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职业院校新教师入岗训练是"入岗、适岗、胜岗"三个阶段的重要一环,是新教师从事职业教育、融入职业教育、投身职业教育的必经阶段,是培养"双师型"素质教师的奠基工程。运用EPIP,探索职业院校新教师培养机制与路径,完善"双师型"素质教师职业能力标准,探索"双师型"结构教学团队分工协同与协作,对于促进新时代职业教育创新标杆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汪琪 《教师》2014,(16):113-114
中等职业教育主要集中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商务日语专业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这样对老师的技能要求就要宽、深、新、全。"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辅助条件。如何发挥"双师型"教师在现代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中的重要作用?对"双师型"教师的素质有哪些要求?如何培养商务日语专业"双师型"教师?本文就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家提出的加快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政策,将"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提到重要的战略发展地位。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来看,高职教师需要同时具有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双重素质,故此,"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就成为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培养的发展趋向和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4.
正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加强职业院校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2021年7月29日,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以下简称《计划》),启动实施"十四五"时期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切实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优化教师队伍人员结构,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提供有力师资保障。  相似文献   

5.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职业教育教师的素质决定了"双师型"的内涵,"双师型"是职业教育教师素质的载体作了论述;分析了目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就"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认证标准和管理办法、培养培训体系、政策保障体系等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双师型"教师是我国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师资保障。然而,当前我国"双师型"教师培养却存在着诸多难题,"职前培养"先天不足、培养政策体系不健全、行业企业未能充分参与、职业院校缺乏长远培养规划、职教教师专业化发展意识薄弱,致使"双师型"教师培养成效甚微。为此,我国职校"双师型"教师培养亟需构建政府、行业组织、企业、职业院校与教师"五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方能解决培养中的实践难题。  相似文献   

7.
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是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提高教师技能和教学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培养"拿起书本能讲理论、挽起袖子能干活"的"双师型"教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职业性、技能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教师应该是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文章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做了界定描述,从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职业素质一般性和特殊性两个角度分析了双师型教师所需具备的素质。从一般性角度分析指出了双师型教师需具备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心理科学知识等普通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从特殊性的角度分析指出了双师型教师应具备实践能力、科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及实施创新教育观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双师型"教师培养,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本文基于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寻求以教师自主发展为主线,通过企业实践、课堂教学和反思三方面交互作用,探索出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0.
"双师"素质是现代职业教育对高职教师的客观要求,高职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教师整体素质不高,难以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对高职教师的要求。因此,寻找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积极探索高职煤矿开采技术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建立高职煤矿开采技术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使高职煤矿开采技术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目标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加合格的高级采矿技术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11.
高职院校的教育核心是职业教育,而职业教育坚持的是技能本位,教育目标是培养更多具备多元技术能力的实践应用型人才。要想实现高职教育目标,必须要以坚实的师资团队作为强有力的根基,建设完善的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好地在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当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高职院校必须从实际出发,认识当前双师型教师缺乏以及职业教育创新力度不足的现状,从改进教师人才培养方面着手,通过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来壮大师资队伍和优化教师综合素质,促进职业教育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没有行业、企业的需求和支持就没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构建必须有行业、企业参与,才能克服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学院式教师队伍建设的缺欠,从根本上改变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滞后的现状。本文以哈尔滨市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构建为例,尝试性地阐述了新形势下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制度,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和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现实意义;并给出了引导行业、企业参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机制和调动行业、企业积极性参与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3.
职业教育规模的逐步扩大,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而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确实是困扰职业学校发展的难题。本文通过分析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及影响因素,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中职学校地位、探求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推行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资格制度等方面提出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以期有助于提高河南省中职教师的素质,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4.
目前,“双师型”教师缺乏已成为制约职业院校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这种现状,我校从培养“双技能”职教师资的根本任务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出发,在调查研究职教师资素质和实践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对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实行了“双岗实习、置换培训”的实习新模式,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和师范技能有了显著提高,凸显了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的“双师型”特色,实现了合作双方的互惠互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专业化教师团队的重要性逐渐显现."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可以发挥高水平团队的示范作用,引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并助力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职业院校需从准入机制、资源配置机制、教师培养机制、激励保障机制等方面着手,明确"双师型"教师标准,健全团队管理制度,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优化"双师型"教师教学团队建设.  相似文献   

16.
目前,“双师型”教师缺乏已成为制约职业院校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这种现状,我校从培养“双技能”职教师资的根本任务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出发,在调查研究职教师资素质和实践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对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实行了“双岗实习、置换培训”的实习新模式,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和师范技能有了显著提高,凸显了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的“双师型”特色,实现了合作双方的互惠互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随着现代职业教育步伐的加快,部分高校转型、建设应用型大学已势在必行,而"双师型"教师的现状是却是严重的供不应求。本文旨在对民办高校"双师型"教师发展缓慢的原因进行深度剖析,找出符合民办高校自身教育发展要求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18.
雷悦 《教师》2014,(17):115-115
中职学校的职业教育是以技能为根本的教育体系,其目标就是培养技术性的实用型人才,所依靠的就是"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双师型"教师在职校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双师型"师资的现状与问题,本文就"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进行尝试性的探寻。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乡村职业教育依然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短板",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更是"短板"中亟须解决的难题,既存在生师比偏高、教师学历水平偏低、生源流失严重、教师数量不足且缺乏实践经验、职后教育不足等内源性问题,也存在乡村职业教师难扎根、"双师型"教师队伍区域发展不均衡、"双师型"教师评价有待完善等外源性问题,难以满足乡村振兴需求.培养一批厚植乡村教育情怀,同时具备"适乡"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可通过设立流动编制,创新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开设技能培训,开展"造血式"师资培育;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建立教师技能考核体系;搭建线上线下培训平台,挖掘乡村特色教育资源等方式,推进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20.
针对2035年我国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分析了新时代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要求,剖析了培养职业院校高层次"双师型"教师的必要性和现实性,提出了培养职业院校高层次"双师型"教师的基本路径,旨在为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双师型"教师,为国家现代化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