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狈”为兽名的说法很有可能在北宋时期才成为官方释义.至少在唐以前,“狈”很有可能为“跋”的假借字.狈”就是“狼狈”,“狈”不能单独使用,说明“狈”本身并不具有意义,只是记音符号.足以证明“狈”是一个不成词语素,“狼狈”是连绵词.狼狈”这个词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流传中,本义被误传,将错就错产生了“狼狈为奸”这个成语.狼狈”这个词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出现误解,但词义已经定型,使用可以正常使用,但词的本义应求精确,特别是对于词的溯源务必要考证清楚.各种辞书尤其应该订正错误,特则是中小学生常用工具书更需要及时修订.  相似文献   

2.
“狈”为兽名的说法很有可能在北宋时期才成为官方释义.至少在唐以前,“狈”很有可能为“跋”的假借字.狈”就是“狼狈”,“狈”不能单独使用,说明“狈”本身并不具有意义,只是记音符号.足以证明“狈”是一个不成词语素,“狼狈”是连绵词.狼狈”这个词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流传中,本义被误传,将错就错产生了“狼狈为奸”这个成语.狼狈”这个词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出现误解,但词义已经定型,使用可以正常使用,但词的本义应求精确,特别是对于词的溯源务必要考证清楚.各种辞书尤其应该订正错误,特则是中小学生常用工具书更需要及时修订.  相似文献   

3.
《科学课》2003,(7)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是“基本理念”之一。它提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但又说“探究不是唯一的学习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掌握“探究”这种学习方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挂羊头卖狗肉”亦作“悬羊头,卖狗肉”。比喻表里不符,用好的东西作幌子来推销低劣的货色,极简洁、生动而又形象地道出了卖假货、劣货者的卑劣行径。这里的羊头是指真货,狗肉就是指假货了。可为何在古代人的心目中,羊头与狗肉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 羊及羊肉,向来都被人们接受并喜爱,古文中的“羊”通“祥”,古器物铭文中的“吉祥”多作“吉  相似文献   

5.
“认真”为现代汉语的一个常用词,《现代汉语词典》关于“认真”收录了两个词项:一为形容词,二为动词.而在近代汉语及现代汉语的方言和口语中“认真”还有作副词的使用情况.本文拟对“认真”的语源、语义及古今使用状况作以探究.  相似文献   

6.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力图体现以下三个方面的教育理念:一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二是“比结论更重要的是过程”;三是“把思考还给学生”,下面,我们通过关于“摩擦力”教学的几个片段来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7.
谢老师在一次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活动中,师生一道对“艳羡”一词作了大量的深入细致的探究(见《学语》2003年第7期),最后的结论是:“艳羡”即“羡慕”。说这两个语素组合的词是重叠关系,即  相似文献   

8.
“言外之意”现象在汉语及其他语言运用中的广泛存在,与其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有关。具体来说,哲学上对“言”与“意”间“不尽之尽”关系的探讨,文化中的委婉心理、意象思维及“言外之意”所激发的想象美,都体现了其存在的必然性。而语言学中语言符号的离合性、模糊性、开放性及相关心理因素的作用,为其产生提供了可能性。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言外之意”便成为人们喜闻乐用的一种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9.
当前,课堂教学中也有许多貌似热闹、自主的探究,实则流于形式,有的甚至本末倒置,舍本逐末,严重违背了探究学习的本意。如何让探究学习从“形式”走向“实效”,从“现象”走向‘‘本质”呢?  相似文献   

10.
对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中的“虚室”一词,人教(2004版)高三册第16页注作:“指房间,也指人的内心。语出《老子》‘虚室生白’。”但究竟是怎样的“内心”,语焉不详。  相似文献   

11.
事实上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用探究式学习,即使是同一节课也应该做到“探究”和“接受”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问题的关键是教师要找准两者之间的结合点。数学教学中并不是所有数学知识的获取都要依靠探究,特别是在一些新的概念出示时,必须要由教师通过清晰的讲解传授给学生。以苏教版“倍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为例(《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得出蓝花有2朵,黄花有6朵,6朵里有3个2朵。学生已初步感知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但要学生来揭示“倍”这一概念,显然勉为其难,“倍”对孩子来说太陌生了。这时就需…  相似文献   

12.
“蚁族”作为一个社会新名词,指的是“80后”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该群体因与蚂蚁有相类似的高智、群居、弱小的特点而得名“蚁族”。伴随着我国多年以来的大学扩招,在大学毕业生就业一年难比一年的情况下,依旧有众多毕业生选择去往大城市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但实际上,他们中的大多数却处于“生存以上,生活以下”的状态。“蚁族”聚居群体的存在,带来了许多相关的社会问题。而其日益壮大的队伍,使人们对其越来越关注与重视。分析“蚁族”产生的原因,提出有效对策来维持这个群体的稳定,也就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3.
悖谬常见于日常语言中,而悖论则不是一种普遍的语言与思维现象,但在逻辑领域里,罗素悖论及其通俗版本“理发师悖论”却屡见不鲜。本文认为,消解“理发师悖论”,既不能希望一个与具体主体无关的形式化系统,也不能采取克服语义悖论的方法,而应结合具体的背景知识,运用形式逻辑来综合探究,在层层疏析中,理清“理发师悖论”产生的缘由,进而达至消解“理发师悖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新教材实施一年多来,我听了不少同行的课,总觉得在“探究”这个问题上不尽人意。总结同行与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这里略淡对“探究”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上古汉语中的“戮”,其义不同于“杀”,今人往往忽略它们之间的区别。其含义略等于“责罚以示众”。对活人可以行戮,对死人也可以行戮。  相似文献   

16.
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实效性必须处理好探究中的“放”与“收”的关系,即处理好科学探究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二者的关系。本文结合科学新课程教学实践,从“放”、“扶”、“伸”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7.
新课标对“电功率”的教学,既规定了“内容标准”(如“理解电功率和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能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以及“知道在电流一定时,导体消耗的电功率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等。注:电功率是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它是不能被消耗的!笔者建议将“导体消耗的电功率”改说为“导体消耗电能的功率”),  相似文献   

18.
吕庆权 《林区教学》2009,(8):111-112
“音乐史”与“音乐欣赏”这两门课程是我国高等师范音乐专业的必修课,并且是分开教授的。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音乐史”与“音乐欣赏”这两门课程合二为一更为科学,更有助于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9.
一位小学科学教育专家将小学生科学探究的要素简约成“问题-事实-推理-解释”。在这几个要素中,笔者认为“问题”是孩子们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起点,“事实”是探究上述问题的证据,“推理”是基于事实形成认识,让学生建立概念,“解释”则是应用形成的科学概念对周围的事实做出合理的分析与解读。基于上述理解,笔者以为:孩子们的科学探究过程是一个在教师的引领下,有一定价值取向的,主动获取、整理、分析事实,从而形成科学认识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现代文阅读历来是高考复习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而其中“探究题”(能力层级F)更让考生甚至老师感到头疼。它是文学文本阅读中最后也是最难的一道题。从江苏近三年的高考实践来看,这一题是全卷失分最为惨重的试题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