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聚合微观的社区空间内,社区教育旨在推动教育与社区的融合,使得教育赋能社区治理具备实践基础。遵循社会资本内涵逻辑,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有着“互为因果”的有序循环关系,即社区教育的主体增能、组织培育、要素融合等功能属性基于社会资本的“信任合作、制度规范和扩大网络”破解“参与弱、主体不足和资源分散”社区治理困境。基层案例表明:基于“学”“育”和“联”模式实践,社区教育通过学习共同体、社会组织和资源聚焦等载体展现出教育的“柔性力量”,激活和创新社区治理的内容和途径。面向未来,社区建设通过强化学习共同体孵化、培育社会组织和扩大资源供给等策略推动“教育+治理”模式的健康发展,构建和运行能够满足社区成员终身学习的教育场景。  相似文献   

2.
"吹哨人"制度以一种组织内部人员事前或事中监管的行为模式,顺应了国家监管体制改革形势,对公民个人、社会公众和国家各个层面都具有积极意义.然而"吹哨人"系属舶来概念,为使"吹哨人"制度在我国具备实用性,需对其从理论和程式两个层面进行本土化构建.理论上,应将吹哨行为明确为组织内部人员出于社会公正目的对组织不法行为进行检举、揭发或对严重危及社会公共利益和安全的信息发出预警从而提醒公众注意的行为.同时将"吹哨人"制度纳入经济法领域进行规制,并塑造吹哨行为构成要件"三阶层"审查体系.在系统建构上应从选择系统性立法的法案制定模式、设立严格的信息披露受理审查机制和制定实用的"吹哨人"保护救济措施三个方面来提高"吹哨人"制度的执行力.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城市基层政府(街道)职能结构重心由发展经济转向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治理创新成为基层政府的工作要求和政绩呈现的重要机制。出于绩效竞争或管理任务完成的考量,通常街道会采取集中全力建设少数“明星社区”的策略,导致治理创新“亮点叠加”现象,因而与国家鼓励以创新推动面上治理绩效提升的初衷相违背。W市N街道通过“遴选赛”组织机制,激励所辖社区在治理创新中“逐顶竞争”,推动治理创新由点到面的转变,实现了国家鼓励基层治理创新的目标,推动了社区相对均衡发展。研究揭示了“遴选赛”机制的内在机理,“赛马不相马”,创新单位不设门槛、随机选择、机会均等,运用行政赋权、对比择优、资源吸引以及学习增能等四个机制激励社区;讨论了“遴选赛”机制被选择的原因,即主体的认知、平衡的压力、目标的可达性与创新的持续性等影响街道的抉择;拓展了“锦标赛”机制的理论讨论,进一步打开了基层政府激励社区治理创新的组织机制的“暗箱”。  相似文献   

4.
"城中村"社区治理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基层管理一项重要内容。目前泉州市"城中村"社区治理仍是政府主导下行政型的社区治理模式,在这一治理模式下存在着许多管理方面的问题。要适应城市化进程中社区治理的需要,整合社会资源,培育公民的自治能力,必须创新"城中村"社区治理模式,实行政府推动与社区自治的合作型社区治理模式。而转变政府职能,合理界定政府职责,积极有效引导社区居民和社区自治组织共同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是实现这一治理模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共同生产是解决社区公共服务中公众需求多样性和政府资源供给有限性矛盾的应然选择。已有研究侧重于对共同生产功能的分析,缺少对其互动过程与机制的关注。以天津市朝阳里社区为例,通过构建“价值-资源-互动”分析框架,来剖析社区公共服务共同生产的内在机制。社区公共服务共同生产是一种以志愿者组织为主体、居委会进行组织、党员下沉进行制度引领与志愿服务力量补充的公共服务生产模式。该模式基于公共价值共生、资源吸纳整合与互动式行动网络三重路径生成,是一种以社会为基础、行政起支持,高度强调行政与社会力量互补嵌入的互动式治理模式。社区公共服务的共同生产机制为我国社区公共服务效能提升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6.
城市社区是居民生活的空间场域、参与主体互动的社会场域、行政权力延伸的政治场域。城市社区治理既是城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在基层的具体实践和探索。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多重场域相互交叠的关系网络使得城市社区承载了更加多元的功能,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认同感,提升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数、推动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都需要创新社区治理机制得以实现。因此,要以完善的制度为保障,以重塑多元参与主体秩序为动力,以升级治理模式为优势,充分发挥制度、组织、模式在社区治理机制创新中的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我国农村基层治理体系面临深刻的变革。本文通过对温州社区建设及社会管理创新的深入调查,认为温州通过"三分三改"、村级组织"转、并、联"等一系列重大改革,实现了基层经社分开、政经分离、社区重建,推动了村民自治向社区自治和居民自治的转变,基层治理从城乡分离向城乡一体转变,初步形成了"政经分开、城乡一体、联村建社、合作共治"的社区建设和基层治理模式。温州改革不仅是温州基层治理模式的再造,也是我国城乡统筹、社区建设、管理创新和政府转型的探索、创新和发展,为新时期我国社区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模式。  相似文献   

8.
城市基层政府管理与社区自治的良性互动,是社会稳定转型、社会和谐发展与发展基层民主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城市基层政府管理与社区居民自治互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者之间关系未理顺,城市基层政府的"越位""缺位",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对城市基层政府的严重依赖等。上述问题产生的根源,究其实质是政府权威治理模式与社会非权威治理模式之间协同与配合的不足。实现城市基层政府管理与社区居民自治之间良性互动的有效路径包括: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城市基层政府的行为,推进社区居民有序的自治参与,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与调整等。  相似文献   

