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改进型倍流整流方式ZVS PWM全桥变换器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改进型倍流整流电路零电压开关PWM全桥变换器 (CDRZVSPWMFB变换器 ) ,讨论了超前管和滞后管各自实现ZVS的特点 ,对滤波电感的电感值和阻断电容的电容值进行了优化选择 ,使变换器在很宽的负载和输入电压范围内实现开关管的ZVS ,输出整流二极管实现自然换流 ,没有电压尖峰 ,同时对变压器的漏感没有严格要求 .通过一个 5 40W的原理样机验证改进型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和设计的正确性 ,最后给出了实验结果 .  相似文献   

2.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12):107-112
为解决传统Boost电路升压能力不足、输入电流纹波大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耦合电感的新型DC/DC变换器。在变换器的前级将耦合电感和电容相结合,实现零输入电流纹波;在变换器的后级利用耦合电感倍压单元扩展变换器的电压增益;引入二极管+电容的箝位电路,用以抑制漏感带来的电压尖峰,进而形成新的变换器拓扑结构。依据电路理论分析了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和工作特性,并以光伏发电系统中的直流升压环节作为应用背景,在Simulink仿真平台上进行了实验验证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变换器具有高电压增益、零输入纹波和低电压应力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基于电路平均法,同时考虑实际变压器、二极管、电容、MOSFET管寄生参数的影响,在连续工作模式下建立非理想反激变换器直流和小信号模型,并推导出传递函数.模型分析以及仿真结果证实所建模型能够准确地反映变换器的实际特性.  相似文献   

4.
通过在传统BOOST变换器电路中附加一些无源元件组成无源无损缓冲电路单元,实现了开关管的零电流导通和零电压关断,并能将缓冲单元中存储的能量向主电路实现无损反馈。通过对电路的分析及仿真,表明该电路结构简单,控制方便,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1.引言用计算机辅助分析动态电路时,常采用暂态伴随模型的时域分析法。但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含有电阻、电容、电感和两种独立源的动态电路,不适用于含有耦合电感和受控源的动态电路。为此,本文首先建立耦合电感暂态伴随模型的串联形式和并联形式,然后推导节点分析法的递推公式.把暂态伴随模型的时域分析法推广。2.耦合电感的暂态伴随模型(1)耦合电感的暂态伴随模型的串联形式如图1(α)所示的耦合电感元件的 V AR 为  相似文献   

6.
开关变换器利用耦合电感能够减小相电流和输出电压纹波值,负载突变响应更快速,减少输出去耦电容。这些优点使耦合电感成为计算机工业领域中一种非常有吸引力的技术。本文阐述了分析采用耦合电感的开关变换器的一种新方法,并提出了一种新颖的N-线圈耦合电感的规范电路模型。利用这种模型,变换器中的耦合电感线圈电流波形和纹波与非耦合电感的变换器一样容易被确定。论文也针对进一步减小变流器磁性器件的体积、重量和损耗问题研究了集成磁技术,即把开关变流器中所有主要磁性器件从结构上集中在一起,用一个磁性器件来实现,经过优化设计,磁芯当中的磁通变化量减小,从而降低磁芯损耗,减小磁芯体积。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多电平变换器的输出性能,该文提出一种开中性点的新型级联型变换器。该变换器由级联H桥和半桥电路串联而成,通过增加一个简单的半桥电路可以实现输出电平几乎翻倍的效果。同时,半桥电路无需电压源,仅用电容供电,且无需任何闭环控制即可达到充放电平衡,从而实现电容电压的自平衡。该文首先介绍了新型变换器的拓扑结构及工作原理;其次,为了实现变换器的正常运行,引入简化算法作为其调制策略;最后,在并网条件下进行仿真和实验分析,结果显示该变换器能够在低开关频率下获得高质量输出波形,验证了该变换器的有效性及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详细地叙述了用状态空间平均法建立单端反激变换器的稳态和动态低频小信号等效电路模型的过程,进而分析了这种电路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RLC串联谐振电路实验中谐振特性的实验曲线与理论曲线总存在一定的误差,且谐振频率越高时,偏差越大.本文通过实验研究,分析了电感和电容串联总损耗电阻对谐振曲线及Q值的影响,利用实验所测得的电感和电容串联总损耗电阻对谐振曲线及Q值进行修正,发现修正后的理论结果与实验测量数据吻合得较好.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加选修第17章“交变电流”第三节“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安排了一个电感对交变电流的阻碍作用的演示实验,原理如图1所示,电感线圈和白炽灯泡串联在电路里,利用双刀双掷开关S可以分别把电路接到直流电源或交流电源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