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从音节字句上体会古人之神气的"因声求气",是刘大櫆文论语言学转向的必然逻辑结果。凸显以音节为关捩的语言感,使得"因声求气"的诵读之学成为桐城派的不二法门。它所生成的是一种独特的体验美学:作古文成为桐城派的"行为艺术"。"因声求气"的根本诉求,在于在诵读中复活经典的"义法"而建构为心灵的秩序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梦"这个术语具有明显的感性特征。作为政治理念表述,这种感性言说本身需要得到合理性的确证。因此,要全面理解"中国梦"的深刻内涵就必须要把握到其感性的合理价值。事实上,"中国梦"作为执政理念的表达,本身具有一种巧妙的美学化运作的策略性,它将严肃的政治话语转换成了具有诗意性的言说。对中国梦作美学化的解读,可以从感性上为人们提供情感认同的文化支撑,有利于人们认识作为执政理念的"中国梦"进入到实践领域如何可能的问题,使"中国梦"的理论及其实践性更加深入人心。而这种美学化的阐释又恰恰表明了这种感性表述在情感认同方面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3.
到了青春期,就是到了人生成长的一个关键期。男孩女孩需要把握哪些心灵成长的关键点?掌握青春期成长的一些"关键词",可以帮我们在青春期这个人生关键阶段,把握好心灵成长的关键点,让青春期心灵成长的脚步,少一些弯路,多一些坦途。  相似文献   

4.
在青年马克思看来,感性并非黑格尔所描述的"感性概念",亦非费尔巴哈所理解的"感性直观",而是逻各斯(受动性)与努斯(能动性)的统一体——"感性活动"。马克思的感性遵循"感性活动原则",充分彰显出"逻各斯"与"努斯"的统一,且呈"努斯"不断超越或试图超越"逻各斯"的内在"紧张"状态。这种"紧张"投射出一种力,一种相互排斥但又互为前提的张力,一种以"有限"追求"无限"的顽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班主任与学生接触最密切,是学生的"心灵导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班主任工作要求我们全身心地投入,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及终身发展为目标开展工作。笔者以为,要使班主任工作有成效,除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外,在实践中应坚持"六到",即"足"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脑"到。  相似文献   

6.
袁春燕 《学子》2013,(9):90-90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每位教师都在践行着新课程的理念。但在一些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上,有的教师认为书本知识最重要,因而导致死记硬背蔚然成风,违背了新课改的初衷。同时也忽视了"社会世界",把学生的思想和思维牢牢禁锢在政治课堂之中,忽视了政治教学广阔的社会基础。他们漠视学生的"心灵世界",使政治课堂教学完全脱离了学生的思想和生活,脱离了社会实践,没有现实感。还有一些政治课堂要么生搬硬套,要么方法欠缺,效果不佳。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  相似文献   

7.
"观",这一中国美学史上的范畴,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中闪现出不同的美学光彩。从艺术哲学维度看,它强调对审美主体的观照,要求人们清除内心的各种杂念和成见,凭借"仰观俯察"的观物方式,实现"观"在艺术创作上的美学解读。从文艺美学维度看,"观"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之"观",是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上融入感性认识,将审美情趣寄寓于审美客体之中,从而获得一种更高级的精神愉悦。从宗教美学维度看,佛教典籍中的"观",注重用理性的佛教智慧观照世界,在心与物交合的瞬间,体味精神上的快乐。  相似文献   

8.
汤加兰 《考试周刊》2012,(16):19-19
文人好酒,纵横千年。从汉末孔融、曹植,到晋初"竹林七贤"的"酣饮成欢",东晋陶渊明的"济世之饮",再到唐代李白的"斗酒狂饮",宋代柳永的"浅斟低酌",可以说,历代文坛诗人都颇好饮酒赋诗,而在诗中又或多或少地斟下了自我的苦闷和酣畅,溢出了社会的灾难或繁华。李清照作为两宋之交的一位特殊的女词人,也斗酒浑诗,"直欲压倒须眉",让我们看来颇有怅然之感。  相似文献   

9.
黑格尔在《美学》中反复提到"心灵",其心灵观在黑格尔美学思想占有重要地位。"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而黑格尔的"绝对理念"是自在自为阶段的理念,即绝对心灵。其心灵观体现出他对人体心灵的肯定。理念达到了自我发展的最高阶段就获得了其定性,是在普遍性实现自身于特殊个体之中,心灵于是也成为了统一体与绝对心灵,这种定性的状态表现出来是一种静穆的、守住自我的镇定。因此,当绝对心灵处于这种状态之时,其实也是处于在神性凝视的光辉之中,黑格尔的美的艺术理想也从而在这沐浴着光辉的静穆状态中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10.
时鹏征 《考试周刊》2011,(35):30-31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也是道家美学思想的奠基者。《老子》五千言,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尤其是老子所持有的"涤除玄览","致虚极,守静笃","无为而无不为"等观念,还有老子对婴儿的赞美,其中都蕴含着深厚的美学意义。在老子之后,庄子进一步挖掘和发展了老子思想中的美学意识。从"心斋"、"坐忘"到"无用之用",再到他对天地的赞美,无不体现着这一点极其深厚的超功利的审美意识。庄子认为,人想要达到自由和美的境界,就要抛弃一切尘世俗想,清心寡欲,顺应自然。在当今社会,它们仍不失为一种对社会人生有重大意义的现实教化理念。  相似文献   

