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高等学校既是人才培养的主体,又是构建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走产学研合作的道路,是实现教育与经济、科技结合的有效途径。本文从我校产学研合作实践,讨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建设的优势和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探索多层次、多渠道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与途径。为地方高校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要以不同形式进入企业或同企业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解决科技和教育机制上存在的条块分割、力量分散的问题。”这为我国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当前,如何通过深化高校的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高校的科技与人才资源优势,进一步促进科技和经济的一体化,提高科技对经济建设的贡献率,是高校面临的首要问题。一、以坚持科技创新为方针积极引导、鼓励和推进科技创新是新时期高校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高校在坚持以科技创新为科技工作方针时,应着重做好以…  相似文献   

3.
"双一流"建设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对地方高校力争建设世界一流特色学科提出了科研国际化的新要求,构建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是实现从"单纯的学术交流和项目合作"向"项目—人才—基地"相结合战略转变的一种国际科技合作新模式。结合福建地方高校的具体实践模式,地方高校构建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的模式主要有海外高端人才引进模式、技术援外推广模式、国际科技项目合作模式等。"双一流"战略下地方高校应努力凝练特色学科国际化合作方向、坚持先期培育国际化合作原则、构建学术特区国际化运行模式,积极构建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加快推动地方高水平大学和一流特色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4.
朱旭东 《教师》2010,(36):8-8
教育部“蓝火计划”12月8日在江苏泰州正式启动,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与泰州高港区共同建设的中国高校技术转移中心泰州中心也在当日揭牌。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李健聪介绍,“蓝火计划”是教育部推进高校与地方产学研合作,加强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移的一项重大行动计划。  相似文献   

5.
科技工作的良好发展是一所新建高校由发展型向内涵型转变的基础。基于此,宿迁学院提出了以“重占、突进,交叉集成,聚集人才,强化组织,服务地方”为指导思想,以“建立起适合学院实际的科技创新体系”为发展目标的科技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6.
高校科技竞争力即高校利用所掌握的资源产出科研成果的能力,主要体现为高校及其科研机构的科技总量、实力以及科技水平和科技潜力。高校科技竞争力已成为国际竞争力或区域竞争力中最关键的一环。通过从科技人力、科技经费、科技环境与基础、科技产出和成果转化等4个方面对京沪地方院校科技竞争力进行比较,发现北京地方院校在科技投入总量、经费投入结构、科研活动重心、成果转化率等方面存在差距。建议通过加大地方科技经费投入、调整科技投入结构和方向、加强优势学科团队建设、探求合作发展、注重科技成果转化等措施提升北京地方院校科技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为指针,为认真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对高校科技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提出了一些有益建议。文章提出高校要做先进生产力的促进派和“科教兴园”的生力军,利用高校的条件和优势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8.
许岩 《华章》2013,(24)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量占全国高等学校总数的半数以上,地方高校作为地方社会科技服务发展的源动力,应充分立足本校特点,结合地方社会科技服务业的现有基础和发展方向,以科学研究与创新、人才引进与培养和对外交流与合作为纽带,以政府为依托,依靠企业支持,全面联合多方面力量,共同促进地方社会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为地方社会科技服务业战略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9.
推进产学研用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力推进产学研用合作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将自身密集的科技、人才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最好选择之一.河南理工大学在一个世纪的办学实践中,始终坚持产学研合作,走出了一条"科研基地搭台子,技术创新铺路子,产学研合用促发展"的办学路子,为推进地方高校产学研用合作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0.
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中关键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学研合作是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有效途径,地方高校作为高校的主力军,在开展产学研合作时应该着重解决哪些问题值得研究和探讨.本文提出了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中应该解决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和构建技术转移机制的两个关键问题,并针对这两个问题提出了一些想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地方高校与企业合作为企业提供服务是地方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能,我国地方高校有自身的特点和作用,地方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模式也多种多样,有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专业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合作、建立科技专家工作站等.本文就地方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状况进行分析,针对双方合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是实施“科教兴国”的蓝图。四川高校如何在“科教兴川”战略中发挥主导地位作用,主要有四个方面:加强高校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发展和加强高校基础性研究工作,从政策和导向上激励科研人员的科研热情;推进产学研合作,促进高校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俄两国科技教育合作的深入、合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市场观念的加强,双方高校在传统领域合作的基础上,向更高层次的合作方向发展。本文介绍了中俄高等学校科技教育合作的现状,分析了两国高等学校在科技教育等领域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了应采取的对策,对加强中俄高校科技教育合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高校科技》2017,(Z2):83-86
科技合作是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重要渠道。高校对外科技合作主要有三种类型:中心辐射,全面带动;发挥优势,特色合作;立足本土,在贡献中获得发展。西南交通大学的对外科技合作主要属于第二种类型,兼有第三种类型的部分特点。近年来,学校紧紧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对外科技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行业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做出突出的贡献。但学校的对外科技合作工作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必须主动适应国家科技体制改革新变化,推进与企业的深度产学研合作,同时要以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学术影响力为重点,加快国际化步伐。  相似文献   

15.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积累和运用科技知识、提高大学生的科技技能、促使大学生树立科技思想、形成科技精神和科技品质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挑战杯”竞赛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高校应该大力建设“挑战杯”工程,从宣传、组织、健全制度、人财物支持等方面加大力度,推动“挑战杯”竞赛在高校的进一步发展,以促进大学生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高校重大科技平台与地方产业集群对接服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重大科技平台与地方产业集群结合是高校抢抓科技进步机遇、增强创新能力的战略选择.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软件园的成功经验表明,高校的重大科技平台对推动当地产业集群创新和发展发挥着巨大作用.当前高校重大科技平台与地方产业集群对接合作中存在重视程度不够,合作周期短、规模小、层次较低,中介服务体系不完善,校企沟通渠道不畅,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对其对接服务的现状和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以增强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7.
地方高校科技资源共享在创新人才培养、提高科研水平以及服务地方企业与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地方高校科技资源共享的意义及其必要性,并提出了地方高校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机制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重点高校以“科研”优势为基础,突出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培养,重在推进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地方高校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条件为支撑,突出学生知识水平与应用能力的提高,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高职高专院校更加侧重于“产”,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职业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培养技能型、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不同层次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对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拓宽视野、依托优势、突出特点、健全机制”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带来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9.
王大昕  吴大平  余江璨 《广西教育》2023,(21):85-87+138
本文阐述“政产学三螺旋”理论内涵,并分析2020年首届广西大学生科技创业项目遴选中项目的成效及不足,提出发挥重要组织纽带作用促进龙头企业与科研团队深入合作、聚焦地方龙头企业提升广西大学生科创项目关键核心技术、充分利用龙头企业资源助力大学生科创项目顺利融入地方产业链等基于企业带动的“政产学三螺旋”模式改进策略,以提升大学生科技创业遴选项目质量。  相似文献   

20.
地方高校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主要基地,是解决地方经济、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提升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一方面要从体制、政策、制度等方面营建有利于技术创新为导向的环境与氛围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在正确把握时代背景、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基础上。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功能,紧密结合学科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推动“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