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子哲学与其它哲学的一个不同之处 ,在于他提倡柔弱精神 ,并提出了“柔弱胜刚强”的思想。老子的柔弱哲学是对自然现象、社会政治、军事斗争实践和人们为人处世经验进行高度概括和总结的结果 ,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老子》提出了"道"这一最高哲学概念,以"无为"为核心观点,把"柔弱"看做生命存在的方式。"无为"思想以及"道"对人生命价值的关怀的思想对后世中国的政治、文化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从万物变化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反者道之动"入手,解读老子对自然、社会和人类的深沉思考,进而阐释"无为而为""以柔胜刚"是安身立命之道和为人处世之道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分析其戍因,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显得尤为重要。老子的“以退为进”,即“无为而无不为”、“行不言之教”、“以不争而争”、“柔弱胜刚强”的德育思想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托尔斯泰高度评价老子思想,其思想中有与老子相近的观点,如"禁欲"和"无为"。他提出了自己的"勿以暴力抗恶"的主张,认为这与老子的"无为"相通,并以老子"柔弱胜刚强"佐证。他看到统治阶级的奢侈享受,和老子一样反对统治阶层扰民。但是,将二者比较后可以发现,托尔斯泰在接受老子思想的同时进行了带有浓厚博爱色彩的变通。老子"无为"是深谋远虑的治国之策,托尔斯泰的"无为"则带有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5.
老子哲学思想所主张或提倡的"道",尤其是老子所倡导的"自然无为"在管理哲学思想领域的理论价值和社会价值,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以老子的"自然无为"为主线,结合老子的辩证哲理,引申出"反者道之动"、"柔弱胜刚强"、"处下谦退"等一系列管理哲学思想,构成以"自然无为"为核心的管理哲学思想体系,用它来和现代管理对照,探索它在现代管理中的价值、地位。  相似文献   

6.
“推天道以明人道”是道家哲学展开的基本思路。就老庄道家哲学而言,基于“道常无为”这一“天道”原则,其“人道”思想主要表现为如何处理广义上的“人一物”关系,并聚焦于两个方面,即统治者与百姓的关系,人与功名利禄的关系,因而也就形成两种基本的“人道”主张:其一,“无为”而“利物”;其二,“无己”而“胜物”。在老子哲学中,“无为”而“利物”是其“人道”思想的立足点;在庄子哲学中,这一思想也得到多方体现,并进一步发展为“无己”而“胜物”的根本“人道”诉求。从当代视域来看,道家“人道”思想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智慧启示。  相似文献   

7.
略论老子的“弱用之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提出“弱用之术”。他遵循“反道之动”的规律,采弱“弱道之用”的原则,提出“柔弱胜刚强”的观点,使处在不同阶段的人和集体都可以以“弱”为手段达到“强”的目的。这种“进道若退”的方法虽有一定消极影响,但对现今社会人们生存处世仍有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坚持全民族抗战,坚持持久战,开展人民战争,国际相互支援,共同奋斗而取得的;是华夏民族“以万物之胜胜万物”的思想智慧的成功;我们要发扬抗战的思想精神,开创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未来;全世界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遏制不义战争,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老子《道德经》是中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无为"思想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无为"即"无事"、"静"、"无欲"、"柔弱";"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应该顺应客观规律,达到"无所不为"。"无为"思想对中国当代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无为而治”是老子社会政治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主要有两层意义:首先它是道法自然的引申。他认为天道与人道,相殊而相通,主张以天道统摄人道,既可使天道与人道统一,又可使社会关系和谐,造成一个人人处于自化、自正、自富和自朴的境界,绘制出他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蓝图。第二,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求在客观中显现主体的能动性,人的客体化,主体的客体化,给人以最佳定位,通过贵柔、柔弱胜强之途,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目的,这正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体现。可见“无为而无不为”是一种理性自觉的思维方法,自古以来便深受重视,其“无为而治”被喻为“南面之术”而宝之,是很自然的。当今人类面临着天道与人道关系的种种问题,自可从中受到启迪,寻求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一、道:庄子美学思想的核心庄子的美学是真正的艺术哲学。“道”作为他哲学思想的核心,同时也是他美学思想的核心。“道”的原义是道路。首先把“道”引入哲学领域,用它表示宇宙本体的是老子。老子曾用“恍惚”、“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来界定“道”的形态,以致引起人们理解上的不同。不过,有一点是十分清楚的,这就是“道”的自然无为,先天地生,为万物母,无为而无所不为。从这里生发开去,老子产生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观,素朴、少私寡欲的人生观以及“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文艺思想。这充分表现了他对社会、人生、文艺的主观体验,它表明关键在于人自身的作用。庄子深受老子影响,不过他不重视“道”的存在形态,而是著力领悟“道”自然无为的精神。《大宗师》论“道”,有一段很重要的话:“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  相似文献   

