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新谚语拾英     
何谓谚语 ?班固在《汉书·五行志》中说 :“谚 ,俗所传言也。”刘勰在《文心雕龙·书记》中说 :“谚者 ,直语也。”韦昭在注释《国语·越语》时说 :“谚 ,俗之善谣也。”综上诸说 ,我们可以给谚语下这样一个定义 :谚语是一种在民间广为流传的、通俗、精练而美妙的歌谣式的语言。古今文章大家 ,非常重视谚语的应用。贾谊在《过秦论》中 ,用“前事之不忘 ,后事之师也”的“野谚” ,提醒读者注意秦朝灭亡的教训 ;苏洵在《六国论》中 ,引用“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的古谚 ,比喻六国“用土地换和平”的愚昧之举 ;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 ,用“满…  相似文献   

2.
谚语是流传于民间的通俗而精炼有意义的语句,反映人民生活和斗争的经验.英语谚语是语言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使用谚语能使语言增色不少,掌握英语谚语能给我们学习英语语言带来无穷的乐趣,本文对英语谚语的分类和翻译及其研究英谚的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谚语富有的国家,源远流长,人民喜闻乐道,积淀着厚重的传统文化。 谚的古解,汉·许慎《说文解字》:“谚,传言也,从言,彦声。”是为谚的音义。据段玉裁注载玄应引古注,是“传世常言”之意,是为谚的文本义。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给谚的定义是“谚者,直语也”,“廛路浅言”。音义文相合,道出了谚语兼有民间口语性的“座路浅言”和古籍经典性的“传世常言”的丰富内蕴。 谚语是俗语的一种。俗语涵盖着民问多种语类,它包括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时语以及口头常用的一些成语。时人多把谚语直称为俗语,是因为在上述五语中谚语的语龄最悠久,俗话的特点最显著。  相似文献   

4.
谚语可以分为自然谚和社会谚两大类,这两大类都有其科学性的一面,也有其局限性的一面。自然谚的科学性表现为:气象谚的科学性;二十四节气谚的科学性;农业生产类谚语的科学性。自然谚的局限性主要是认识上的片面性,如"种地没巧,深耕细刨""种地没巧,粪灌尿泡""种地不用问,精耕多上粪""庄稼不用问,水肥打头阵""夏至鸣雷,早稻定丰收""夏至起西北,晒死摇筛竹""夏至难逢端午日,百年难遇岁朝春"等等,都是片面性的。社会谚的科学性是应该值得肯定的,比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体现了实践观。但社会谚的局限性也很明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社会历史的局限性;认识的局限性;谚语语言形式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谚语被称作是语言中的食盐,是语言中化内涵非常丰富的语项,英谚与汉谚各自体现着自己鲜明的化色彩,由于化的巨大差异,意义重合的谚语是极少数的,用汉语简单地对译英谚往往导致意义的亏损和歪曲。  相似文献   

6.
一、为谚语正名汉代许慎《说文解字》释 :“谚 ,传言也。”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书记》释 :“谚者 ,直语也。”旧版《辞海》释 :“俗言曰谚。”新版《辞源》释 :“长期流传下来文词固定的常语。”说谚语是“传言”,这概念是含混不清的。因为古圣先贤的训条是传言 ,经史典籍的警句是传言 ,谚语也可以说是传言。把格言、警句、谚语包容在一起 ,便使谚语的界定十分模糊。说谚语是“直语”,也很不确切。因为直语是不加修饰、不加润色的词语 ,历来有不少文人下笔重在朴直 ,但那绝不是谚语。说谚语就是“俗言”,这也不尽然。谚语固然是俗言 ,…  相似文献   

7.
谚语简论     
谚语是许多民间文学体裁中一种短小精悍,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具有文字精炼,哲理性强。通俗易懂,耐人寻味等特点。千百年来,很多谚语一直流传在人民群众的口头上,经过不断锤炼、加工、补充,如同艺术宝库中的粒粒珍珠。越来越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左传》说:“谚。俗言也”;《说文解字》说:“谚,传言也”;《文心雕龙》说:“谚者,直语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观起来,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谚,  相似文献   

8.
我国民间学宝库中的谚语。像一串瑰丽多姿、光彩夺目的明珠。谚语中有一部分是艺谚,它科学地总结了前人艺术实践的经验。概括了艺人谈艺的精华和卓见。其中有些艺谚韵味隽永,言简意赅,可以借鉴到语教学中来。下面采撷几条,结合艺家轶事,略陈己见。  相似文献   

9.
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上流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汉语的谚语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据考证,最晚在夏商时代汉民族已有谚语的出现。谚语最早来自于“民间”,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实践经验创造出来的,并不断丰富和发展。谚语的内容涉及各个领域,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中及人事,这大千世界各个角落无时无处不闪现着谚语的光华。几千年来,谚语之所以有强大的生命力,被广泛流传,最重要的原因是它通俗生动,含义深刻。“通俗性”是谚语的一大特征。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谚语的通俗性作简析。一、深刻的哲理在通俗的语句中自然流露谚语以…  相似文献   

