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文 [1 ]论述了e,π和Φ三个著名的无理数 ,那么人类最初碰到的这些具有极其特殊地位的超越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数学家欧拉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认为还有两个数字也像π一样对数学有重要价值 ,那就是自然对数的底数e和虚数i———等同于 -1 .这两个数都没有立即引起我们的注意 (尽管虚数i这一概念的引入是一个数学发明的极好的例子———一个理想化的事物———结果证明它在真实事物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 .在我们接受这两个奇异的数字的时候 ,有必要考虑一下π与e的一种奇妙联系 :π4 +π5=e6欧拉则提出一个更奇妙的被视为数学…  相似文献   

2.
刘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三国魏陈留王景元四年(公元263年),他曾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作注解.从注解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徽所注解内容之丰富,见解之独到,史学家称他为中国古代数学理论的奠基人确实当之无愧. “割圆术”是刘徽对数学研究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刘徽在《九章算术》注文中首先指出中国古代所采用的“周三径一”即圆周率π=3的结果所计算出  相似文献   

3.
许多数学家在离开人世之后,人们为了表示对他们卓越贡献的表彰和纪念,或者遵照他们的遗愿,常在这些数学家的墓碑上留下数学内容,成为“数学墓碑”下面仅示几例.荷兰籍德国数学家鲁道夫终身算π,最后得到36位准确π值,这个π值称为“鲁道夫数”.他1610年“以身殉π”后被葬在荷兰来顿的圣彼得教堂墓地里。上述π值被镌刻在他的墓碑上.可  相似文献   

4.
浅谈大学生民族数学史观的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的民族数学史现主要有两个问题:不能客观且合理地评价中国古代和近现代数学在世界数学史中的地位;忽视周边国家的数学历史传统和数学成就.大学生狭隘的民族数学史观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数学史研究中的民族主义;数学史教育的价值追求.大学生应该具备以下几种民族数学史现:中国古代数学对西方数学的影响的史料证据还不完备;中国近现代数学成就丰富且辉煌;周边国家的数学成就也是非常辉煌的.  相似文献   

5.
关于圆周率π的计算问题历来被人们重视,从古代到现在,不少著名的数学家、数学工作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许多令人叹服的成果。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在公元470年,利用割圆术,算出π值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精确到小数点后第6位。这一纪录千百年来未被打破。到了近代,由于数学理论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牛顿-莱布尼兹共同创造立了微积分理论之后,利用幂级数的理论得到如下展开式:  相似文献   

6.
圆周率π,我们大家都认识.提起它,你可能马上想到3.14.也许,你还知道它是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是一个无理数.在对它的研究中,我国古代数学家有过杰出的贡献.至于说更进一步时问题——诸如世界上最早得到π的近似值3.14的是谁?在研究、寻找π的过程中,有哪些数学家作了巨大的工作?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等等,你可能想过一些,也知道一些,但并不是很清楚;有些甚至还是错误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就从阿基米德开始,对有关的几个伟大的数学家,以及他们关于π的研究和计算,作一个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7.
数学家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关于数学学习方面的认识:学生像数学家一样研究数学问题;数学家是从问题开始研究数学;实验和证明是数学家研究问题过程中的两个阶段;数学家在合作中研究数学;数学家也会犯错误,也会失败;数学家在对话交流中研究数学.数学家的观点有助于我们对数学学习的反思.  相似文献   

8.
本期刊登一组资朴,包括中国古代数学家的成就,现代数学家的传记和研究成果,数学应用两则等,供谈者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忍想政治教育时参考.  相似文献   

9.
黄洪 《职教论坛》2002,(18):45-45
中学数学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科,不仅因为最基础的数学知识是每一个学生所必须具有的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教学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本人就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发表几点浅见。一、优化数学教育内容1.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内容,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培养。我国是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在数学方面有着辉煌的成就:勾股定理、圆周率π、杨辉三角等等。通过介绍我国在数学方面对世界的杰出贡献,曾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结合教材向学生介绍众多数学家如杨…  相似文献   

10.
圆周率π可以说是在数学中最为常见的一个无理数,在计算圆周长、圆面积、球体积以及很多相关图形(比如扇形、椭圆和椭球等)计算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它最早被定义为圆周长与直径的比值。而如何计算圆周率π也引起了古今中外众多数学家们的关注。利用"割圆术",我国古代著名数学家祖冲之得到了两个圆周率的近似值,分别为约率22/7和密率335/113。其中密率335/113足足比欧洲早了1000年。然而,由于"割圆术"方法的局限性,改进已有结果的难度变得越来越大。在本文中,我们主要介绍在微积分中利用无穷级数计算圆周率π的一些公式。利用计算机编程,人们甚至可以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10万亿位。  相似文献   

