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制备多种酸性沸石,并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实验对沸石结构进行表征。通过试验为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合成选定了HY9沸石作为理想催化剂,选定了沸点较高的二甲苯作为理想溶剂。在理想条件下,多种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合成有着较高的产率和较好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2.
微波催化合成7-羟基-4-甲基香豆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固体超强酸为催化剂,采用微波辐射技术,由间苯二酚与乙酰乙酸乙酯缩合制备香豆素衍生物7-羟基-4-甲基香豆素。结果表明,微波辐射固体超强酸催化合成香豆素衍生物最佳反应条件为:间苯二酚0.2mol,乙酰乙酸乙酯0.2mol,固体超强酸催化剂0.5g,微波功率210W,微波辐射时间6min,收率92.5%。  相似文献   

3.
采用Knoevenagel缩合反应,以二乙胺和冰醋酸为催化剂,常规加热方式合成香豆素-3-甲酸乙酯.较佳实验条件为:水杨醛与丙二酸二乙酯的质量比为1.2:1.0,70℃反应,反应仅需2.5 h,产率55.13%.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法产率较高,操作简单,重现性好,反应条件温和,时间短,易分离,且环境友好,为实验室制备香豆素-3-甲酸乙酯提供了简便易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文章介绍了天然产物香豆素的结构、合成应用,回顾了近年来高考试题及其各地模拟题以香豆素为背景的有机化学中涉及的化学反应,分析了与香豆素合成与推断的相关有机反应的考查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浙江金华的佛手进行化学成分分析.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和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化学成分,并采用多种波谱法对其结构进行鉴定.结果:共分离鉴定4种化合物,分别为柠檬油素(Ⅰ)、6,7-二甲氧基香豆素(Ⅱ)、6-羟基-7-甲氧基香豆素(Ⅲ)、β-谷甾醇(Ⅳ).结论:化合物Ⅲ为首次从金佛手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4-羟基香豆素衍生物是一类重要的合成中间体,研究4-羟基香豆素及其同系物的合成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以邻羟基苯乙酮为反应原料,与碳酸二乙酯反应得到4-羟基香豆素中间体,从反应温度、碳酸二乙酯的用量以及碱的种类和用量等4个方面对最佳反应条件进行了探索。然后,该中间体与1,2-二溴乙烷进行反应制得4-(2-溴乙氧基)香豆素及其衍生物,亦从溶剂、反应温度与碱催化剂种类和用量等4个方面对最佳反应条件进行了探索。在最佳反应条件下,4-羟基香豆素及其衍生物的收率在64%~83%之间,4-(2-溴乙氧基)香豆素及其衍生物的收率在83%~94%之间。并对合成的4-羟基香豆素及其衍生物和4-(2-溴乙氧基)香豆素及其衍生物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确定白芷茎总香豆素的最佳纤维素酶提取工艺。方法:以总香豆素的提取率为指标,设计正交试验,考察各因素对白芷茎总香豆素提取率的影响,确定白芷茎总香豆素的最佳纤维素酶提取工艺。结果: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酶浓度2.0mg/mL、乙醇体积分数45%、提取温度55℃。应用最佳工艺进行白芷茎总香豆素的提取率高达1.58%,其含量明显优于煎煮法和加热回流法的提取率。结论:此方法可以用于白芷茎总香豆素的提取。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白芷叶总香豆素最佳提取工艺和其清除羟自由基活性的能力。方法:应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法研究白芷叶总香豆素的最佳提取工艺,应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其清除羟自由基活性的能力。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为80%,液料比为40∶1,温度为70℃,时间为1.5 h,其中乙醇浓度对提取率有显著影响(P0.05)。采用最佳提取工艺提取白芷叶总香豆素,提取率可达1.10%。白芷叶总香豆素对羟自由基的最大清除率为73.8%,EC50=334.5μg/m L。结论:该工艺可以用于白芷叶总香豆素的提取,白芷叶总香豆素具有较强的清除羟自由基活性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以乙醚为改性剂,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中药蛇床子的有效成分,并用GC/MS法对其化学成分和相对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水蒸气蒸馏法比较,超临界CO2萃取法的产率较高,总萃取率为8.46%(w),蒸馏法提取蛇床子挥发油的产率较低,仅为1.01%(w);蛇床子超临界萃取物中香豆素类的相对含量约为67.63%,其蛇床子素相对含量占总香豆素的78.92%,而蒸馏法提取的挥发油中鉴定出一种香豆素成分,其相对含量仅为1.65%.因此,超临界CO2萃取法可以有效提取中药蛇床子的多种香豆素类成分,其方法为其他同类中药的开发和药学鉴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化学成分及用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香豆素化合物的化学成分、实际用途以及一些合成方法.  相似文献   

11.
在高肥力条件下,不同预留行宽度对冬小麦边际效应影响显著。边1行增产幅度随预留行宽度增加而提高,但超过一定宽度后,增产幅度减小;预留行宽度增加,边2行增产不稳定;边2行比内行增产3.28%~12.01%,平均增产6.84%。不同处理的内行产量差异不显著,预留行宽度增加,内行平均增产仅为5%。不同处理小区产量差异显著,随预留行宽度增加,小区产量递增。边行增产原因是穗数、穗粒数显著提高,同时千粒重明显提高。百农64适宜间套作预留行宽度为不低于80cm。  相似文献   

