止即自由"之常规的权利推定具体原则的司法适用。两者构成了司法中权利推定的基本规制进路,保障着权利推定的向善性。  相似文献   

18.
新闻媒体有自己独特的追求和特色,但在报道司法案件时往往与司法独立要求、司法程序规则和法律事实诉求产生矛盾与冲突,以至于社会公众对案件的是非曲直莫衷一是不明真伪,影响了司法判断的明确性和司法权威性,甚至模糊了法律是非观。本文从媒体与司法双视角探讨了双方形成良性互动机制的可能性与具体办法,借以谋求司法与媒体的和谐共建之道。  相似文献   

19.
公序良俗原则法律适用的判断标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台湾学者郑玉波先生曾言:“公序良俗在今日已为私法上之至高原则。”盖因其作为民法基本原则之一,不仅能统领民法具体规范,还因其弹性之大,可作为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克服成文法局限性之工具,对立法和司法都有着重大意义。但其概括抽象性恰又造成了在理解适用中的诸多不一致、不确定,出现了“同样的事实,却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判决结果”的法律尴尬。文章从对公序良俗传统概念、公序良俗原则与具体民法规范在法律适用中的关系的分析出发,探寻公序良俗原则的法律适用中的判断标准,以减少其适用中的尴尬局面,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相似文献   

20.
历史法学代表人物萨维尼倡导“法是民族精神的体现”,致力于拉近法律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历史法学所力主的“法是被发现”主要是从法的产生角度也即立法立场来分析的。作为历史法学派的延续之一,概念法学倾向于构建严谨的能够涵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法律体系。在它的视域中,法官只需从法律体系中发现法律即可完成对案件的判断,从而将司法者囚禁在了概念的城堡里。这种理论上的幻想遭到耶林等社会法学者的批判也在情理之中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