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攻击性行为是在社会领域中常见的行为问题之一,其中气质是影响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选择对不同气质类型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差异进行研究,以气质为主要切入点,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具体将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起因、目的、方式等与幼儿气质相结合,分析不同气质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以及个体差异、变化,以便于早期发现和干预攻击行为倾向的幼儿,为实际解决方案提出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综合评价我国幼儿攻击性行为研究干预效果,进一步探究幼儿攻击性行为干预的调节因素,以"幼儿攻击性行为干预""幼儿冲突行为干预""幼儿欺负行为干预"为检索策略,运用Reva Man 5.3软件对我国幼儿攻击性行为干预实验结果进行元分析,并分析干预方式、干预对象、干预时间、测量工具等调节因素对干预效果的影响(纳入26个独立效应量,N=875)。结果表明:我国幼儿攻击行为干预整体上达到中等强度效果量〔SMD=-0.77,95%CI(-0.91,-0.62),P<0.000 1〕;行为干预比游戏干预更有效;干预时长与干预效果存在动态的关系;以家庭为对象的干预方式效果优于直接作用于幼儿的干预方式;测量工具的差异会对研究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对深圳市1022名幼儿的攻击行为和家庭环境等因素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1)幼儿攻击行为检出率为5.56%,不同性别幼儿攻击行为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幼儿的攻击行为问题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发现:各年龄组之间只有4岁组和6岁组幼儿的攻击行为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具有攻击行为的幼儿,其家庭成员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和组织性的均值低于无攻击行为幼儿的家庭成员(p<0.05),而矛盾性均值高于无攻击行为的幼儿。(3)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家庭矛盾性是幼儿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娱乐性是保护因素。家庭环境不良的幼儿易发生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4.
王民君 《早期教育》2006,(10):34-34
攻击性行为有口语攻击、身体攻击和破坏物品几个方面。一般来说,小班幼儿攻击行为大多表现在身体攻击和破坏物品两个方面。引起幼儿攻击行为的原因有: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主要通过调查幼儿园大、中、小班各10名幼儿产生的攻击性行为以及教师的处理方式,了解教师应对幼儿攻击行为的方式方法;对取得的素材与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寻求原因,探究"自然后果法"在幼儿攻击行为矫正中的具体运用,从三方面入手,即教师在何时运用此法、教师在运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不足,今后如何更好的运用此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6.
幼儿的攻击行为是幼儿一种典型的问题行为,在幼儿问题行为中出现频率很高,影响久远。儿童在幼年习得攻击性的行为方式对于他们日后的行为方式具有不良影响。文章从认识幼儿攻击行为的特点入手,深入分析成人处理幼儿攻击行为所采取的无效策略,提出应对幼儿攻击行为的有效策略,以期帮助家长和教师对幼儿的攻击行为采取正确的处置措施,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国外儿童攻击行为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国外学在儿童攻击行为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有:1、攻击行为的起因源于人际间的冲突行为,冲突情境的存在是攻击行为产生的前提;2、儿童攻击行为的形式可分为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攻击类型可分为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或反应性攻击和前慑性攻击。攻击形式、类型及诱因随年龄变化而发生变化;3、对长期攻击性儿童的研究发现,个体的气质、情感、注意及认知因素与其攻击性程度高低之间有较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攻击性行为亦称侵犯性行为,是比较普遍的一种反社会行为,是儿童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消极的社会行为。本文主要以中班幼儿为例,简单讲述了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并从家庭教育环境、学校教育环境及社会环境等方面分析了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提出了要创造良好的环境,减少环境中易于引发攻击性行为的刺激,这是解决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攻击行为是常见的一种幼儿不良行为,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极易造成不良影响.教师要通过对攻击性行为表现最为明显的小班进行调查研究,旨在探索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主要表现及成因,以期找出合理有效的措施应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相似文献   

10.
幼儿攻击性行为矫正手段的比较研究刘希平,唐卫海,张莹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进行矫正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但就笔者见到的材料而言,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研究更多地局限于理论探讨且众说不一: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陈仲庚先生强调惩罚在社会性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指...  相似文献   

