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有位教师教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学校把栽560棵树的任务,按照五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7人,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教师提了个问题:“解这道题,能不能用560÷3?为什么?”要求学生回答:“不能用560÷3,因为这里不是把560棵树的栽种任务平均分配给三个班,而是按照三个班人数的多少,分配给各班的。”目的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按比例分配的概念理解。  相似文献   

2.
郑彦芬 《云南教育》2004,(19):48-49
走进当今的小学课堂,合作学习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但有的教师不清楚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人家搞,自己也搞。有的教师一节课进行两三次合作学习,即只要教师一提出问题,就宣布合作学习,前排的学生很快回过头去,与后排学生组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每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没有给学生充分合作讨论的时间,  相似文献   

3.
指导学生分段,是为了理清文章的思路,探究文章的写作方法。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分段呢?我们认为要做到四个“坚持”: 一、坚持启发性 讲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分段的方法,而不是由教师包办代替,直接“赠送”给学生方法。有位教师在教学《视死如归》一课指导学生分段时,不是直接给学生答案,而是在启发上下功夫。精心设计了一组思考题:1.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地方?2.哪些小节写的是同一个地方?3.每一个地方写的什么?学生根据这一组思考题,很快地给课文分了段,归纳了段落大意。 答案找到了,这位教师不急着收场,而是顺水推舟,引导学生回顾、讨论、交流分段的方法:1,找出表示地点的词句;2.合并同一地点的小节;3.归纳每一地点的意思。至此,教师将以上方法总结为“按地点的变换分段”。这样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努力探索,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梳理了分段方法。  相似文献   

4.
走进当今的小学课堂,合作学习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但有的教师不清楚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人家搞,自己也搞。有的教师一节课进行两三次合作学习,即只要教师一提出问题,就宣布合作学习,前排的学生很快回过头去,与后排学生组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每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没有给学生充分合作讨论的时间,造成合作学习“虎头蛇尾”不到位,有的教师把握不住合作学习的时机,很多合作学习的内容没有多大的探讨价值,形成“摆架子,走过场”的现象。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扎实有效的合作学习呢?我认为应把握好…  相似文献   

5.
谢伟 《湖南教育》2005,(8):41-41
课堂教学的全部过程都是在一 定的气氛中进行的,这种气氛尽管 看不见、摸不着,但对教学效果有着 直接的影响。笔者在一次听课活动 中曾见过这样一幕:一位化学教师 在有两百多名教师听课的情况下给 一个班的学生上公开课,首先作了 一个演示实验,然后叫坐在前排的 一个学生简单描述实验现象,这个 学生竟然紧张得说不出话来。由此  相似文献   

6.
<正>近日听一位教师执教《孔子游春》一课,对"孔子与弟子娱乐及言志"一段,教师大体是按以下程序教学的:(1)理解课文。教师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说说子路、颜回、孔子三个人的志向各是什么?问题并不难,学生依据课文很容易回答。教师还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理解了"温文尔雅"、"从容不迫"、"情不自禁"、"手舞足蹈"等成语的意思,分析了三个人物的形象。  相似文献   

7.
《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编排在六年制小学课本语文第九册,与重点项目“怎样选择材料”相联系。这篇课文的第四段讲炸暗堡,最能表现英雄忘我的革命精神,也是事件的核心部分。对这样的重点段落,该怎样开展讲读教学活动呢? 一、阅读理解 先要求学生对照课文插图,默读思考三个问题,并从课文划出有关的部分。给学生揭示的三个问题是:1、董存瑞炸暗堡遇到什么困难?2、当时的战斗形势怎样?3、董存瑞怎样炸暗堡? 再引导学生思考议论,回答问题。教师板书,帮助学生归纳三个层次的主要意思:1、董存瑞没有地方放炸药包;2、形势危急;3、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最后,引导学生分析三个层次的联系,归纳段  相似文献   

8.
<正>阿基米德说:"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没有人有办法提供阿基米德所要的那个支点,但是,家长、教师如果能给孩子一个支点,孩子也许就能做出比撬起地球更伟大的事来。这个支点,就是鼓励。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应邀到一所中学作报告,报告结束后,校长请他指出全校最聪明的三个学生。教育学家皱眉,略一思忖,指了前排的三个学生。三年后,当这位教育学家再次来到这所中学时,校长高兴地说那三个学生果然是最聪明的,他们已经毕业了,成绩是全校最好的。教育学家笑着  相似文献   

9.
一、读懂三段对话,理解课文内容。课文的重点内容是狼和小羊的三次对话。狼的目的是想吃小羊。它故意找碴儿只是为了给自己吃掉小羊找个借口,但这些借口毕竟不是事实,所以它的话一次又一次被小羊驳倒。教师要指导学生读懂狼和小羊的三次对话,让学生明确:狼找的借口是什么,小羊反驳的理由又是什么? 1.听录音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在课文中划出狼想吃小羊找的三次借口和小羊回答狼的句子。(分别用红、蓝笔划出)弄清狼每次借口是什么意思,小羊又是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苏人版《思想品德》九年级全一册第四课第二目"学会与人合作"。【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听过"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如果要使三个和尚都能有水喝,该怎么办?采用头脑风暴法,引导学生大胆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不管是对还是错。学生:1.排一张值日表,由三人轮流挑水,或者每天安排两个人抬水。2.将路分为三段,每人挑一段路。3.三个人一起挖一口井,或者一起修一节管道。课件展示漫画:  相似文献   

