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数字化时代,数字土著有着不同于数字移民的特点,即使在数字土著之间也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也对今天的媒介素养教育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数字故事就是媒介素养教育在课程中有效融入的一种新的尝试.在实践中不仅要关注教师角色的转换,更要积极促成学生的主动参与,使他们在数字故事的制作与反思中发现问题,自觉提升自我的媒介素养.在教学访谈中也发现了学生群体中的意见领袖对课程内容与媒介素养意识的推广有着较大的影响力,因此也提示教师在对数字土著的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特殊性,适时转换教学思路,更新教学方法,才能使媒介素养自然地融入在一般课程中.  相似文献   

2.
数字土著数字移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同的经历产生不同的大脑认知结构。当今的学生,由于其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数字化世界)的不同,他们的思维模式已经发生根本的改变,他们是“数字土著”的一代,他们的教育者则是“数字移民”。当今教育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我们的这些作为“数字移民”的教育者,说着过时的语言(前数字化时代语言),正在吃力地教育一种全新语言的人群。为此,应改革教育方法与内容,教师必须学会用他们学生的语言和方式与之交流,并加强“未来”内容的教学,而“教育游戏”则是方法与内容最佳的结合体:  相似文献   

3.
数字技术在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尤其是很多弱势群体在获取数字资源和掌握数字技术过程中,被排斥在数字环境之外,引发了数字时代的数字鸿沟问题。土著人作为澳大利亚的少数族裔群体,他们中大多数人在数字接入、可负担力和数字能力三个维度存在严重的数字鸿沟。澳大利亚以数字包容为理念,将提高土著人数字技能作为弥合其数字鸿沟的重要抓手,旨在解决因数字鸿沟导致的土著人教育不公平、数字经济参与深度不够、被数字排斥等现实问题。在具体实施路径上,澳大利亚构建了连贯土著人生命周期的数字技能教育体系,即注重学校课程教育,提高土著中小学生的数字素养;发挥职业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培育土著数字技术技能人才;以社区为主导,为土著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需要的基础性数字技能。  相似文献   

4.
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当今的年轻一代学生是在数字和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常被称为“数字一代”.国外有研究者指出“数字一代学习者”具有和上一代学习者不同的学习特征,他们偏好技术,喜欢交互,爱好分享,擅长多种任务等;然而也有研究者认为“数字一代学习者”在使用技术的方式和偏好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以年龄来区分过于武断,呼吁更多的实证研究.在综述了有关“数字一代学习者”的文献和相关实证研究之后,作者发现当前关于“数字一代学习者”的争论其实可以解释为宏观研究取向和微观研究取向的差异.基于国际的相关研究,作者提出“数字一代学习者”应该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同时提出了“数字一代学习者”的界定标准,并指出未来研究的五个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5.
《远程教育杂志》2009,(5):68-68
【本刊讯】数字游戏化学习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新生领域。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游戏化学习已愈来愈趋于多样化。同时,数字游戏化学习亦受到一般数字游戏的挑战,如何将学习者对游戏的兴趣转化为对学习的动机,成为该领域研究者的一个难题。为了深入讨论和交流数字游戏化学习,  相似文献   

6.
数字文化是数字时代的一种文化形态,儿童已成为数字文化的土著民,如何引导儿童积极主动地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数字文化则是一个值得大家深入思考的问题。鉴于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普遍以软件工具的简单操作和技术知识的接受学习为主,忽视了  相似文献   

7.
数字原住民的提出、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字化生存正在冲击和改变着学习者的认知和学习方式,"数字原住民"成为了教育领域的热门词汇。通过对数字原住民相关研究的梳理,进一步界定概念内涵,并利用内容分析法对相关文献进行剖析,发现已有研究存在:理论研究多,实证研究少;数字原住民与数字移民区分不当;缺乏深入教学现场的持续研究等问题。数字原住民意味着不仅是将计算机及网络看作一种工具,更需要看作是一种生活方式或者生存境脉,其研究应该深入到问题出现的现场,即教学实践中,以此发现问题的关键。技术变革教育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发生,技术与教育之间还存在中介变量,即学习者的认知。数字原住民的提出,引发人们去探索技术与认知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方式。  相似文献   

8.
数字时代谁可被称作数字记者?现有研究对数字记者的界定有技术路径和网络化路径。前者将技术视作实践过程;后者关注数字环境下传播活动的多元参与主体,但研究尚无法明确数字记者的范畴。考察实践活动中对专长的运用可以进一步明晰数字记者的边界。数字时代的新闻专长包含技能、社会-文化和伦理三个维度,分别对应技能性专长、互动性专长和伦理性专长。只有在实践活动中同时运用三类新闻专长,才可被视作数字记者,由此突破了职业视角。同时,这种界定方式可将技术物纳入数字记者的实践主体范畴,打破了以人类为中心的惯常界定方法。  相似文献   

9.
论文通过对我国数字出版基地格局剖析,分析了江苏省的一体两翼格局,并对数字出版基地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江苏发展数字出版产业的优势与策略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2020年,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标准委员会正式批准了数字智商标准,使之成为“全球首个数字素养、数字技能及数字准备标准”。以数字智商研究所为代表的智库通过结合全球发展倡议、联合推进素养培育项目、组织素养测评、对接国家层面素养教育实践等举措,积极推进标准落实。数字智商标准从理论构建到实践应用的过程对我国发展完善数字素养相关理论体系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包括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数字素养的理论研究体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加强数字素养研究者间的合作、以重点人群为切入点开展数字素养教育等。  相似文献   

