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何上好复习课是老师们十分关心和重视的问题,老师们普遍感到复习课难上。然而在数学教学领域里面专门研究如何上好复习课的文章亦不多见。本文就如何上好复习课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对这一问题的思考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2.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两个课例——例1:在小学低年级的一节语文课上,教师正在带领学生学习《小画家》一课。该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说,冬天下雪了,大雪将整个原野都覆盖起来。清晨,小鹿、小鸡等小动物们都出来了,纷纷用自已的足或爪子在雪地上画出了美丽的图画。教师在完成了教学任务以后,向学生们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青蛙”和“蛇”没有出来?不一会儿.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说:“老师,因为青蛙和蛇没有毛衣服,怕冷,所以呆在家里没出来。”老师听了以后很不高兴,  相似文献   

3.
我曾在杂志上看到过这样的一则数学课例,题目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小学数学“两位数减两位数”课例研究》。教学思路经过三次变化,终于让课堂活起来,让交流更有效了。  相似文献   

4.
起初我认为异步教学很难,毕竟我们接受传统教学已经有七年了,现在想要改变学习方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再说我们对异步教学很陌生,并没有接触过。可是经过几天的学习,我改变了自己原有的看法。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最主要的是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学。在课前、课上和课后,又有六个紧密相连的因素,分别是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改正错误——系统小结。这主要是让我们在课前自学时认真,课后及时复习。在课上自学时又有六个环环相扣的环节,自学——启发——复习——作业——改错——小结。这六个环节是根据学生在课堂上…  相似文献   

5.
本期的“课例大家评”有两篇课例,一篇是王坤老师、黄安成老师的《反代置换法的应用》,另一篇是吴文尧老师的《以点带面,融会贯通——“点到平面的距离”教学实录》.这两篇课例的内容都是关于数学复习课解题教学的,选自本刊“2009年中学数学解题教学设计大赛”获奖作品.选择这样内容的两篇课例让大家点评,基本的思想是配合当前的高三复习课教学,引发大家对于高考复习课解题教学的深入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读杨智慧老师的<让自读课创造性地自读起来>的教学设计后,颇为杨老师高兴.因为这一设计,体现了杨老师的教学追求,展现了杨老师在教学探索的实践中所感受到的愉悦,也展露出了学生们的自读的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7.
在我校教学艺术节的最后一天,由王婷老师向区教研员和老师们上了一节公开展示课<丑小鸭>.一篇普通的童话故事,王老师上起来却让听者潸然泪下.  相似文献   

8.
晨读课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承载着学生的朗读、背诵、识记、积累等许多重要的学习任务,其独特作用是其他教学环节所无法替代的。虽然老师们都认为晨读课至关重要,但对于如何上好一节晨读课还是很茫然,尤其是不知该怎样让这宝贵的30分钟做得更有效。在平日的观察中不难发现,晨读课大多是让学生自己读书,老师很少参与。于是很容易出现这样的现象:有的同学抓起课本就读,读来读去都是同一篇课  相似文献   

9.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高中数学教学采用了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其中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引领下而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教学就是微课教学。通过微课教学,让高中数学的教学效果更好,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也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本文将根据自己的教学工作经验,对相应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了微课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有效应用。  相似文献   

10.
王芝平老师的这篇研究性教学的课例 ,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该课例充分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 ,研究活动的主体性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 ,而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思考并提出问题 ,放手让学生去讨论疑点难点 ,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 ,真正实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欣赏之余 ,笔者有两个问题与王老师和广大同仁们商讨 ,不当之处 ,敬请批评指正 .1 .在抛物线的一般的焦点弦中推导 |AB|≥ 2 p ,学生活动非常成功 .首先 ,学生 3猜想 |AB|=2p ,然后其他同学推翻这个猜想 ,其中学生 6能够用“极…  相似文献   

11.
"语文的差距,是人生的差距,是一生的差距,是生命的差距,生命质量的差距。"语文教学之核心——写作教学。写作教学值得我们所有语文老师重视、学习、深思、研究。写作教学首先要做到有计划、甚至有规划;其次语文老师们要学习和研究写作理论,研究写作课例;第三,语文老师自己也要多写写文章。  相似文献   

