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5 毫秒
1.
邺下文学集团时期,集团内部文人的宴集、游览、出征等活动极大地深化了该期文人对文学本质特征及其功用的认识与理解.其渠道就是邺下文学集团的文人在活动中所形成的对活动本质特征和作用的认识、看法等活动观念,一旦受到那些活动的感发,文人创作了反映那些活动的作品时,文人的活动观念就部分地转化成了文人的文学观念.这主要表现在发展了孔子以来兴、观、群、怨的文学观念,使其从方法论的意义上升到了本体论的高度.  相似文献   

2.
建安时期,诗赋等文学作品在其文人立言价值观中的地位、价值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与凸现。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动因之一就是文人的文学活动。其表现为:文人创作日益生活化、普遍化,并成为文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人进行了有意的文学品评活动;文人在文学活动中表现出非凡的文学才能.其通常被时人、后人以文学家的身份来对待、看待;文人的文学活动的文学性较以前大为增强。  相似文献   

3.
建安文学是两汉文学向魏晋文学演变的关捩点。文人的文学观念亦呈现出新旧对峙的过渡性。旧的一派以荀彧、吴质等为代表,坚守汉代文人的儒学文学观念;新的一派以三曹、七子等为代表,使文学第一次以独立的姿态标识于文人的价值观念中,且为之增添了为立德、立功、立言而立言的崭新内涵。这两种新旧观念的并存,不仅决定了它们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同时还促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渗透与影响。  相似文献   

4.
《世说新语·文学》一门,以言说轶事这种独特精省的方式,展现了中古时期在文学观念、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等方面斐然的成就。首先《文学》篇中呈现出两个时序系统,即"学"系统和"文"系统。这两个系统有显著差异,表现出新的"文学"观念。其次《文学》篇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反对芜杂不裁,重独创、反对事事模拟,重声律等思想。这些文学观在文学品评方面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世说新语·文学》一门,以言说轶事这种独特精省的方式,展现了中古时期在文学观念、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等方面斐然的成就。首先《文学》篇中呈现出两个时序系统,即“学”系统和“文”系统。这两个系统有显著差异,表现出新的“文学”观念。其次《文学》篇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反对芜杂不裁,重独创、反对事事模拟,重声律等思想。这些文学现在文学品评方面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唐宋时期是《史记》发扬光大的时代,俞樟华的《唐宋史记接受史》充分揭示了史记对唐宋史学和文学的影响。该论著将《史记》的接受史与学术史结合起来研究,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唐宋人接受《史记》的重心所在,唐人侧重《史记》的作文之法、文字考证、注音释义、奉为史书之首等,宋人关注《史记》编纂体例、班马异同、史记选本、人物品评等方面。《史记》不仅影响了唐宋文学作品的本身,而且还影响了唐宋文人的文学观念等,唐宋史学和文学的繁荣与《史记》的影响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7.
"寒族文学观"是指导钟嵘文学批评的根本性文学观念。《诗品》的"寒族文学观"主要体现在对诗人的斟选、品评与审美情趣上。在《诗品》中,钟嵘斟选了大量的寒族诗人,使之成为一个文学群体,并对他们作品所体现出的"骨气""雅怨"的艺术风格进行了高度评价,从而奠定了寒族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黄文军 《宜宾学院学报》2011,11(4):45-46,59
"寒族文学观"是指导钟嵘文学批评的根本性文学观念。《诗品》的"寒族文学观"主要体现在对诗人的斟选、品评与审美情趣上。在《诗品》中,钟嵘斟选了大量的寒族诗人,使之成为一个文学群体,并对他们作品所体现出的"骨气""雅怨"的艺术风格进行了高度评价,从而奠定了寒族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在士大夫阶层群体自觉的历程上,第一次给文学艺术带来一代新风的是曹魏时期的邺下文人集团。沿着建安文人开辟的文学自觉道路,两晋南朝相继出现了为数众多的文人社团和文学流派。相对而言,其政治热情和社会参与意识明显不如建安、正始时期强烈,但煽扬一代诗风,呼唤新的文学观念,我国文学理论批评第一次从纯艺术的角度考察文艺的自身规律,使中古文坛异彩纷呈,进入了“文学自觉”的时代。综合研究这一时期文人群体的创作实践,可以得出结论:(1)知识阶层的精神风貌及其变化,往往是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发展演变的最为直接的动因;(2)文学社团和文学流派能否提出具有开创性、时代性的文学主张,进行较为成功的文学批评,取决于团体成员之间能否相互吸收,相互尊重,完全发挥艺术个性;(3)官方意识形态乃至政治权威能否在文学领域发挥良好的作用,取决于它能否超越政治关系,与文人阶层建立起情感基础,以艺术上的“知音”团结他们,充分照顾他们的精神个性。  相似文献   

