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在“摩擦力”教学中,笔者常常发现学生对“摩擦力”这个物理概念理解不准确,没有抓住物理概念的特点,忽视了物理规律的适用范围,忽视物理条件和物理过程。如有学生认为:1.“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运动的”;2.“在任何情况下,静摩擦力皆可由公式fm=μ0N求得”,“静摩擦力总是在物体静止的条件下产生的”;3.“作用在物体上的摩擦力只能对物质体作负功”等等。这说明对摩擦力,尤其是静摩擦力,同学们还存在不少的模糊认识,下面我们对摩擦力作详细的讨论。一、物体间静摩擦力是否存在的判断方法判断静摩擦力是否存在有两种方法…  相似文献   

2.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常有人认为:①“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运动的”;②“在任何情况下,静摩擦力皆可由公式f_m=μ_0N求得”;“静摩擦力总是在物体静止的条件下产生的”;③“作用在物体上的摩擦力只能对物体作负功”等等,这说明对摩擦力,尤其是静摩擦力,人们还存在不少的模糊认识,下面我们对摩擦力特别是静摩擦力讨论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时,静摩擦力是一个经常出现的因素,而正确认识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分析静摩擦力的方向以及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又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下面就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讲好“静摩擦力”这一概念。介绍一些个人的体会。一、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静摩擦力出现在两个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而又具有相对运动趋势的物体之间。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相对运动趋势”这个条件。不是任何两个处于静止状态的物体之间都存  相似文献   

4.
静摩擦力的作用规律比较复杂,是同学们学的一个难点。要突破这一难点,必须做到下面的“四要四不要”。一、要理解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不要认为产生静摩擦力一定有外力作用产生静摩擦力的条件有:①物体直接接触;②两接触面均粗糙;③接触面上有相互作用的弹力;④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这四个条件中,前三个容易看出,后一个较难分析。因为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是外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相对运动趋势。因此,许多同学认为:要使物体产生静摩擦力,必须有外力产生相对运动趋势。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相对运动趋势的产生既可由起外,力如引图起1,也…  相似文献   

5.
静摩擦力的分析是物体受力情况分析的难点.抓住题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思维起点,是突破这一难点,正确、迅速地分析和判断静摩擦力的首要条件.1.以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为思维起点两物体间产生静摩擦力的条件是:①接触;②接触面不光滑;③发生弹性形变;④有相对运动...  相似文献   

6.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在对物体受力分析时,弹力和静摩擦力往往是最难确定的.为了突破了这个难点,深化对弹力和静摩擦力的认识,我们在教学中明确提出弹力和静摩擦力的“适应性”特点,并在教学中分层次,有步骤地让学生体会、掌握它们的这一特点,使学生对弹力和静摩擦力变化的复杂性有了深刻的认识,较好的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谓“适应性”是指:当物体的受力情况或运动情况发生变化时,物体受到的弹力、静摩擦力的大小、方向通常会发生变化,表现出它们对物体运动情况和受力情况…  相似文献   

7.
有关摩擦力做功的问题,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各届学生中都有不少人存在如下一些模糊的认识: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运动的,所以无论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都一定做负功;静摩擦力一定不做功;滑动摩擦力一定做负功;系统内一对摩擦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所以系统内摩擦力的总功一定为零.为了澄清这些模糊认识,这里准备从下面三个方面谈谈摩擦力做功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验证摩擦力规律"实验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中物理第一册“摩擦力”一节教学中 ,关于静摩擦力的规律为 :0≤f静 ≤fmax,且最大静摩擦力fmax 大于相应条件下的滑动摩擦力f滑 。对此 ,不少同学表示不好理解 ,尤其是对最大静摩擦力fmax 大于滑动摩擦力f滑 更是不易理解。为此 ,特设计关于静摩擦力变化的规律及滑动摩擦力规律的演示装置。1 实验装置介绍2 原理分析(1 )静摩擦力的测量对小滑块而言 ,受到竖直弹簧通过定滑轮在水平方向产生的拉力F及小车上表面的静摩擦力f静 作用而处于静止状态 ,根据平衡条件有 :f静=F(F即为弹簧示数 )。对小车而言 ,受到滑块的静摩擦力及沙与沙桶通…  相似文献   

9.
在高中阶段,学生对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判定,感到十分为难.本文将依据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研究对象所处状态及其它条件,结合牛顿运动定律确定摩擦力是否存在及其大小和方向,下面通过一题三变来介绍静摩擦力的三种求法.  相似文献   