12.
以灵芝、凤尾为实验材料;以固体原种为对照样,采用液体发酵法制备的液体原种为实验样;以菌丝体的生长势、生物量及其液体原种、固体原种制备栽培种的实验结果为评价指标,对液体发酵法制备液体原种的培养基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灵芝和凤尾的菌丝体在玉米粉和黄豆粉培养基中生长情况比在马铃薯和麦粒汁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好,表现出菌丝长势旺盛、菌丝球大小均匀、生物量高的特点.并且,用玉米粉和黄豆粉培养基制备的液体原种制备栽培种也优于用马铃薯和麦粒汁培养基培养的液体原种.  相似文献   

13.
采用溶胶-凝胶法和溶胶-凝胶+浸渍法两种方法制备了CuO-Ce0.7Zr0.3O2催化剂,并对催化剂进行了XRD、Raman等表征,考察了催化荆的CO氧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溶胶-凝胶+浸渍法制备的CuO/Ce0.7Zr0.3O2催化荆CO氧化活性明显高于溶胶-凝胶法制备的CuO-Ce0.7Zr0.3O2催化剂的性能,CuO-Ce0.7Zr0.3O2催化剂表面CuO分散度高.从而提高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4.
用Cu2O制备CuO气敏元件,对乙醇、汽油、丁烷和氢气等气氛进行气敏试验,并进行机理分析,结果表明,由Cu2O制备的CuO气敏元件,对所测气体的灵敏度优于由CuO制备的气敏元件。  相似文献   

15.
Synthesis of Dibenzylidene Sorbitol Series Compound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Dibenzylidene sorbitol compounds are useful astransparency-improving agents for polypropylene andother resins, agents for gelling organic liquids, flow-ability-improving agents for paint, inks, adhesives,and other compositions, and solidifying agents for …  相似文献   

16.
主要综述了石墨烯的氧化、表面修饰改性及其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氧化石墨烯是通过Hummers法、Brodie法或Staudenmaier法氧化石墨,然后再经过热解膨胀或超声分散方法制备.氧化石墨烯的表面修饰改性有非共价键修饰和共价键修饰.非共价键修饰是利用氧化石墨烯的共轭体系与其他共轭体系的小分子或高分子聚合物具有相亲性,来制备复合材料.共价键修饰则是利用氧化石墨烯中含有的大量羧基、羟基和环氧基等活性基团与有机链段进行反应,达到改性目的,以有利于制备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17.
简要介绍了蒸气冷凝法制备纳米微粒的基本原理、仪器和制备过程,分析了影响制备过程的诸多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学生在实验中制备铜纳米微粒,掌握了关键操作要点,学生实验成功率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制备出更好的样品,取得了不错的实验教学成果。  相似文献   

18.
四元钛阳极涂层制备方法与失效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热分解法和sol—gel法制备了Ru—Tj—Ir-Ta/Ti四元金属氧化物钛阳极,采用XRD对比不同阳极涂层的相组织结构,通过SEM观察不同阳极失效前后的显微形貌,讨论了不同阳极的强化失效特点。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制备的阳极涂层相成分都以(Ir,Ta)O2和(Ti,Ru)O2金红石固溶体相为主,热分解法制备的涂层中还存有单质金属钌。阳极涂层表面的显微形貌有明显不同,热分解法制备的阳极失效前可见明显的“泥裂状”裂纹,表面有金属Ru晶粒析出;Sol—gel法制备的钛阳极呈碎石状,表面有相对微细、均布的裂纹。两种钛阳极失效特点也不相同,热分解样品失效后的表面可见腐蚀坑,涂层剥落,其失效的主要原因是溶蚀剥落型复合失效;Sol—gel样品失效后的表面仍保留绝大部分涂层,钛阳极的失效是由钝化失效所致。  相似文献   

19.
在本文中,提出了一种建立多原子纠缠态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基于原子─腔场相互作用.适当制备的原子与初始处于真空态的腔场相互作用后,腔场处于数态和真空态的叠加态;随后把制备在基态的原子注入腔中共经历一个共振单光子转移,原子处于纠缠GHZ态而腔场仍处于真空态.  相似文献   

20.
The purpose of our study was to explore reasons why nulliparous women chose to have an elective labor induction and to identify the influence of prepared childbirth classes on their decision. The study included 1,349 nulliparous women at term who participated in a survey regarding their choices for childbirth, their attendance at prepared childbirth classes, and their experience with labor and birth. Sixty-three percent of women who attended childbirth classes and did not have elective induction reported that classes provided helpful information to assist in their decision-making process. Study results suggest attendance at prepared childbirth classes can be an effective source of information regarding elective labor induction and influential in women's decisions regarding whether or not to have elective labor induction. Women perceive prepared childbirth classes positively and find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valuab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