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现在社会所处的阶段是科技爆炸的阶段,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苛刻.在初中阶段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阶段,更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为社会进步提供动力.本文主要研究了初中化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及如何转变学习方式.化学学科是探究物质组成、化学结构、化学性质等的一门自然学科.化学学科本身也具有了很强的抽象性、逻辑性.传统  相似文献   

2.
课改已进入到整体实验阶段,课改在着眼于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基的全新科学课程砚和整体学力观,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为创造性教育,它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动手动脑能力,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目标。这样的高创造性人才肯定是社会所需要的。探究性学习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教学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3.
初中化学是初三年级才开设的一门新的基础的自然科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初中化学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的基础知识,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计算的基本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利用化学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4.
正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初中阶段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化学课程的创新教育,教师不是带领学生探索未知的化学知识,而应该是在以教师为主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共创的和谐的民主课堂上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指导学生自发、主动地探究科学研究活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敢于创新的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这就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是新的《化学课  相似文献   

5.
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相应促进了我国初中教育的发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通过结合化学这门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显著提高了学生化学学习质量,有助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夯实化学基础,促进学生更高阶段的学习,进而实现学生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6.
创新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基础,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化学课堂教学同样需要创新教学方法。长期以来,我国应试教育和国情都决定了初中化学课堂教学陈旧,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僵化。初中化学是初中教育的重要课程体系,也是中考的必考科目,是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和获得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化学是初中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通过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初三化学是学生跨入化学科学殿堂的启蒙阶段,又是中考必修的学科,短短一年的教学不仅关系到学生将来探索化学科学的兴趣和灵气,还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升学。社会的发展给初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新课改的要求,从实际出发,  相似文献   

9.
周艳红 《学子》2014,(5):43-43
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体现STS教育思想,是当今教育的必然趋势,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又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空间。实验教学最能体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贯彻当代教育思想,同时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10.
化学新课程标准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把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获取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是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社会价值观的过程。由于课程标准的改变,作为贯彻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主战场——化学课堂教学应如何应对?教学实践中如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周春雨 《考试周刊》2012,(25):130-130
《化学新课程标准》对化学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要求作了规定: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并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是化学教学的基础,是不可替代的学习方法,是创新的基础。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现代教育提倡的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人才是新课改的目标之一. 一、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1.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科学发展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今是知识经济的社会,创造精神和创造思维是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评价人才的标准不再仅仅是拥有多少知识.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人的发展需要和社会要求不断提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经不适应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教育部对基础教育课程实施了重大改革,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以适应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新的化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把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的价值观、社会价值观的过程,这是实施初中化学教学最终的目标,我们所有的教学与活动必须紧紧围绕这个宗旨进行.  相似文献   

14.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要求:把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社会价值观的过程。那么,作为贯彻实施新化学课程标准的主战场——化学课堂应如何应对?  相似文献   

15.
《学周刊C版》2015,(28):78-79
<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初中阶段的教学的过程中,显著的变化就是相对于初中的课程增设了诸如物理、化学、生物,这样理科性质的课程,这样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能力,为社会培养出更  相似文献   

16.
祁红芳 《考试周刊》2009,(16):172-173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要以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有着广泛的联系,对于我国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新“课标”一方面强调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将科学探究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在内容标准中单独设立  相似文献   

18.
杨世华 《新疆教育》2013,(12):85-86
初中化学教学大纲对于化学教育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提出了更加严格以及更加明确要求,初中化学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对于社会现象以及自然界现象具有很强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学会独立思考,从化学这一角度出发,提出相关问题,充分运用化学方式方法来对化学问题进行解决以及探索。这一要求为初中化学教师实施化学教育教学指引了明确的方向,要求初中化学教师必须要将其作为指导的思想,在初中化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实施创新教育,加强对于初中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意识进行培养。创新的本质就是要求新以及进取,不能够做一名单纯复制者,粘题者,新课程改革已经明确要求通过义务教育教学的阶段实施化学学习,进而使得初中学生能够具有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探究精神,本文中,笔者就对初中化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初中化学教学是中学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态度、意志品质和创新精神并为今后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注意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从育人意识、服务意识、情感意识、创新意识等方面转变观念;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教学中还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意贴近学生生活;也要注意科学的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还要做好教学反馈,进一步促进学生的素质全面整体提高。  相似文献   

20.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理化学科的重要性不断突出.初中化学,是初中教学体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科学精神与探索精神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化学知识的应用范围极其广阔,许多行业都是以化学学科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关系着国计民生的农业、化工业、药业等等都需要大量的专业化学人才.而初中化学,是培养学生化学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的重要阶段.传统的化学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思维有着不良的束缚作用,加强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笔者选择初中化学教学模式创新与学习方式转变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