12.
水说     
水之长相:无色无味,无形无态   水之编号:H2O   水之门派:五大元素之一   老子有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道德经>)水是自然界中至柔之物,它顺势而流,无固定性状,遇冷而凝,逢热而蒸,随遇而安,不因际遇改变而消亡殆尽.水又是天地间至刚之物,它外表柔弱,却可滴水穿石,波涛滚滚,亦可淘尽千古英雄.   ……  相似文献   

13.
老子以其用柔守弱、无为不争的人生哲学在先秦思想史上独树一帜。翻开《道德经》五千言,几乎让人觉得,《老子》一书就是为了阐述其柔退不争的处世思想而作的。但是,对于老子这种思想的来源,目前学术界尚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同志认为:老子是在仔细观察和研究了自然现象的变化以及某些规律的基础上,悟出了柔弱可以胜刚强的道理,他对于客观事物“直观的认  相似文献   

14.
在这个充满凉意的雨夜,开一盏温暖的台灯,拿起曾经阅读过的《老子·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默念这些关于水的字句,如  相似文献   

15.
老子《道德经》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思想体系,其哲学精义可用八大命题加以概括:一、设“大”“道”以论本体;二、标“道”“德”以阐规律;三、举阴阳函盖矛盾;四、以“反动”概括极则;五、称柔弱能胜刚强;六、辨功用兼顾有无;七、重玄览而轻感知;八、为无为而无不治。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中,老子思想即应用于治国理政、古代科技、医道养生、用兵之道诸方面,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孙子兵法》被公认是一部阐述“战胜”的军事理论著作,其理论体系的构成与论述,皆围绕“胜”而展开.梳理了孙子的“战胜”思想,从“胜”的运筹、“胜”的方法、“胜”的境界等角度,全新解读《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体系,以期为深化《孙子兵法》理论研究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中“大”的范畴出现得很早。在先秦道家的美学思想中,“大”与其哲学思想的中心范畴“道”紧密联系,“大”体现了“道”自然无为的本性。与儒家美学中的“大”受到天命论思想的约束不同,道家美学中的“大”体现了天道的自然无为、无所不能的力量,是一种无限的美。  相似文献   

18.
道家以“道”为最高信仰,以《老子》为主要经典。《老子》言简意骇,博大精深,以其深邃的智慧和富有诗韵的语言,探讨了宇宙、自然、治国和修身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给人以无穷的启迪。道家的“无为”思想作为一种道德精神和传统文化,已经内化到当代中国人的头脑中。道家“无为”思想中的政治哲学思想具有不可替代性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通过论证老子“无为”思想与西周之.“德”在内向追求上的一致性,以及老子“无为”思想对西周之“德”的继承,深刻揭示了老子“无为”思想在观念领域的来源。  相似文献   

20.
徐佳 《考试周刊》2010,(15):36-36
“无为”是老子哲学思想体系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几千年来被无数人视为“消极”的代名词。“无为”源于“道”.是顺应天道自然法则的产物,老子的“无为”强调的是不妄为.是顺应自然规律的有为。本文试通过对老子《道德经》的解读.揭示其“无为”实则“无不为”的人生法则.并探讨其“无为”思想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