10.
民间谚语是广大人民群众创作并口传的、反映人民日常生活、斗争经验、聪明才智的定型化的语言艺术结晶。科学和哲理是它的灵魂,丰富的诗意是它的翅膀,二者的巧妙结合使它跨越时间、空间到处飞翔。对于民间谚语的基本特征,从古到今,有诸多论述。《尚书·无逸》说:“俚语曰谚”。《礼记·大学》释:“谚,俗语也”。注意到了谚语的通俗性特点。《说文解字》曰:“谚,传言也,从言,彦声”。《说文解字注》:“谚,无非前代故训”。认为谚语是前代人留下的具有教训意义的话。杜文澜《古谣谚》引《说文长笺》说:“传言者,一时民风土著议论也,故从彦言;若鄙俚淫僻  相似文献   

11.
谚语是人民的智慧和经验的结晶,是一个国家语言中的精华部分。它言简意賅,形象鲜明,音韵和谐,富于修辞色采。因此准确而生动地翻译一国的谚语,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下面,就英谚汉译问题谈点个人的粗浅体会。首先,要准确理解英谚的含义。翻译中如能找到在意义与形象上和英谚完全对等的中谚,当然再好不过,不  相似文献   

12.
谚语被称作是语言中的食盐,是语言中文化内涵非常丰富的语项,英谚与汉谚各自体现着自己鲜明的文化色彩,由于文化的巨大差异,意义重合的谚语是极少数的,用汉语简单地对译英谚往往导致意义的亏损和歪曲。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英语学习者所面临的对英语谚语的理解和翻译问题,从英语谚语的句法特点入手,通过对某些英谚特殊结构的分析,阐述了美谚汉译的处理技巧,以期使目的语更加传神传韵,为大众所接受。  相似文献   

14.
谚语是一个民族语言的精华,又反映其民族的文化特征。了解和掌握尽量多的英语谚语无疑对学习英语语言文化大有裨益。该文着重探讨了英谚汉译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谚语是在人民群众中流传的一种语言形式,它以简单通俗,生动形象的语言,反映出人们社会生活经验的深刻道理。谚语的历史悠久,在我国古籍中均有不少著录,宋代以后还有专门解释谚语的著述。谚语在文艺创作中得到广泛的运用。谚语表现的形式很多,这里仅  相似文献   

16.
谚语是语言中的精华,精练而富于哲理,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英语谚语,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容易在汉译的过程中失真,致使翻译不能很好地表达原义。本文重点探讨了英谚翻译的有关技巧,以期能对英谚的汉译、汉用起到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17.
谣谚是一种广泛流传于民间的简练通俗而富有意义的“现成话”。它体现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斗争的经验和感受,是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产物,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极为珍贵的财富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谣谚是一个地区社会生产、生活的百科全书。 安岳谣谚源远流长 谣谚源远流长,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建国以来,谣谚的发掘、整理、研究和运用,得到了广泛的注意和重视,成为民间文学百花园中一朵瑰丽的香花。 在古代的安岳社会历史中,谣谚也相随历史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着,逐步形成带有本地特色和时代特色的谣谚风貌。宋代以后的《古今谚》专著中,就有一些流传于本地的谚语。在清代安岳县的方志以及至今散存  相似文献   

18.
英语谚语是英语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约定俗成,相沿成习,在英国人民当中广泛流传的固定语句。英语谚语在语法结构上表现形式丰富多采,有完整的简单句和复合句,也有不少省略句,有时甚至简练到只有两个字却一语中的,表意深刻。英语谚语在语音结构上有时也吸收了英诗中的一些韵律,音韵优美,节奏感强。本文试就英谚的语法结构和语音结构两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啊”的读法吉林前郭二中张国学欣赏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觉得歌词写得很好:通俗凝炼、集中概括地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些哲理,特别是由毛阿敏那浑厚、圆润的歌喉唱出,更使人对社会人生产生悲壮、苍凉的感触。然而,美中不足的是歌词中助词“啊”,有的发音...  相似文献   

20.
湖州谚语,是多年流传于湖州民间的文化瑰宝.湖州谚语内容丰富多采,有农谚,如“冬雪是个宝,春雪是把刀”;有气象谚,如“春雾雨,夏雾热,秋雾凉风,冬露雪”;有讽颂谚,如“金窝银窝,勿如自家的草窝”,“西北风一刮,懒婆娘一吓”;有规戒谚,如“(地方)宁出一只虎,勿愿再出一局赌”;有风士谚,如“前山翻后山,翻到道场山;云巢翻道场,勿死勿收场”;有生活常识谚,如“春钓滩,夏钓潭,秋钓浪,冬钓阳”(春天要在浅水处钓鱼,夏天要在深水处钓鱼,秋天要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