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项脊轩上空的月亮升起又落下,庭中的枇杷树花开又花落,归家也历经潮起潮落悲欢离合,唯一不变的是项脊轩中的琅琅书声。清人梅曾亮说,《项脊轩志》是"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文中的一句"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似乎成了我们解读这篇传世名作的金钥匙。而我却以为,在看似闲散记录的家庭悲喜中,我们能看到他坚韧不拔的精神源泉,能找到他在科举之路上屡遭挫折依然奋勇前行的精神支柱,《项脊  相似文献   

2.
《项脊轩志》是一篇题材平淡却感人至深的抒情佳作。几百年来备受人们推崇,被姚鼐称为“太仆最胜之文”。文章以项脊轩和或喜或悲的思想感情为线索,记叙了与之相关的人事变迁,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回忆家庭琐事,表现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表达了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厚感情。文章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写“多可喜”之情,后一部分写“多可悲”之情。文章一开始,作者便用特写镜头将项脊轩的风貌展现在我们面  相似文献   

3.
<正>“项脊轩”与“南阁子”,看似只是对“室”的不同称谓。但《项脊轩志》以“项脊轩”起笔,以“南阁子”终篇,不禁让人心生“疑思”:“项脊轩”,文章的标题,一个“崭新”的读书之所,为什么没有用它贯穿全篇?“南阁子”,一个非正式的称谓,显得有点“不入流”,甚至有点“土”,为什么在文章的结尾却又被反复提及?重重疑点,不能不一探究竟。  相似文献   

4.
朋友指着一幅画问我:“从画上,你看到了什么?” “一朵花.”我说. “就只一朵花吗?”朋友问. “就只一朵花,因为画上只画了一朵花.”我说. “就只画一朵花吗?那一朵花只是画中的一小部分,花后面,那画中的一大片背景没有看到吗?”朋友说. 经朋友的提醒,我才看到了画中那暗灰色的背景.那黯淡的背景在花的后面,默默地铺垫者花、衬托着花、彰显着花,让人们看到的是画中的花,而不是画中的背景.  相似文献   

5.
《项脊轩志》中作者流露出悲喜两种截然相反的情感,而以悲为主,喜只是作为悲的衬托物而存在,旨在以喜衬悲,使悲更悲。 首先,从全文看,作者以对修茸后的项脊轩的喜爱衬托大家庭衰落之悲。文章从项脊轩的悲凉着笔,但修葺后的项脊轩,“使不上露”,“日影反照,室始洞然。”成为作者读书的理想境地,初次流露出喜悦之情。“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再次露出欣喜。作者生活清淡,藏书不多是实情,但未必全是借书。作者之所以如此写来,是因为借书中有珍  相似文献   

6.
为了帮助读者准确地把握作品的确切内涵,澄清问题,明辨是非,现对《项脊轩志》中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略加考辨,作为引玉之砖。 1 “项脊轩”的名称从何而来?地点到底在哪里? “项脊轩”的名称是因项脊泾而来,项脊泾是归有光先辈的旧址。归有光在《从叔父府君坟前石表辞》中说:“宋咸淳间,湖州判官罕仁,居昆山之太仓项脊泾。洪武初,徙今附城须浦上,六世之坟  相似文献   

7.
在归有光的名篇《项脊轩志》里,我们一般都只会注意到他写了三个爱过他的女人:祖母、母亲、第一任妻子魏儒人。我们往往忽视了另外一个女人,她就是归有光母亲的婢女,曾经给归家两代人喂过奶的“老妪”。《项脊轩志》中写老妪转述其母当年对儿女的疼爱:“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这一小段文字,真是绘声绘色,我们看到了归有光母亲一颗质朴而真挚的心。老妪向作者追叙母亲的话,尚未说完,归有光已潸然泪下,她自己也泣不成声了。原因在哪里?除了她有感于天下母亲慈爱之心外,还在于“先妣(去世…  相似文献   

8.
安斯康姆的《意向》一书翻开了行动哲学,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知识论研究的新篇章。它从语言分析的视角刻画“意向”概念,指出“意向的”标记的是一种事件的摹写形式,可以称之为意向行动摹写形式,而不是对某些事件之特定的特征或属性的指称,也不是对伴随或开启行动的内在状态或特殊内在事件的描述。该形式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隐藏于多种多样的表层语法之下,借助特定的“为什么”问题和对行动中的临场非证成之知识或信念的引入,这一形式得以彰显。意向行动的基本摹写形式分为整合式与分列式两类,还有五种基本的瑕疵摹写形式,而意向表达只是从属于意向行动摹写形式中的某种特定的摹状取值状况。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典散文中《,项脊轩志》堪称悲情美的绝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首先是“悲”的背景《。项》开头写道“: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字里行间笼罩着衰旧、破败、局促、阴暗的气氛。这三句不但交代了项脊轩作为南阁子的过去,也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悲”的基调。对母亲和祖母的怀念,作者仍是置于“悲”的背景下“: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封建时代,名门…  相似文献   

