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视已成为受众获得的信息主要渠道,这就要求电视除了有常规动态新闻之外,还需要有影响,有份量的电视深度报道,深度报道要求记者对新闻传播的适度而积极的理性深入,跳出职业理念的错位,自觉发挥“媒介”作用,才能真正获得新闻报道的“深度”也才能摆脱简单化,模式化的现状,成就一篇有声有色的电视深度报道的佳作。  相似文献   

2.
以中国教育电视台的《关注》为代表,教育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节目陆续在各地方教育电视台出现,这一现象值得我们研究和探索。由于目前教育电视新闻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收视率较低,内容比较单一等,因此必须加强教育新闻的深度报道,这样就给电视工作者提出了以下的要求:必须要有宏观意识、精品意识;选题要准确;时效性要强;要注意挖掘新闻背景材料。随着电视事业的发展,受众对电视节目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教育电视新闻只有加强新闻的深度报道才能在社会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3.
电视媒体高速发展,对电视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这从深度报道的崛起就得到了很好的验证。以揭示新闻事实本质特征为己任的深度报道无论是在传播方式上,还是在观众的反映程度方面,祁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追求深度报道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追求。 深度报导的生命在于报道的深度,而“度”的把握是深度报道首先要解决好的重点和难点。《焦点访谈》吸引观众的成功因素是“度”的把握准确、到位。因此说,深度报道的灵魂在于“度”。“度”不够.报道就缺乏应有的强度和力“度”。超越界线,走上片面和极端,会导致报道误入歧途。所…  相似文献   

4.
“一对一”式采访是指一个记者同一个被采访对象之间的单独采访。这种采访可以见面,也可以不见面。现在读者对新闻报道的要求越来越高。与此相适应,他们对新闻采访活动的要求越来越深入。新闻采访活动要求记者只有充分掌握了采访技巧和方法,采访活动时才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才能采集到有价值的素材,写出好报道。  相似文献   

5.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力量何以渐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潮"让民生新闻着实火了起来。但是,随着电视民生新闻的不断增多,部分民生新闻走进一些误区。新闻的同质化、报道缺乏深度、采访与编辑形式的弱化都是导致民生新闻力量走弱的因素。笔者认为电视民生新闻只有在众多的赞誉声中清醒地认识自己,不断改进报道内容和形式,走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才能避免滑向平庸化、粗俗化。  相似文献   

6.
“养新闻”是当前新闻传播活动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它指对一条有价值的新闻并不急于马上报道,而是养大养壮新闻的深度和影响力,从而获得新闻价值的最大化、最优化。本文从什么是“养新闻”、新闻为什么要“养”、怎样“养新闻”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新闻报道方式出现了“深度报道”“短新闻”“文学化新闻”等新形式,其变革的原因在于:报道内容的多样化、受众要求以及传播技术的不断改进、媒介之间的竞争等,导致了新闻报道方式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新闻报道方式出现了“深度报道”、“短新闻”、“学化新闻”等新形式,其变革的原因在于:报道内容的多样化、受众要求以及传播技术的不断改进、媒介之间的竞争等,导致了新闻报道方式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作为大众媒体,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具有自身独特的媒体特性。发展至今,电视在大众传媒中的头牌地位固若金汤,功不可破。由于电视传播技术的不断革新,电子新闻采集 ENG、卫星新闻采集 SNG 系统先后投入到电视新闻报道,电视的媒体特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  相似文献   

10.
李静 《文教资料》2012,(21):56-57
民生新闻节目因良好的收视率和丰厚的广告回报,成为各地方台的强势新闻栏目。当前电视民生新闻存在着内容琐碎、庸俗化、舆论监督越位等问题,电视民生新闻应重视深度报道,加大正面报道的力度,让舆论监督理性化,努力打造民生新闻的品牌。  相似文献   

11.
报纸、广播、电视都是新闻事业的主要组成部分,都是以提供新闻信息为主的新闻传播工具和舆论载体。由于其各自的特性不同,决定了三种传媒在新闻写作的具体要求上也各有不同,主要区别在于采写程序不同、报道深度不同、语言要求不同和标题制作不同。  相似文献   

12.
陈飞 《华章》2013,(31)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是指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面对摄像机已采访者、目击者或参与者的身份进行的报道。它是最有电视特点的报道形式。现场感、参与感、视听综合调动、人格化传播等电视传播等主要优势在现场报道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它也受记者或主持人主观因素的影响以及对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不正确理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新闻深度报道是《新闻采访学》中的重点难点,并且在日常运用中也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新闻是报道、表达出新闻的形式”。新闻深度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一种形式,它适合于对报道的事态、事件作深层次的剖析,具有深入探究的优势,对重大新闻事件,社会问题与社会现象作有背景介绍、有分析的解释、有归纳预测的报道点评的展示,是一种延伸和拓展新闻领域的报道方式。[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电视画面的叙事作用关系到摄像记者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工作属性和地位,对电视画面“证实性”的过分强调,只会将电视摄像的工作带向简单“模仿”现实的误区。从电视画面的生成机制来看,任何画面语言背后都有或强或弱的叙事声音,画面背后的叙事存在主要表现为选择、组合与评价。  相似文献   

15.
社会弱势群体问题报道是2003年中国新闻报道的最大亮点之一。其规模宏大,深度颇具,效果显著。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报道之所以成为2003年的新闻亮点,是因为开发了固有新闻资源,合乎新闻传播受众原理,体现了人文关怀精神,贯彻着新闻工作群众性原则的传统要求和新闻报道“三贴近”的新要求。2003年新闻传媒对弱势群体的报道,与受众的新闻需求仍有差距,一些报道有待提高政治水平和政策水平,要克服应付交差、渲染炒作、止于浅表等不足。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生活热点纷呈,社会新闻不断涌现的情况下,作为新闻传媒的报纸、广播、电视等主流媒体要真正做出受众欢迎,并符合党的方针政策要求的社会新闻,就必须把握其本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报道社会新闻的“度”上把好关,达到宏扬社会主旋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当下,电视深度报道的发展空间因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迅速崛起而受到影响。在新媒体冲击下,电视深度报道应该坚持新闻理想和社会责任,关注贴近群众生活的选题,借力媒介融合思维实现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新闻采访中合理运用现场报道,可使新闻更加丰满,有增强新闻的真实性、现场感、深度和广度的作用.而记者个人素养决定其在现场的报道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直播节目的质量,因此一名优秀的电视新闻采访记者,都应该具备高超的现场报道能力.  相似文献   

19.
浅淡如何做好新闻深度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度报道是指完整反映重要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揭示其实质意义和发展趋势的一种高层次的报道方式。本文通过分析新闻深度报道的内涵和特征,提出新闻工作者必须要通过细致调查分析才能做好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20.
广播法制节目追求“严肃活泼”的风格,运用生动形象的新闻语言、灵活多变的表现形式,才能在保证新闻清晰度的同时,获得听众的喜爱。这要求采编人员有较强的新闻敏感性,并通过精心的策划,方能达到提高群众法律意识、传播法律知识的目的,充分发挥广播的“喉舌”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