12.
本刊每期都会发表一定量的课堂教学实录,尽可能真实地再现老师们的研究成果和风采。读者对这种形式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这是杂志实实在在地为老师们服务的特色之一。我们矧遒,一节好课往往是经过“否定之否定”后“磨”出来的,课堂教学实录反映的也是几经反复研究之后的最终的成果。在研究过程中,肯定会有很多“背后的故事”:最初是怎样设计的?试教之后发现了什么问题?对教学设计又做了怎样的修改?为什么要这样修改?等等。这些问题相信也是老师们感兴趣的,而且,“磨课”的过程同样也能给人以启迪和借鉴。我们期待有更多全景式展现课堂教学研究过程的稿件: 李伟臣老师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稿件。作为教研员,他感到“脱离教学一线,越来越觉得没有发言权了”,于是决定“下水”,选择《磁铁的性质》这样一个“老课”来研究,并且愿意把自己的课当作“靶子”,让经常听他评课的老师也对自己的课“评头论足”,这是需要勇气的。李老师上的课是否精彩,自由读者评说,但他对自己的课的分析几乎没有“好话”,更多的是反思,是实实在在的探索,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令人肃然起敬。老师们的评课也没有任何忌讳,实话实说,这是多么令人羡慕的教研氛围! 因此,我们不惜篇幅,将《磁铁的性质》一课的研究全景式地呈现出来,请广大老师也来评说评说。[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做,这是天经地义的,在学生看来似乎早已是约定俗成的事。然而,前几天,在全县小学语文教学能手评选活动听课中,一位讲课老师的一个大胆新颖的课堂设计,令人禁不住暗自叫好。这位老师讲的是《落花生》一课,在学习课文时,老师采用交流对话的方式,和学生一起阅读感悟,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师生关系非常融洽。在课的最后,按照常规,老师应该做总结,为学生布置作业了:"同学们,学习了这一课,你们一定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吧?那么,你们想给自己留点什么作业呢?"此言一出,学生们都满脸疑惑,默不作声,也许他们还从来没受到过这样的待遇:学生还能自己给自己留作业?等缓过神来,学生们开始欢呼雀跃起来。  相似文献   

14.
学会耐心     
有这样一则故事:写作课上,老师布置了题目为《梦》的说话作文,让小学生们说说自己的“梦”。几个学生发言之后,一个小男孩怯生生地举起手,站起来说:“每当黑夜降临,我总做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老鼠,偷走……”没等他说完,学生们和老师一起哄笑起来。转眼10年过去了,昔日那个  相似文献   

15.
学校进行课堂教学的课例研究,肖立山老师执教了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射线、直线、角》一课,肖老师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增强了数学课堂的亲和力,尤其是一些教学细节的恰当处理,让概念教学更细腻、更精致。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其中的一些教学片断。  相似文献   

16.
今天是我在江西的第二天,我陪同北师大版数学教科书编写组的主编老师一起来到这里送课回访,为了这一次的送课回访我做了许多准备,想让自己的教学能够更加尽善尽美,能够给刚进入课改实验区的老师们一个互相学习讨论的议题,我将我正在完成的课题——"基于活动的几何学习"贯穿于本节课堂,将数学活动引入了本节课的学习活动中.  相似文献   

17.
小学数学远程研修专题二是通过刘万元老师执教的"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全面地呈现了姚校长团队的磨课过程,老师们从中获取的经验是丰富的。特别是针对"算理与算法的结合"的研讨,老师们研修踊跃,积极思考和交流,让老师们对算理和算法的认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于纠正"过于重算法轻算理"的教学现象有积极地促进作用。在此,我也谈几点自己的感想和思考。一、课例片段上课伊始,老师创设了"计算一共有多少盏灯"的情景导入新课学习,让  相似文献   

18.
曾听魏书生老师上一节公开课。一上课,全体学生埋首沉默。魏老师很淡定,让学生猜:你猜我会上哪一课?学生们抬起了头。一个女孩子还俏皮起来:"谁知道你上哪一课,我们又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虫。"魏老师说:"可你们是自己肚子里的蛔虫啊,你自己选择上哪一课不就结了?"有学生表示:"课本目录十八个题目,哪里猜得着?"魏老师问:"那最多会猜几次呢?"学生们明白了:最多十八次。于是学生们开始了自主"选课",民主表决后,高高兴兴、心甘情  相似文献   

19.
朱永祥老师是青海师大附中的年轻教师,刚参加工作一年就勇于承担由市教科所组织的“优化课堂教学”研究课,其勇气和胆量令人佩服。而且,他的课也受到了与会教师们的一致好评,实属不易。本课例整体结构完整,说课、讲课一气呵成;“提问引入——操作发现——例题证明——练习作业”环环相扣;使用投影仪于教学更是直观形象,生动活泼,既增大了课堂容量,又提高了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20.
冼庆欢 《广西教育》2011,(25):46-46
在最近举办的全国"创新杯"教学艺术大赛中,老师们展现的"同课异构"课例,让笔者感触很深。现以二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的两个教学片段为例,谈谈教师在教学时如何做到有效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