10.
郡望指郡姓所出之地,兼具地缘、血缘属性,是构成家族门第的要素之一。唐世重门第,故俗重郡望,同时唐代亦崇文,尚郡望与尚文学的观念必然交互影响,彰显着唐代文学的士族化特征。重郡望观念对文学的影响不但体现在文本表达、文学思想等文学创作方面,也渗透到文人题名、文集编撰、文学集会、修谱立碑、干谒进文等各类文学活动中,在文人日常生活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是信息技术的时代。手机、网络等新技术对文学的生存带来严重影响。一方面,它们深刻改变了文学的生产方式和存在方式,带动手机短信文学和网络文学蓬勃发展,让文学变得日常生活化。另一方面,也使传统文学生产遭遇严重生存危机。文学的泛化导致文学信仰的消解和作品的精神贫血,引发文学终结的争议。但总的说来,信息技术对文学将意味一场深刻的美学革命,文学话语的平民化、民主化时代即将到来。  相似文献   

12.
For twenty years, scholars have contested Burke's argument—originally offered at an Eastern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convention — that dramatism is ontological and literal. These Burkean scholars have instead emphasized dramatism as epistemological and metaphorical. In this essay, I reread this dispute in support of Burke's position. I conclude that this debate contains two separate claims by Burke: (1) dramatism is ontological, and not epistemological, because it begins with language as action, not representation; and (2) this starting‐point can claim a privileged (literal) status because it offers the most complete approach to its topic. Through this interpretation of the debate, I make a case for a rehabilitated (and ontologically‐grounded) notion of literality—and sketch its implications for contemporary rhetorical theory.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林语堂先生所著《京华烟云》中人物姓名的分析,阐述了在姓名翻译中音译与意译都是创作者使用的翻译手段,其最终目的都是为文学创作服务,都是为了达到不同语言间的文化交流所使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从狭义智慧教育到广义智慧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追求人的智慧发展是当代教育变革的一种基本价值走向。智慧教育有两个基本层次,即狭义的智慧教育和广义的智慧教育,从狭义的智慧教育到广义的智慧教育是当代教育变革的一种重要的价值转向。  相似文献   

15.
建安时期 ,文人在表达爱情之时 ,在诗歌和赋两种体裁里 ,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一为隐讳 ,一为直露 ;一为揭示与爱情相关的因素 ,一为直接写爱情本身。本文认为其原因与诗和赋的创作传统有关 ,同时当时的时代特点也影响了文人们对文体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质量工程”建设在当前高等学校教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要搞这个建设就必须首先确立自己的办学特色,而办学特色不仅仅是一所高校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独特风貌和教育风格,更是教育教学创新、实践、沉淀、提炼的过程。作为地处西部的普通高师院校的中文专业建设,我们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已形成独具办学特色的“多纬度资源整合的文科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7.
Children's ability to distinguish the literal meaning of a message and the speaker's communicative intent was investigated in 2 experiments. First- and second-grade children evaluated brief referential communication messages for ambiguity under 2 conditions. In an informed condition, the children knew which referent the speaker had intended. In an uninformed condition, they did not know the intended referent. 2 communication systems were used. In Experiment 1, the messages were written on cards and read to the child; in Experiment 2, a novel communication system was used. The developmental pattern of results was similar for both studi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irst graders in the informed condition often claimed that an ambiguous message could not refer to a referent the speaker had not meant, whereas children in the uninformed condition were able to detect the referential ambiguity of the message. There were no condition differences for the second grader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young children's ability to analyze the literal meaning of a message is affected by the accessibility of the speaker's communicative intent and that children may develop a general ability to analyze representations of communicative intention.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宗教的立场出发分析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与欧洲《圣经》翻译在策略上的相似性,认为虔诚的宗教信仰和对神的敬畏使中西方在翻译策略上都选取直译的方式,而传播宗教“福音”的目的则使中西方在翻译策略上都选取意译的方式。而直译和意译在宗教典籍的翻译过程中并非决然分离,二者的有机结合成就了成熟的译本。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人画从边缘到主流的这种绘画史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人画的出现一开始就体现了是以牺牲了中国民间画工画和宫廷画传统绘画的写实性为代价的,并由此改变了中国绘画的演变之轨迹,没有成为像西方那样的写实绘画。文人画成为了中国绘画的主流,一方面提升了中国绘画的地位,但另一方面,其流弊也是显而易见的。不顾绘画的本体,极力贬低绘画技法的作用,将文人们所说的'神'强调到了极端,由追求"逸笔"而导致笔墨的草率,使得中国绘画的最本体的东西———造型,从此走向衰微与没落,也使中国传统绘画从明、清逐渐走向末路。虽然清代的'四王'力图挽救此局面,打出了'复古'的旗帜,然而没有抓根本,最终中国传统写实绘画衰落。  相似文献   

20.
从"宫怨"题材透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生命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宫怨”是古典学作品较多的题材之一。从古代知识分子的生态形态来看,以唐诗为高峰的“宫怨”题材写作非常有象征意味,一个知识分子生命意义的“实现”就恰如宫女一般是来自皇帝的“赏爱”。换句话说,生命意义实现的动力不是自我的主张发挥,而是被动地等待他人的赏识与提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