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纵向看,小学、初中阶段开设道德与法治课,高中阶段开设思想政治课,大学阶段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相互配合、协调育人。从横向看,“大思政课”建设需要思政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思政学科与历史学科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在“大思政”视域下以改革开放为主题开展政史融合教学,各个学段讲述的内容和侧重点各有不同,应在求同存异中优化大中小学思政课衔接,明确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2.
课程思政最初是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来的,而课程思政所折射出的大思政观、协同育人理念、融合育人思想,对高中教育教学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文章以所在学校为基地,联合其他学校,以高中思想政治课为主阵地,以思政课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为实施主体,整合利用课堂、环境、活动三类课程资源,开展由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教改实践,取得可喜的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3.
高中思政课传统的课时设计方式与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不相适应的问题逐渐显现。为发挥课程育人功能,思政课教学应充分认识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基本定位,围绕议题确定学习单元,开展单元教学设计,并从学科内容逻辑化处理、学习目标素养化设计、教学情境结构化创设、学科任务序列化设置、教学评价多元化实施等方面进行整体建构。  相似文献   

4.
大单元教学的本质在于课程设计,即将单元教学作为“微课程”进行整体设计,由教学意识走向课程意识,以更好地符合学生成长需求、彰显育人价值、体现正确的教学质量观。思政课开展大单元教学要在课程意识统领下,依据课标对单元教学进行整体规划,站在一体化高度对单元内容进行整体解读,以知行合一为导向对单元活动进行整体设计,按照教学评相互促进要求对单元评价进行整体建构。  相似文献   

5.
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以及大学生思想成长规律决定了只有实现课前、课中和课后一体化,把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衔接起来,才能切实巩固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基于此,需要构建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相融合为轴心,大思政教育观为指导、课程合力为基础、学科牵引为动力、平台建设为依托的合力推进机制。同时,增强这种合力效应需要相应的顶层设计、专职教师主导和地方支持做保障。  相似文献   

6.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定位为活动型学科课程,议题式教学由此走进了高中思政课教师的视野,成为落实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途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正式使用统编教材以来,强调重视活动型学习方式,立足知识,发展品德。为改善法治教育现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也可以采用议题式教学,以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相似文献   

7.
在新时代推进高中育人方式变革背景下,探索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从而正确理解大单元教学,是落实高中思政课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针对部分高中思政课存在的应试化教学目标、碎片化教学内容、简单化情境创设及低阶化任务设置等问题,落实大单元教学要以整体育人目标为目的,以关联课程内容为核心,以结构情境创设为要求,以高阶学科任务为关键,从而推进高中思政课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实。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高中思想政治课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与高中其他学科教学和相关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任务".河北省新一批组团式援藏教师于2019年8月赴拉萨阿里河北完全中学开展三年援藏工作,针对阿里异地办学的特殊性,结合西藏、阿里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思政课如何更好地推动学校德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9.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都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二者从内在具有一致性,但在实践工作中也需要对二者进行辨析,以便高校能更好地开展思政工作。二者在根本任务、育人目标、教学任务上具有一致性,但从"思政"的重点、地位和实施渠道上有所区别。作为新的教育理念,高校要从联系和发展的角度,促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之间形成育人合力,切实把握好二者的内在联系,同时针对二者的不同侧重,提出相应对策,确保二者都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协同育人的同时共同构建"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体系。  相似文献   

10.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要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从而完成小学阶段道德情感积累的理性提升,为高中阶段提升学生政治素养打牢思想基础,实现小学、初中、高中思政课的密切、高效衔接。  相似文献   

11.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思想政治学科价值导向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受思政课教师自身的立场、观点、方法、综合素养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思政课教师自我转型与成长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分析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思政课教师自我转型与成长的内涵与必要性,探究高中思政课教师自我转型与成长的实现路径,为促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自我转型与成长,更好地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课程思政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已在全国高校全面铺开。要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同向而行、发挥合力作用,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思想理论素养、坚定其政治信仰,就需要我们正确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和特点,明确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动性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相统一的课程思政建设原则,严格从学生、教师、学校三个层面把握课程思政建设的标准,切实做到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到各门课程中,贯彻“三全育人”理念,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3.
开放教育思政课是开放大学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课程。提升开放教育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是落实开放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是推进开放教育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关键环节,也是开放教育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建设开放教育思政课高水平师资队伍,强化开放教育思政课资源建设,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提升开放教育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推动开放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高中思政课实施议题式教学是落实活动型学科课程、培育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贯彻推进高中思政课新课改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高中思政课教学理念和方式上的全新探索。近两年,笔者通过对“我们要议什么?”“我们为什么议?”“我们要怎么议?”等议题式教学的基本问题进行有益的探索,有效地促进了由知识立意向素养立意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课以一体化视域统筹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的关节点,要求按照思政课特点,遵循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找准“种好责任田”“阶梯式递进”“立德树人”等出发点和着力点,把握好同一课程在不同学段育人目标达成的落脚点。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深入和层层递进,提升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学生知行合一观,实现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党和政府在新时代提出的新命题、新任务,坚持“大思政课”理念,以义务教育学段和高中学段现行统编思想政治教材中的法治教育专题为例,在尊重不同学段学情基础上,理顺各学段教学进阶点,通过叙事进阶、视角进阶、思维进阶和素养进阶,更好地统筹推进中小学思政课真正入脑、入心、入行。  相似文献   

17.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社会主义教育,思政课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理念,必将成为推进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并注重其与高中思政教材内容的耦合性,与高中思政教育目标的同向性、与高中思政教育功能的互补性,从而增强高中思政课的思想性、针对性和亲和性,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丰富思政课教学资源,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进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18.
冯楠  高银莉 《物理教师》2023,(8):30-32+36
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的各学科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配合,形成合力,共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理念融合思政教育理念,课程目标融合思政教育要求,课程内容渗透思政教育元素,课程评价体现思政教育价值,要求在课程教学中以德育为先,发挥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与教育的共通性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19.
励燕飞 《科教导刊》2021,(3):132-133,152
在高校积极贯彻"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大背景下,阐述了信息检索课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挖掘了信息检索课在信息意识、信息道德、爱国主义精神、创新与务实精神、优秀传统文化五个教育层面的思政元素,提出了将思政元素融入信息检索课中的四个途径.  相似文献   

20.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要求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我们在课程教学实施中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优化案例,创设真实、具体、富有价值的情境。通过深度建构情境内容、精心设计活动任务、有效开展情境活动,实现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必备品格的锻造及关键能力的提升,即让思政学科核心素养真正落地,充分彰显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的特有课程智慧与独特学科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