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6 毫秒
1.
沈阳市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城市之一,产业结构转换升级的过程、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变动关系在全国重工业城市中具有代表性。通过分析沈阳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展变化的历史与现状,研究两者变化的非均衡性,计算1980年—2009年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度及沈阳市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为沈阳市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均衡发展提供可靠的数据资料支撑。  相似文献   

2.
本文使用新疆1978-2013年的时间数据,分析新疆的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通过计算就业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新疆三次产业的总产值和所占的比例发现:三次产业的产值都处于上升的趋势,第二、三产业的总产值非常接近且2000年以后二者产值的增加速度突然加快,与第一产业的产值的差距越来越大.三次产业的产业比重波动较大,2004-2013年的产业结构为:二、三、一.三次产业的就业人数一直保持上升的态势,但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快,就业人员较多的转向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发展极其不平衡,第一产业存在劳动力转移的压力,第三产业的就业产业结构较为合理,吸纳就业能力较强,对劳动力就业起到积极作用.依据分析的结果,新疆应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就业结构,使得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适应.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动趋势的考察及对二者的相关性的实证分析,可发现影响河北省扩大就业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展的不均衡。实现就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使之与产业结构的演进相协调,对于有效缓解河北省的就业压力,进而实现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就业扩张的目标,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陈福宁 《林区教学》2012,(12):35-36
克拉克、钱纳里、库兹涅茨等经济学家的研究证实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的紧密关系。产业结构的变化会引起劳动者就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状况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劳动者的就业选择。相反,劳动者就业结构能否适应产业结构的要求,能否随产业结构的变化而变化,也是影响产业发展水平的因素。基于此,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相互影响的关系进行分析,提出对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产业结构制约下青海就业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与否,直接影响劳动力在产业各部门之间的转移进程。本在明确青海产业发展中“虚高度化”现象基础上,分析其就业不利的原因,并针对实现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缓解就业压力作了进一步的判断。  相似文献   

6.
新疆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后发展地区,绿洲人口高密度的特点与落后的产业结构使其就业问题更加突出.因此,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内在联系出发,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就业结构,就成为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产业的升级必然带来就业结构的变化。本文通过对台州地区2001-2012年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数据分析,结合台州地方高校2009-2012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与就业结构的动态变化,通过实证数据证明,产业升级后,第二产业的技术升级短期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拉动效应最为明显。而从长远看,第三产业的发展将成为今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8.
科学识别影响农用地流转的因素,并制定相应的调控措施,是促进农用地健康流转的关键。通过理论分析经济结构变化对农用地流转的影响,构建相关计量模型,运用2007~2012年的抽样调查统计数据,实证分析了经济结构变化对农用地流转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对农用地流转影响较为显著,收入分配结构和消费结构对农用地流转影响不明显。我国应该继续发展非农产业,尤其是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服务业,扩大非农产业就业容量。应根据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化不断调整农用地流转的政策措施,使之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相适应,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9.
辽宁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对大学生就业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辽宁省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分析,我们发现:辽宁省第一产业存在大量过剩的劳动力;第二产业可以吸纳一部分劳动力;第三产业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部门,但总体呈下降趋势。辽宁省第三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尚需不断完善。由此带来的启示,一是第三产业仍将是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选择;二是大学生就业的根本问题不仅在于经济的发展,更在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三是高校大学生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四是学校要根据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0.
基于就业结构变化的高职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和优化,而产业结构变动必将带来就业结构变动;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要想谋求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关注就业结构变动趋势,研究和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这样才能办出高质量、高水平、特色鲜明的职业院校。  相似文献   

11.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两者协调与否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在客观描述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演变过程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劳动生产率、就业弹性系数、结构偏离度指标对湖南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性进行科学考量,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行业结构从属于产业结构,是对产业结构的进一步梳理和细化。为了实现新疆就业结构与行业结构的协调性,本文以新疆1978年至2013年十大重点行业就业人数为依据,对行业就业结构的演变历程及特征进行分析,剖析影响行业就业结构演变的因素,并对行业就业结构的发展趋势进行简单的预测,期望为进一步解决新疆的就业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吉林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从相关度、结构偏离度分析、就业弹性三个方面对吉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提出吉林的"一、三、二"就业结构与"二、三、一"产业结构呈非对称状态,其经济发展尚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第二产业依然是吉林经济发展的重心,第三产业将会成为吉林经济中就业增长最快、吸纳劳动力最多的部门。  相似文献   

14.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对于扩大就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选取江苏省1992~2010年的相关数据,重点研究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的产业结构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地域结构的发展关系,并结合江苏"十二五"规划,提出优化毕业生就业地域结构的对策措施,以期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状况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该文研究的是芜湖市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通过大量的数据、图表,对芜湖市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及其他们之间的关系作了实证分析。对产业结构分析中发现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和贡献度最大,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对就业结构分析发现芜湖市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比重最大;并对两者进行协调性分析,发现芜湖市的第一、三产业人才过剩,而第二产业却供给不足。利用计量模型做了回归分析,提出政策建议,认为须加强第二产业的就业供给,同时要努力提高现代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率来吸纳就业。  相似文献   

16.
荣志远和王展祥两位博士对我的“我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不同步探因”一文提出以下四大争鸣观点:产业结构变化有一般规律,无标准结构;产业结构决定就业结构或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没有简单的决定与被决定关系;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低,第二、三产业吸纳劳动能力较弱导致了不同步升级和第一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不断下降是我国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升级不同步的本质意义;就业结构升级的关键在于提高二、三产业的就业弹性,提高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在此拟一一进行解答,即发达国家标准是用于判断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是否同步的最好参照物;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同步性可以进行比较分析;制度障碍、推力有限和拉力不足是就业结构升级滞后的主因;多渠道构建农业劳动力合理流动平台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存在相关性。基于此,通过分析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针对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困境,提出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自1982年至今,新疆制定了八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引导新疆经济进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良性循环。此外,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型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分析历次经济发展战略对大学生就业总量、就业结构和就业质量的影响,揭示了大学生就业现象的经济制度背景,以期有关部门制定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增加就业是解决民生问题、实现国强民富和包容性增长的内在要求。通过对内蒙古1980-2009年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分析,能够在产业结构视阈下揭示内蒙古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失衡的状况。第一产业劳动力难以有效转移、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是造成失衡现象的主要原因,国有企业改革、其他类型企业发展缓慢也加剧了失衡。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第二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制定切实可行的促进就业增长的政策措施、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和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等是解决失衡现象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0.
大学毕业生生就业难的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从产业结构与就业弹性的视角进行分析发现:我国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严重失衡,作为大学生就业主渠道的第三产业却发展不足,所占比例较小,因此,从客观上限制了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对大学生就业造成了消极影响;在我国总体就业弹性系数持续走低的背景下,2004年以后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系数降低,也在事实上导致了对大学毕业生需求的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