10.
<正>一、"室""轩"意味品读1.蓄势师:上节课,我们对第一个"含义",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把握,我们注重的是准确。这堂课主要是对第二个"含意"的把握。这篇文章的题目是《项脊轩志》,那什么叫"志"呢?生:记。2.揭秘师:记,记项脊轩。这篇文章写的是项脊轩,或者是和项脊轩有关的人和事。这篇文章称项脊轩名称的时候,除了这个项脊轩的"轩",还有什么另外的名称吗?生:室。(师投影,突出原文中含"轩""室"的语  相似文献   

11.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是摹写西湖春色的名篇。从教学的角度看,这首诗写景抒情,明白如话,学生阅读、理解并不会感到有什么困难。那么教学中是不是没有什么问题可以进一步研究呢?当然不是。据我看,可针对学生作文每每扣不住题目的毛病,侧重引导学生在题目与诗的关系上探究一番。教学似可按下列步骤引导学生讨论: 一、这首诗题目的含义是什么?按照这个题目,诗中应写些什么? 参考提示:钱塘湖即西湖,这是明示地点。“春”是交待时令。“行”是关键。古诗题末标“行”,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名  相似文献   

12.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一篇融叙事、抒情、写景为一体的传世美文,作者“借一阁寄三世之遗迹”,文章以忆三代故人为叙事主线,状旧居项脊轩之景,言喜写悲叹志。自问世以来,这篇散文就以其朴素悲凄之情打动着万千读者。  相似文献   

13.
背景介绍1、关于教材:《项脊轩志》是明代杰出散文家归有光的作品。他的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黄宗羲语),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他的散文不是以重大的题材反  相似文献   

14.
涟漪     
弹指间,初中三年时光就在不知不觉中像水一样流走了,我们的友谊落在时间这条河里,也不知是否能如我们的誓言那般天长地久。说不定哪天,我们就在彼此的脑海中销声匿迹了,但一定会留下一些不可磨灭的痕迹,就像往水中扔的一块小石头,它会迸溅出一朵美丽的花儿。那水花的绽开只是瞬间,之后就只剩下一圈圈的涟漪,向四周散开,散开……而我们落在时间长河里的那一圈圈涟漪,也终将消散,但那石子落水时的“叮咚”一声,清脆动听,将会在我们记忆的深处不时轻轻吟唱。  相似文献   

15.
培根说:“一切知识,只不过是记忆。”背诵是记忆之母,是语文学习的最基本的“硬件”。正如洪镇涛所说:“语文这东西,不背是不行的。我们学语文,要背,而且要大背。”那么,怎样用科学的方法背诵呢?  相似文献   

16.
明代散文流派众多,若论影响最大的,当属明代中叶的唐宋派。它反对拟古,更自觉地提倡唐宋古文,为明代正确继承唐宋散文的传统,创造新的文风树起一面旗帜。在散文史上,的确有承前启后的地位。在众多唐宋派作家中,如说成就最高的,首推昆山归有光。高中语文课本选入了他的代表作《项脊轩志》,《项脊轩志》不仅让我们感悟了其艺术魅力,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窥见唐宋派散文创作的思想及其风格。  项脊轩不过是一间小阁子,而容纳了人事沧桑之变迁;《项脊轩志》也不过是“不得当世奇功伟烈之恨事”下的几件家庭琐事,却带着感人的色彩。文…  相似文献   

17.
《项脊轩志》是一篇取材于个人平凡家庭小事的优美的抒情散文,关于它的线索,高中语文课本和高中语文教参一致认为:作者对项脊轩的深挚的眷恋之情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我个人认为,《项》文的线索不应是情,而应是“物”,也就是“项脊轩”。我们了解一下全文的内容及其抒情的种类便清楚了。下面按顺序概述文章各段的内容:第一段,写轩的地址特点。开头一句点明“轩”的地址、“轩”的特点分前后两种,修整前为小、破、暗;修整后为光亮、宁静、美妙。  相似文献   

18.
卢新宁 《学习之友》2013,(11):13-13
20多年时光.中国到底走了多远?仔放我们青春记忆的“三角地”早已荡然无存,见证你们少年心绪的“一塔湖图”正在创造新的历史。你们这一代人,有着远比我们当年更优越的条件,更广博的见识,更成熟的内心,站在更高的起点.  相似文献   

19.
徐倩 《上海教育》2014,(21):82-83
“您给了我们人生中太多的‘第一次震撼,并留下深刻记忆,同时以丰富的阅历指引我们走向正确的道路。”“在之后的接触中,我们认识到:您不仅是一位好老师,更是我们的好朋友。如果没有您思想的滋润,怎么会绽开那么多美好的灵魂之花啊!”在甘泉外国语中学政治教师付丽旻的眼里,参加各类班主任基本功大赛获得的诸多成绩,都比不上每一届临近毕业的孩子用心为她写下的这一段段文字,这是她最愿意与人分享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20.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的代表作,也是古代抒情散文的典范之作。多年来,一直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那么作者抒发的是什么“情”呢?《教师教学用书》分析得很明确,即“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相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人物在三世变迁后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既然是抒发对亲人的怀念之情,那么有关家庭琐事的细节描写,都应重在怀念。但《教师用书》对“祖母赠笏”这一细节的分析却值得商榷。《教师用书》说:“回忆祖母的往事,于回忆中隐含着作者的怀念以及对光阴易逝、怀才不遇、有负亲人所望的感慨。”对这一分析,笔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