9.
西藏城市社会治理在网格化治理模式中成效显著,但是面对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为目标的新时代社会治理,依然存在较大压力。为此,西藏城市社区治理在以需求为导向和突出社区本位开展工作的同时,可从社区治理主体、治理基础、治理技术以及专业队伍建设等方面改善和提升西藏城市社区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10.
《邢台学院学报》2021,(1):44-47
"三社联动"是集合社区、社会组织和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力量,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模式,对于激发社区活力,整合运用多元化资源,着力培育社区内生的社区社会组织,提升社区居民参与度、满意度与幸福感,推进"共治共融、社区善治"目标具有促进作用。文章以邢台市A社区"三社联动"助力疫情防控的实践为例探讨"三社联动"机制的服务过程和效果,并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相似文献   

11.
宋爽 《华章》2010,(35)
社区居民自治的发展趋势之一就是发展基层社会组织.科学的管理方式是基层社会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可有效促进基层社会组织功能的发挥,即孕育社区公共精神;培养社区信任;化解社区冲突;推进社区民主;推动居民有序参与社会公共治理和社会建设.本文以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街道社区民间俱乐部为例,总结其科学的管理经验和实践中面临的问题,最后在对其管理制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管理基层社会组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中,社会组织以服务方式参与社区治理,承担着工具性功能与价值性功能。以合肥市Z社区为例,解析当前社会组织有效参与社区服务的困境与原因:社会组织因专业能力不足表现为慈善的非专业性;因独立性不足表现为对基层政府依赖;因社区信任不足表现为社区社会资本缺乏。应加强社会组织自身建设,规范基层政府行为,激活社区居民力量,促进社会组织有效参与社区服务。  相似文献   

13.
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居民作为社区公共资源治理的内在主体,三者关系决定社区公共资源治理模式的转换。基于社区公共广场治理的"结构—过程"分析发现,社区公共资源治理经历了权威管制模式到赋权增能模式的结构变迁。通过对两种治理模式的剖析和对比,我们重点关注居民主体性的培育和生成过程,勾勒出具有主体性的居民在社区公共广场治理中的角色与功能。社区公共资源治理的根基在于激发居民主体性,这包括再造居民自我组织、自我行动的过程和建构赋权增能的机制,尤其是组织赋权和心理赋权的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14.
农村社区教育是社会治理全面实施的有效载体,也是助推社会治理深入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转型、增强基层社会发展活力和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等方面意义重大。在社会治理视域下,农村社区教育的理念日趋科学化、主体日趋多元化、方式日趋多样化。为推进农村社区教育发展,需要更新农村社区教育模式,构建农村社区多元主体协同关系,发挥农村社区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5.
谢刚 《成人教育》2021,41(9):41-45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创新社区治理是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目标的重要抓手,推动社区教育发展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本要求.社区治理与社区教育都是在以基层社区为载体的基础上展开的,二者的协同发展将在国家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和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体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社区工作实践中,国家政策的不断完善和社区工作属性的高度一致为二者协同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在社区创建过程中,社区治理的目标要求和社区教育的功能作用为二者协同发展提出了现实需要;在社区建设目标中,社区治理"四化"水平的实现和社区教育服务体系的构建为二者协同发展提供了良好愿景.  相似文献   

16.
"议题导向"是有别于传统方式的社区教育发展思路和实施策略.根据社区居民共同关注的社区问题开展社区教育,能为社区教育提供内容设定的依据,进一步丰富社区教育的实现形式,并促进社区教育深度融入社会治理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应注重与基层协商民主的有机结合,维护社区居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政府、专家和非政府组织的引导和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17.
2019年以来,北京深化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推行以12345市民热线为主要渠道的"接诉即办"改革,在推动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打造了人民至上的"北京样板"。北京市教育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教育发展稳定大局,充分发挥12345热线"前哨"作用,紧扣"七有"目标和"五性"需求,全面聚焦"双减"改革工作。  相似文献   

18.
常见的三种社区治理模式本质都是"决策——执行"模式,创建的依然是行政组织,而无法解决社区自组织的问题。建立针对个体需求的治理机制是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指标之一、参与民主与协商民主的目标之一,是社区自组织发展的必然结果。街道党委和社区党支部根据信息公共空间产生的代表意见制定规划并预测资源分配,街道根据相关规划和额度指标,发布年度街道支持组织创建项目和社会服务项目引导文件,统筹缺口经济组织和非经济组织类型,这样设置了专项服务资质的获得环节。  相似文献   

19.
《莆田学院学报》2020,(1):20-27
介绍多元共治社区治理理念,通过研究厦门市"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对厦门市海沧区三个不同类型社区的治理模式进行深入考察和分析,总结其社区多元共治的创新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社区多元共治治理模式的发展路径:构建多元共治治理体制,实现政府与社会的协调互动;构建多元共治治理平台,实现多元主体多维度互动;激发社会活力参与社区治理的可持续性,推动多元共治模式;培育社区居民的公民精神,提高共同治理社区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0.
社区公共服务是社会公共服务的基层表现形式。政府的角色定位及行为边界是实现社区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重要保障。以治理理论作为分析工具,从治理理论的多元主体性、治理手段多样性、主体合作互动性等内涵要素特征出发,阐述其对社区公共服务政府职能履行的理论指导意义。接着从政府和社会关系视角分析了我国社区公共服务治理的四种模式变迁的路径,指出治理理论下的合作治理模式是当下中国社区公共服务治理的最佳选择。最后针对我国社区实情,提出政府在社区公共服务的角色定位和行为作用域,为构建政府与社区良好互动合作关系模式,提升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效益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