11.
刘衍燠 《林区教学》2022,(5):116-119
幼儿早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早期社会性发展中存在的重要问题,有学者研究发现,留守幼儿的攻击性明显高于非留守幼儿.探讨攻击性行为对于幼儿的危害,分析农村留守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在于自控力、教养方式、同伴交往以及大众传媒.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幼儿攻击性行为可以从树立正确的家庭教养观念、加强对留守...  相似文献   

12.
情绪和行为异常的幼儿,特别是行为异常的幼儿,其主要表现就是具有很多攻击性行为。攻击行为也称侵犯行为,是指个体有意伤害他人身体与精神、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他们往往会对同伴说出一些威吓、刺人的话。同时,稍有不顺,就会对同伴或家里的大人拳脚相加,或者抛物掷人。幼儿的攻击行为容易造成人际冲突,不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阻碍幼儿个性和社会化的顺利形成。如何矫正幼儿的攻击行为呢  相似文献   

13.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幼儿期,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但却经常发生的不良行为。对幼儿出现的攻击行为必须有正确的判断和引导,否则,将会导致个体成年后的行为失调甚至是暴力犯罪。家庭作为幼儿身心发展最重要的初时社会生活场所,对幼儿的发展影响甚大。本文从父母教育方式的类型、攻击行为的成因,揭示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攻击行为的影响,从而为解决幼儿攻击行为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论攻击行为理论研究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攻击行为是有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攻击行为的研究表明,攻击行为存在着较大的个别差异,有的攻击性弱,攻击行为少;有的攻击性强,攻击行为发生频率高。为什么会发生攻击行为?攻击行为的心理发生机制是什么?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长期的研究,提出了种种的理论。早期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无意识层中隐藏的动物性本能(包括各种野蛮、残忍和异常的冲动与欲望)冲破前意识的抑制和阻碍,进入意识领域并占据了支配地位,将其所携带的动物性本能能量释放出来,便会外化为人类的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15.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在成长时期表现出的一种非常不良的行为,这种行为对于幼儿的成长以及身心健康发展都将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导致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可分为幼儿自身因素和外部影响因素。本文将针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具体表现进行概述,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探究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有效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6.
儿童的攻击性是儿童社会性发展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20世纪以来,攻击的发展与控制问题一直是发展心理学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文章从儿童攻击行为的定义着手,对攻击行为的分类、攻击行为的理论以及新近研究成果做了梳理,试图使读者对攻击行为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对不同年龄段在园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所得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证明:(1)幼儿在园的攻击性行为随年龄增加递减.(2)在园幼儿在攻击行为的内容上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与教育密切相关.研究结果为幼儿的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8.
<正>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概述1.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内涵攻击性行为是指故意对人身和财产造成伤害并且没有社会理由的行为。幼儿表现出的攻击行为更多的是打人、说脏话和以其他行为方式给人带来不快。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中也有一些行为是不明显的,如生闷气、故意伤害自己的身体、告诉他人不和某人玩等。在幼儿初期,幼儿的攻击行为趋势不明显,如果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就可以让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这种攻击便可转化为勇敢、坚强等积极方面的个性品质;但如果忽略  相似文献   

19.
一般把任何有目的地伤害他人(或其它生物),而被伤害者则试图回避的这种行为称作是攻击行为.幼儿攻击行为一直都是教师和家长特别关注的现象,它是幼儿健康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影响着幼儿性格与品德的形成,还可能成为今后各种各样行为问题的导火索.影响幼儿攻击行为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生物学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如何正确引导和教育幼儿减少攻击行为,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小班幼儿攻击行为的个案作出分析,从生物学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两种角度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引导方法,正确引导幼儿的行为发展,提高幼儿的道德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20.
攻击行为是犯罪行为最好的预测指标。故试图以农民工攻击行为的实证研究为依据,探究农民工犯罪的深层原因,从而为解决构建和谐社会中农民工攻击行为提供策略和犯罪问题提供依据,希望在准确认识的基础上,为未来农民工犯罪预防和控制找准落脚点。本研究从内隐社会认知的角度对攻击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内隐攻击性用IAT测量,外显攻击性用自陈量表测量。研究结果表明:(1)农民工群体在内隐层面比非农民工群体存在对攻击性更强的偏好。(2)农民工群体两种问卷总分都明显高于非农民工群体,农民工群体在攻击问卷四个维度上的得分也明显高于非农民工群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