11.
胡塞尔在借鉴古典怀疑论的“悬置”(Epokhe)、“存疑”(Epoche)、“对立”(Antitheses)、“否定”(Negation)等方法论的前提下,展开对怀疑论的批判活动,清洗了“存疑”的观念和反驳了心理主义和相对主义。由此,建立了现象学这种现代意义的主体性哲学。从怀疑论和现象学的逻辑联系考察,它对于美学的启迪意义在于,消解传统哲学的二元对立的本体论,接纳纯粹意识作为审美主体,并将想象和体验引申为美学的方法。由此诞生和以往美学不同的概余和话语.为美学研究开拓新的思维空间。  相似文献   

12.
倒反机制源于人的身体经验,体现为一个存在于人的认知系统中的正/反图式。理论上讲,在倒反机制作用下,词的任何一个义项的形成,都应伴随形成与之相对(反义、互补或对立)义项,但在经济原则的控制下,只有部分相对义项得到发展,产生“美恶同辞”。倒反机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手段,它在语义扩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妙语这一有意味的美学形式的诞生的前提条件是建立在观念相似性上的同一。其深层心理发生机制在于逻辑与旧逻辑或错误逻辑的某种匹配关系,其功能表现为心灵缺失的满足与美这理想的生成,妙语之解释,最后得出妙语因其能创造新感觉,酿造新情感,恢复认知理性以及它所蕴含的不可重复的,瞬间的,个性化的,经验的意义而担当了令人解放的责任意味。  相似文献   

14.
运用自编《大学生灵性问卷》对大学生被试的灵性现状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灵性总体上处于较高水平;大学女生、文科生、来自城市的学生灵性水平较高;独生子女和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具有更强的生活乐趣感;具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超越性体验较多。  相似文献   

15.
其实,在全球化浪潮汹涌不已的今天来讨论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化问题,并不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为此,我们首先必须弄清进行传统美学的现代化的必要性问题,然后才可在此基础上谈其可能性.应当知道,全球化并非就是某些人眼里的各大文明之间的相互对话;实际上,对话的不平等性才是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文明冲突论的背后,所揭示的其实也就是这一问题.换个说法则是,这一对话中存在着的是话语权的争夺问题.包括美学研究在内的整个学术领域,并不是单纯透明的象牙塔,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化,其实质就是要在美学研究领域凸现或争取我们自身的话语权力.所谓必要性,即在于此.同时,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对话语权的争夺,并非简单盲目的民族主义冲动.  相似文献   

16.
“现象美”和“禅态美”虽然产生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土壤 ,但其共性还是较明显的 :一是直观居中的思维方式 ;二是具有相似的核心范畴 ;三是悬置现成经验。中国禅宗可以与西方现象学平等对话 ,并且我们能够突破“中—西”对立模式 ,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态美学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17.
日常想像中的颓废更多地指涉一种道德或心理范畴,但颓废概念实则还波及到伦理、政治、宗教和文艺等诸多方面,其意义极为含混复杂。除却堕落、衰败等贬损内涵之外,其还包含叛逆、转型和更生等积极性意义层面,尤其从美学视角来看,颓废可视为一种美学风格,代表着对艺术、生活和自我本身的一种审美理解。颓废文艺带有反自然性、非道德性、唯关性和否定性等美学品格.蕴含着独特而重要的审美价值。将“颓废”作为现代关学意义上的一种新型审美范畴探讨其背后深层次的审美意蕴.具有不容忽视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审美活动是存在于人类社会行为中的一种生命活动,是人对自身价值的完整体验。无论是面对美的自然还是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品,人的自身都是一个审美的主体。作为主体就会对事物有能动性。通过对人的审美意向,审美趣味,审美能力等方面的差异的分析,论述为了实现美感这一体验,人们在审美这一活动过程中都会体现出一种主动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9.
人们阅读语符文本会产生辨味审美,就因为语符具有一种生成味象的机制,这种机制源于饮食生活。饮食生活作为味象生成的根基,其通过交感、第二信号系统及联觉通感等多种途径实现语符的味象生成,从而达成辨味审美。  相似文献   

20.
本体是从根本上决定人与世界的存在及其意义的东西。真正成为本体的“本体”即具有形而上意味的“本体”,既与人密切相关,又与自然万物密切相关,因此,我们所说的本体实际上就是隐含于广义的生态系统中最为根本的东西。生态美学就是以生态为哲学本体而以生态美为美学本体的美学。生态美学的基本内涵与生态哲学观的基本内涵、基本原则密切相关,生态关学的实践意义除了对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有指导意义或影响作用之外,还表现在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塑造、有助于美好人生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