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5 毫秒
1.
“语文”是一门研究语言艺术和文字艺术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重要学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有效实现“语文”的语言功能.作为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读书。读书是语文学习活动的开始。常态的语义学习的媒介是一篇篇阅读文本.因此,常态的语文学习活动也应该从文本阅读开始。要让学生学会读书.我们就要有意识地在语文课上做好如下几件事。一、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相似文献   

2.
彭芳 《广东教育》2003,(2):31-31
语文教学应该“动”起来,鲜活起来,改变枯燥乏味的局面,改变学生被动学习、不用“心”学习和缺少实际操作能力的局面。一、化被动为主动钱梦龙说:“我的教学从一开始就摒弃那种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填鸭注入的教学模式,而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只有当学生能主动去探求知识时,语文教学才算“动”起来了。教学《项链》,我一上课就单刀直入提出问题:“玛蒂尔德值不值得同情?”学生面对问题,不敢贸然作答。于是令人满意的场面出现了:大家认真地阅读,紧张地思考,热烈地讨论。结果是出现了“值得”“不值得”两种截然相反…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标准》肯定了语文的工具性,更强调了语文的人文性。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相当多的语文教师仅仅重视语文的工具性,重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其人文性,忽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忽视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如果我们都能把语文课上得这么“有趣”“有味”“好玩”,那么,学生怎么可能“从中学就开始讨厌语文”!为了让语文课上得“有趣”“有味”“好玩”,我认为应该给语文课注入一些新的元素,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真正变得有效一些,真正变得高效起来。在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去做的。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一篇文章的阅读,逐步学会运用文字表情达意的方法。如果学习一篇文章只是满足于掌握文章的内容,而不去研究文章如何表达的问题,那么,语文的“工具性”也就无法体现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  相似文献   

5.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阅读既是小学生学习知识、接受信息的最重要的途径 ,又是培养小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由之路。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 ,极为重视学生阅读能力培养。从三年级开始 ,每一组课文后的“基础训练”或“积累与运用”中都列有“阅读”教学内容。要实现课文的教学目标 ,就必须在每组讲读课文中让学生学到一定的阅读方法 ,知道怎样去读书。现在反映在语文教学中的难点问题是阅读和写作。在各种检测、考试中这两项的失分最多。讲台上的教师着急 ,讲台下几岁、…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就“语文”而言,其基本定义之一,即为语言与文化。语言需积累、运用,文化需培植、传扬,就阅读而言,其重点性能之一,即为工具性和人文性。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堂教学应有“三味” :生活味、文学味、文化味。《语文课程标准》认为 ,语文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主要体现“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 ,提高阅读、写作和交际能力 ,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 ,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语文的工具性特点决定了语文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决定了语文必须有生活味。人文性就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 ,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操 ,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发展健康个性 ,逐步形成健康人格”。语文的文学味和…  相似文献   

8.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但是长期以来在农村中学,由于条件的限制,无法收到预期的效果,严重地制约了农村中学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面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语文教师需要运用将课内、外阅读结合起来的策略,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会他们如何去阅读、欣赏大量的文学作品,来不断提高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统一”.实际上就是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也就是语言文字的工具性教学与人文、科学、思想、情感教育的统一。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通过语言的学习积累,运用语言这一工具进行思想交流。但同时又通过对语文教材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与文学熏陶。下面我就在语文教学中贯彻实施“文道统一”的体会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10.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学生具备了自学能力,就会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砺练,独立地获取知识。那么,怎样才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前提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愿意学习,主动  相似文献   

11.
语文是基础学科,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和思想性.语文教学不能简单地停留在语言、文字表面,把语文课上成写字课、组词课.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走出"标准答案"的误区,给学生以开放的空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深得语文学习之妙,深感语文学习之趣,达到"不教而教"的教育境界.  相似文献   

12.
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用全新的表述阐释了“语文教学观”。它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感悟”,要尽可能少归纳,尽量诉诸学生感性,培养他们的语言感觉,让他们用“心”去感知,用“心”去体悟。这种“语文教学观”,不但符合语文的基础学科的特点,更重要的是符合语文人文性的特点。那么“感悟”从何来呢 ?笔者认为,就阅读教学而言,最直接的来源是阅读材料,可以说,没有阅读材料,也就没有阅读活动,“感悟”当然也就无从谈起。但也绝不能说有了阅读过程就必然会有“感悟”,因为阅读主体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对“感悟”的…  相似文献   

13.
语文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应用性。在以往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只是一味的教授学生如何的应对考试、争取名次,强调的是应试教育,忽视了语文的工具性和应用性,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这样不仅使语文课堂变得死板、功利,还会降低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标准强调素质教育,强调语文的实用性,要求语文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因此,在现代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应用能力、语文素养、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来提高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本文主要探讨了关于初中语文教学的应用能力培养对策。  相似文献   

14.
宋洁 《语文天地》2009,(5):24-25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理念.就是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要坚持语言训练和人文熏陶的有机统一。小学阶段是语言学习的基础阶段.理应抓住工具性不放,通过工具性渗透人文性.真正体现小学语文教育的本色。实际上,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也应该以这种理念来指导教学.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有效培养学生认读、概括、感悟、探究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5.
古人称上学为“读书”,学堂内,学童摇头晃脑地“念”书,塾师在摇头晃脑地“听”书。书声琅琅。“读”会让学生产生浓烈的情趣,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培养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好方法之一。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影像语言、网络语言的流行,读“文字语言”的弱点便突显出来了,因为文字的阅读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文字直观化后再去鉴赏。而这个过程通常受人的想象思维和知识阅历的制约,再加上学生存有漠视语文学习的心态。就使得语文文本的阅读举步维艰。  相似文献   

16.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阅读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口头表达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掌握主动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从而更深入地去理解文本。同时注重课文的阅读,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让学生在读中“感知、领悟、体验。”本文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经验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作如下探讨,以作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17.
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提高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我们的课堂必须“活”起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学习中轻松愉悦地完成学习任务。  相似文献   

18.
毛萍 《现代语文》2007,(2):51-51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宣示着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同等苇要,它们犹如语文教学的两翼,谁也不可缺。“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基于这一精神,作为一个与新课程改革同步的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有机地融为一体,就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9.
语学科的基础性、工具性、人性等本质属性决定了语教学尤其要注重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在语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自学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养成学习语的良好习惯就必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阅读的自主性。首先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的具体实际,不断引进新的教学信息、变换教学形式、更新教学手段,创设一种新的教学情景,营造“新鲜”的教学氛围。教师要学会“煽情”,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应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其^文性和工具性。引领学生在富有情趣的语文活动中感悟、积累、运用语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灵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