11.
无穷又称“无限”,是数学中的重要研究对象,在中国古代人们只重视无穷的实用价值,而在西方人们更加注重无穷在逻辑上的严密性,文中阐述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中西古代数学在民族价值观中的地位不同,二是社会的精英人才对数学的关注程度不同.并对以上两点在数学文化史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数学的奠基是在落后于西方数学200年的基础上,经过先辈数学家们走出国门,艰苦求学,然后回国创办高等教育,发展中国的现代数学.中国现代数学的奠基历程经历了从20世纪初到1929年间30年的艰难起步,回顾前辈数学家们开拓中国现代数学的这段艰苦历程,感受他们高度的民族自强精神和卓越的科学创造才能.  相似文献   

13.
在数学发展的曲折过程中,无理数的出现在古希腊导致了数学史上第一次数学危机的产生.而在中国古代,中算学家顺理成章地引入了无理数.两种不同的结果源于东西方数学思维方式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π及其"谜"     
圆周率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值,是计算圆的面积等必不可少的常量,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π的来历以及在这方面作出贡献的数学家,可增加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相似文献   

15.
方程是初等代数学的重要内容 ,历史上曾经是代数学的主要内容 .古代各民族各地区数学都曾努力探讨过代数方程的求解 .最简单、最基本的代数方程是一次方程 ,一次方程的求解在巴比伦数学、古埃及数学、印度和中国古代数学中都已得到解决 .方程的发展自然地指向未知数指数的提高 :所有这些古代数学中也都探讨了二次方程的求解问题 ,中国和后来的古希腊、阿拉伯的数学家也基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三次方程的问题在一些古代数学中已经提出来了 ,但未能给出一般性解决 .较早提出解三次方程的是中国的王孝通(约 63 0 ) ,他在自己的著作《缉古算经》…  相似文献   

16.
美国《数学情报》(Mathematical Intellin-sencer)杂志曾于1988年刊出数学上24个著名的定理,让读者给每一个定理打分,评出最美的定理。统计结果,第一名为18世纪瑞士大数学家欧拉(L.Euler,1707~1783)给出的著名公式e~(iπ)+1=0(得分:7.7)。这个公式让数学上最重要的五个常数1、0、π、e、i团了圆。 比起0、1、e和π来,欧拉公式中的i这个数可谓时乖命蹇,尝尽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最初,16世纪意大利数学家卡丹(G.Cardan,1501~1576)在他的数学名著《大术》中提出如下问题:将10拆成两份,使两份之乘积等于40。在实数范围内,这个问题是没有解的。但卡丹以试试看的心态获得两个数5+(-15)~(1/2)和5-(-15)~(1/2)并称这种负数开方所得的数为“诡辩式的数”。名不正则言不顺,卡丹骨子眼里压根儿没接受它们。  相似文献   

17.
一九五九年,前苏联发射宇宙飞船,首次揭露了月球表面的秘密.苏联科学院将月球地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以表示和纪念伟大的中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祖冲之(公元429—500年),是我国南北朝时期一位卓有成就的大科学家,他计算出圆周率的数值在3.1415926<π<3.1415927之间.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把圆周率准确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在国外,直到一千年后阿拉伯和法国的数学家才超过他.他还用两个分数来表示π的近似值,约率π=22/7,密率π=355/113,密率的提出比德国数学家奥托早一…  相似文献   

18.
希尔伯特是当代最具影响的数学家,是数学基础中形式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从公理系统的逻辑结构研究出发,建立了近代公理化思想体系,领导了一个庞大的数学学派,在不变式理论、代数数论、几何学原理、数学逻辑基础等十几个研究领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一生中培养了大批的优秀数学家,使哥廷根大学成了20世纪30年代世界主要数学研究中心.1900年他在巴黎国际数学会议上提出了23个后来被称之为希尔伯特问题的最重要数学问题,从而对20世纪数学尤其是对西方的数学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9.
提起圆周率π,每一位中华儿女都会想起中国古代(南朝)数学家祖冲之.他是世界上将圆周率精确到7位小数的第一人.在科技相当落后的那个时代,他惊人地推算出3.1415926<π<3.1415927.  相似文献   

20.
安徽古代、特别是明清两代数学家迭出。以梅文鼎为代表的清代安徽数学学派,掌握中国数学研究一百余年。本刊曾于1979~1982年间连载李梦樵先生撰写的《安徽古代数学家小传》。为使李老的工作补成全壁,为使我省数学教育界了解安徽近现代数学家史料,以作为中学数学教学中乡土教材的补充,现决定将胡炳生先生撰写的《安徽近现代数学家小传》若干篇于以分期连载。作为第一篇,刊登钟家庆传,同时也是对这位卓越而早逝的数学家逝世二周年的纪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