11.
作者从语文教师、班主任的角度,结合多年实际工作经验对实践人本教育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思考:一、以人为本的教育到底是什么?二、我们应该给学生什么?三、我们能做些什么?  相似文献   

12.
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如果谁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给课文分段,那么常常会给人扣上“繁琐分析”的大帽子,因此,广大语文教师如今是谈“分段”色变,谁都不愿再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分段”这一手段。对此,笔者经过思考,颇有些看法:一、是否繁烦分析,关键是看教师运用“分段”这一手段的目的前些年,我们部分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在学生读一遍课文后便要求学生“分段”,然后便是逐段讲读。分段成了教每篇课文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似乎没有给一篇课文分段,就无法进行以下的教学。因此,为了完成给课文“分段”这一任务,不惜花费大…  相似文献   

13.
方队的人数     
李子涵  王李霞图 《数学小灵通》2009,(6):F0004-F0004,30
阅兵仪式上有一个方队,如果60人一小队,至少能编出5个小队;如果他们聚集在一起,正好能编成一个正方形的方队。这个方队的人数不超过350人。请你算一算,这个方队有多少人?  相似文献   

14.
在学生评议教师这一工作中,认识不够、组织及准备不到位是造成这一工作失真的常见原因。日常工作中,由于一些教育管理工作者在教育理论方面的修养欠缺,往往会对学生评议教师这一极具严肃性、科学性的工作给予通俗的、极不正确的理解,认为学生评议教师无非就是听听学生对老师的议论、听一听学生对某一时间段内老师的工作有什么反应。由此,在这种想法的指导下,学生评议教师这项工作就变成了或是任意喊几个学生开个座谈会,听一听学生是怎么说的,然后把学生的说法分分类;或是给学生发张表格,让学生给教师画个分数,然后找几个人算一算每位老师的…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不少教师探讨很多有效途径,积累了不少经验。前不久,我在指导学生作文中,采取了每日『三点』的做法,学生普遍反映较好。每日『三点』,即每天阅读一段或一篇短小文章,每天摘录一些好句子或优美词汇,每天写一篇短文或一段话。用一个本子逐日将阅读、摘录、练笔三个栏目的具体内容记载下来。在引导学生开展这项活动时,我的做法是:一、给时间。为了保证学生阅读、摘录、练笔有充裕的时间,我每天利用早读或自习,有时也用语文课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这项工作。看起来,讲课、复习、预习课文时间减少了,但对学生扩大知识面,提高写作  相似文献   

16.
一位教师按教材内容顺序讲述百分数意义之后,出示三道题目给学生讨论、回答: (1)五年级有学生100人,参加课外活动小组的有80人。参加课外活动小组的人数占五年级学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2)四年级有学生200人,参加课外活动小组的有100人。参加课外活动小组的人数占四年级学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3)比较上面两道题目的结果。想一想:这两个结果说明什么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就能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相似文献   

18.
面对作文批阅,很多老师都感觉头痛,因为无论老师如何用心写评语,学生都很少在评语指导下修改作文。究竟该如何做好作文批阅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呢?一、"两段三分制"作文批改模式二十世纪90年代,我县形成了"两段三分制"作文批改模式。"两段"指的是教师给学生的作文批语必须是由两个自然段组成,第一自然段评价学生本次习作的目标达成情况,这样做规范了教师习作指导,避免了指导漫无目的、全面开花、指导没有针对性的弊端,起到了  相似文献   

19.
笔者参加过不少公开课、观摩课 ,发现相当一部分课堂中的合作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教师一宣布小组合作交流 ,前排学生唰地回头 ,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 ,四人小组里 ,每个人都在张嘴 ,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 ,教师一喊“停” ,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 :“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怎么样” ,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 ,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合作”。那么究竟什么是合作学习?如何才能有效地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让合作从“形式”走向“实质”呢?笔者进行了长时间的…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堂一年级的口语交际课,题目是《该怎么办》。大意是这样的:小松在家里玩,不小心摔坏了家里的花瓶,让大家给小松出个主意:小松该怎么办?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观看这样一段动画:爸爸回来后,看到花瓶摔坏了,不容小松解释,就狠狠地揍了小松一顿。然后,教师这样引导学生:你在家里犯了类似的错误,你爸爸是怎么做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发言一个比一个精彩“:我爸爸也会揍我。“”我爸爸踢我几脚,叫我滚开!“”我爸爸用皮带抽我。“”我爸爸用手拧我,把我身上拧得青一块紫一块的,害得我没法洗澡”……这时,教师并没有做正面引导,接着又让学生上台表演。学生把爸爸发怒时的神态、语言、动作表演得惟妙惟肖,赢得了听课教师的阵阵掌声。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许多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这时,我只想问一个问题:在对待生命上,我们究竟应该让学生学会善待生命、尊重生命,还是为了追求精彩,追求洒脱,给他们播下残暴的种子?当看到我们的教师有意无意地播下残暴的种子时,我们不能不说,为师不可不慎,教育不可不慎啊!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终极目的应该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教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怀开阔,唤起人自身美好的善性,让我们的孩子更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