11.
教材的数字化建设是职业教育亟须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基于知识与数字技术融合的发展理念,对职业教育行动体系的数字教材建设路径进行了研究.基于教学场景化的发展及其与知识类型、知识习得之间的对应关系,提出数字技术与课程陈述性知识"融合"的技术架构及相应规则,即数字教材与传统纸质教材在内容上应具有相同的标准、能够与普通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相区分而形成数字教材的专用资源、能够形成灵活的知识供给系统以适应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等等.据此,要对知识的数据化进行源头治理,要形成专职于数字教材建设的开发队伍,要深刻理解数字教材的本质.此外,数字教材应用中也有专用与通用资源的数字化关联问题、应用异化问题等等,提供给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小学“数字校园”构建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数字校园”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一种解决方案 ,得到越来越多的响应。一些中小学也纷纷启动了“数字校园”计划。本文试图对中小学“数字校园”的内涵、目标、功能进行界定的基础上 ,对构建中小学“数字校园”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以教育的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广泛共识。千禧年一代的学习者,是所谓"数字土著"的一代,伴随信息技术成长的经历,造就了他们特有的认知、态度及行为习惯;与此同时,发展学习者的创新与终身学习的能力,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当前教育变革所面临的挑战。为了更有针对性地为千禧年的学习者提供基于数字技术的创新学习机会,有必要对千禧年学习者的数字土著特征进行调研,对其学习方式的特点、行为习惯以及数字技术在其学习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分析,并据此找到适合千禧年学习者的、基于数字技术的创新学习方式需求,提出适合"他们"的学习技术。  相似文献   

14.
数字劳动是否改变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机制?西方学界对此观点各异.为回应这一争论,首先就要对数字劳动本身进行政治经济学分析:阐释数字劳动的物质属性;论证数字劳动产品向数字资本过渡的进阶逻辑;进而得出数字资本家全面剥削数字劳工的结论.数字信息技术是人的劳动的对象物在资本主义的应用,数字劳动在本质上仍属于生产性劳动.那么就实现了对数字资本主义的解蔽:数字资本从未改变资本增殖的本性,它依旧无法规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相似文献   

15.
语义数字是指人们根据母语的习惯、借助词汇和句子而进行数字运算。从语义数字的实验研究和语义数字与失算症的研究两个方面介绍了语义数字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与语义数字相关的几个问题,并对其未来的研究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信息技术和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多样化的数字阅读方式。学习者的阅读策略选择、过程管理与控制等关系到阅读成效的元认知要素日益受到教育与心理领域研究者的关注。然而,面对自然的阅读过程,尚缺乏伴随式、无涉性的元认知监测与分析方法支持。研究依据学习投入理论,从学习投入的方式、力度和调控三个维度构建数字阅读元认知投入分析框架;结合数字足迹研究方法,挖掘数字标记隐含的注意力保持和控制、阅读速度与策略等特质,提出基于标记足迹的元认知投入分析方法。大学生数字文献阅读活动研究发现,在开放的学习情境下,自主阅读是学习者元认知投入的主要方式,注意力保持时间和干扰控制反映出学习者不同的元认知投入力度,阅读速度和时间管理是学习者元认知投入调控的直接体现。最后,讨论了基于数字足迹的元认知投入分析对阅读实践和相关研究的启示和局限。  相似文献   

17.
研究基于在线教学情境,以“数字土著”的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38个教学班的116名教师和533名大学生进行配对问卷调查,探讨大学生数字韧性的形成机制。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在线教学的感知有用性和易用性既会直接地正向影响其数字韧性,也会通过网众互动生成行为间接影响其数字韧性;多层次线性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教师对在线教学的支持力度会调节大学生对在线教学的感知有用性与网众互动生成行为的正相关关系。为此,教师应关注大学生对在线教学的感知情况,激发学生自主能动性,通过在线教学互动提高学生的数字韧性。  相似文献   

18.
根据"数字城市"的建设要求,结合"数字城市"建设的实践,提出了一种"数字城市"体系结构模型,该模型系统地描述了"数字城市"的构成部分及各部分之间有机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数字城市"建设中存在的标准化、目标性等相关问题。最后以甘肃"数字白银"总体设计规划为例阐述了该模型在"数字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应用情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数字化"加剧了不同地区、种族和文化背景的人群间在社会发展层面的种种差距,产生"数字鸿沟";但数字化技术的普及也带来弥合鸿沟的机遇。"数字减贫"的政策和规划,一般通过教育来实现,多着眼于应用"数字化"促进知识共享、降低教育成本等方面。但"数字减贫"的有效推进,需要立足于教育、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立体视角,建立完善的机制加以促进。这些政策、规划和相关研究正日益由纯粹的经济学、信息学分析转向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和教育学的跨学科分析。  相似文献   

20.
数字心理表征在数学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个体数学认知深入发展的基础。文章对当前运用数字线任务考察儿童数字心理表征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从数字估计模型、数字估计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数字估计与数学认知发展的关系、数字估计能力的干预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概括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对今后儿童数字估计能力的研究方向与思路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