10.
范春武 《学周刊C版》2010,(12):175-176
笔者敏锐地抓住当前课堂教学中过分注重教学形式的“活”,而忽视了教学过程的“实”这一问题,提出了教师在大胆改革教学的同时,还应注意做到“三个统一和一个结合”。  相似文献   

11.
抓住三个环节努力提高数学教学水平上海莫耀德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科学.数学的学习是一种典型的智力活动,掌握数学知识,有一个复杂的抽象和概括的过程。数学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所构成。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如何优化教...  相似文献   

12.
陈宏 《中学理科》2004,(11):3-5
摩擦力是高中物理中的一个难点 ,也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摩擦力知识常常与其它物理知识综合构成综合题 ,如果有关摩擦力的知识没有学好 ,是不能正确解答相关的综合题的 .同学们在摩擦力的学习中必须弄清如下几个问题 .1 必须弄清滑动摩擦力与静摩擦力的大小在计算方法上的不同 .当物体间存在滑动摩擦力时 ,其大小即可由公式f=μN计算 ,由此可看出它只与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μ及正压力N有关 ,而与相对运动速度大小、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 .正压力是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之一 ,但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无关 (最大静摩擦力除外 ) .当物体处于平…  相似文献   

13.
蒋赛萍 《文教资料》2009,(31):63-64
阅读文本抓住“文眼”.能够提高阅读的质量和效益。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论述抓住“文眼”:阅读的重要性以及什么是“文眼”;“文眼”的位置不同,作用不同;怎样抓住“文眼”,解读文本。  相似文献   

14.
"两课"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三个维度"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根据“两课”教学的实际需要,提出了“两课”教学拓展理论联系实际思路的空间、时间、形式的“三个维度”,分析了教师在运用理论联系实际方法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鸡西大学经过多年的实践,不断的探索,最终形成了“六个三”教学管理新模式。主要内容包括:“三个一”教学思想、“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三个教学和课程新体系、“三师型”师资队伍、“三结合”实习实训基地群、三级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独具特色,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新模式,形成了毕业生素质高、能力突出、技能笃实,就业顺畅的可喜局面。  相似文献   

16.
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三种.中学主要学习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摩擦力的教学包含了丰富的探究内容,如,(1)静摩擦力的大小是一个恒定的力吗?(2)静摩擦力的取值范围是由什么来决定的?(3)怎样来求解摩擦力的大小?(4)静摩擦力的方向如何确定?(5)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6)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什么样关系?等等这些都可以设计成探究教学.学生在初中学习了这部分内容,所以对摩擦力有一定的了解,设计探究时可以考虑学生的原有知识,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探究更加顺利地进行.下面我们分五个层次对摩擦力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7.
黄宏 《课外阅读》2010,(9):115-116
静摩擦力是高考必考内容,很多同学觉得难理解,难解题。实际上只要你抓住它产生条件,它的大小,方向决定因素。那么这部分的知识就不难理解和应用了。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接触面是粗糙的;两个物体互相接触且相互间有挤压;物体间有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的方向:跟接触面平行或相切,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静摩擦力的大小不是一个定值,静摩擦力随实际情况而变,大小在零和最大静摩擦力Fm之间。  相似文献   

18.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根于错。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合理地“设置错误”,能使学生在发现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透过表面现象抓住问题的本质,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从而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对此谈几点认识。一、“设错”的原则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一道求“真”、共同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中“设错”应讲究自然、讲究方法、讲究场合,归根结底要讲究教学实效,绝不能为了刻求某种教学模式而故弄玄虚。一般来说,“设错”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1.时机性原则“设…  相似文献   

19.
“三农”问题是困扰党和政府的一大难题,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是当前党的工作中心;邓小平农业“两个飞跃”思想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含义即:农业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是适度规模的产业化经营;实现“第二个飞跃”是一个很长的过程;“第二个飞跃’,的实现是有条件的。其思想正是抓住了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本质,指明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方向是发展适度规模的产业化经营。  相似文献   

20.
在开展探究性学习之初,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特别是在现阶段,由于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初中数学的教学方法全面革新,因此在引入探究式教学之际,教师必须掌握好学生与课堂间的联系,严格避免一些假探究情况的发生.所以,在融入探究式教学之时,要常常结合“三个落点”的思想加以设计展开.而这三个落点分别是“情境中的启思点“活动中的引领点”“延伸中的拓展点”三个方面.在开展探究式教学时,只有严格落实了这三个落点,才可以让探究式教学发挥真正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