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红细胞微核和观察生长指标分析的方法探讨Pb2+、Cu2+、Hg2+ 三种重金属离子对青蛙蝌蚪生长发育的毒性影响.结果表明:Pb2+、Cu2+、Hg2+使黑斑侧褶蛙蝌蚪红细胞核异常率明显提高,其平均红细胞核异常率分别达到3.51‰、2.20‰、2.52‰,与对照组相比增长了6.02、3.40和4.04倍.重金属离子在一定的处理时间和质量浓度下对蛙蝌蚪红细胞有显著的诱突变作用.另外,实验组的体长、尾长均低于对照组, Pb2+处理组中的蝌蚪出现了明显的畸形现象.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敌敌畏对泥鳅红细胞微核和核异常的诱发作用,结果表明;敌敌畏对泥鳅红细胞有明显的致突变作用,且微核率及核异常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t<0.01).  相似文献   

3.
以镇海林蛙(Rana zhenhaiensis)蝌蚪为研究对象,用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方法(慧星试验,SCGE)检测不同质量浓度的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维盐)对其的遗传毒性.结果表明,在实验室条件下,随着农药质量浓度的增加,蝌蚪红细胞的损伤率(拖尾率)及DNA损伤程度随之增加;在浓度为3×10-2 mg/L的甲维盐溶液中处理24 h后,与对照组相比,镇海林蛙蝌蚪红细胞的损伤率及DNA损伤程度有显著的提高;甲维盐的剂量与蝌蚪红细胞损伤率及DNA损伤程度呈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研究表明,甲维盐对两栖动物蝌蚪具有一定的遗传毒性作用,在检测环境污染物对两栖类的遗传毒性方面,慧星试验是一种合适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0、0.15,0.20和0.25mg/L HgCl2溶液0、1、2、4、8d对黄鳝外周血红细胞微核及白细胞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暴露时间、不同浓度的Hg^2+不同程度地引起黄鳝红细胞微核率和核异常率等遗传指标的上升,并引起白细胞数量及各类白细胞比例的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几乎都达到显著差异(p〈0.05)或极显著差异(p〈0.01).  相似文献   

5.
不同生境中雏鸡外周血液红细胞微核率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不同生境中,不同日龄雏鸡外周血液红细胞微桉率的变化。结果除1日龄雏鸡其外周血液红细胞微桉率为0外。其他日龄雏鸡其外周血液红细胞微桉率皆大于0,且同一日龄但不同环境中饲养的雏鸡其外周血液红细胞微桉率差异板显著。  相似文献   

6.
利用细胞微核和核异常监测技术,探讨南孚与三圈5号废电池浸出液对金鱼红细胞微核和核异常的诱发作用.实验结果表明。两种电池浸出液对金鱼的染毒都具有一定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T检验结果比较显示,三圈废电池处理液对金鱼红细胞微核和核异常的诱发作用比南孚处理液强;南孚废电池浸出液pH值高于三圈废电池,在短时期内,高浓度的南孚废电池比三圈废电池处理液,对金鱼直接危害的效应更强.  相似文献   

7.
采用红细胞微核和核异常测试法,研究除草剂丁草胺在0.1 mg/L、1.0 mg/L、2.5mg/L的水溶液对胡子鲶红细胞的微核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1 mg/L、1.0 mg/L丁草胺水溶液染毒2 d4、d、6 d时,胡子鲶红细胞微核率均无明显变化,只在2.5 mg/L的丁草胺水溶液染毒6 d时,其微核率和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显著.对核异常的影响,除了0.1 mg/L的丁草胺水溶液染毒2d组无显著差异外,其他各天数各浓度组核异常率均显著上升.  相似文献   

8.
通过不同浓度垃圾渗滤液对泥鳅红细胞微核、核异常及异形细胞影响的研究,以监测垃圾渗滤液中有害物质的诱变性。结果表明:垃圾渗滤液能诱导泥鳅红细胞产生微核,异常核和异形细胞。在处理浓度范围内,随着处理液浓度的增高,泥鳅红细胞微核率,核异常率和异形细胞率均升高,并且呈现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用蒸馏水作对照处理,经t检验,差异显著(p<0.05)或极显著,说明垃圾渗滤液对泥鳅红细胞有很强的致畸作用。  相似文献   

9.
用不同浓度的己烯雌酚饲喂泥鳅,6d后取血制片,显微镜观察,以探讨不同浓度的己烯雌酚对泥鳅红细胞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己烯雌酚能诱导泥鳅红细胞产生异形细胞、异常核和微核;异形细胞率、微核率及异常核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说明己烯雌酚对泥鳅红细胞的形成有明显的致突变作用。  相似文献   

10.
敌敌畏诱发泥鳅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了敌敌畏对泥鳅红细胞微核和核异常的诱发作用,结果表明:敌敌畏对泥鳅红细胞有明显的致突变作用,且微核率及核异常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t<0.01)。  相似文献   

11.
以泥鳅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的乙酸铜对泥鳅外周血红细胞微核的影响。采用鱼类致突变实验方法,以0.15、0.45、1.5mg/kg不同剂量的乙酸铜处理泥鳅,测定泥鳅外周血红细胞微核率。结果发现,在乙酸铜浓度低于0.15mg/kg时,对红细胞的微核率影响不明显,当浓度大于0.45mg/kg时,红细胞的微核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2.
在农药普尔泰的正常使用浓度范围内,用不同浓度的普尔泰分别处理蚕豆根尖细胞4h和8h,监测其细胞微核诱变情况。结果表明,普尔泰对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的诱变,随着处理液浓度的增加、处理时间自延长,具有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用蒸馏水作对照处理,经t检验,差异极显著,说明普尔泰对蚕豆根尖细胞有明显的诱变作用。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0、0.15,0.20和0.25 mg/L HgCl2溶液0、1、2、48、d对黄鳝外周血红细胞微核及白细胞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暴露时间、不同浓度的Hg2 不同程度地引起黄鳝红细胞微核率和核异常率等遗传指标的上升,并引起白细胞数量及各类白细胞比例的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几乎都达到显著差异(p<0.05)或极显著差异(p<0.01).  相似文献   

14.
戊二醛对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微核测定法测定不同剂量的戊二醛对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的微核率及多染红细胞(PCE)与正染红细胞(NCE)的比率,结果显示,不同剂量的戊二醛对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形成及PCE/NCE比值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阳性对照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戊二醛是较为安全的消毒剂.  相似文献   

15.
铅铜离子对鲫鱼的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用浓度为1.0,4.0,8.Omg/L的Cu^2+溶液,浓度为1.0,4.0,8.0mg/L的Pb^2+溶液以及Cu^2++Pb^2+的浓度(mg/L)为1.0+1.0,4.0+4.0,8.0+8.0,8.0+1.0,1.0+8.0的混合溶液对鲫鱼进行急性染毒实验,在染毒24,48,72h后,分别取鲫鱼尾部血液制作血涂片,镜检并统计红细胞微核.结果显示,Cu^2+,Pb^2+不论是单一染毒,还是联合染毒,都能诱发鲫鱼红细胞产生较高频率的微核;Cu^2+与Pb^2+的联合染毒对鲫鱼的遗传毒性表现出协同作用,尤其是低浓度的Cu^2+与Pb^2+联合染毒效果最为明显;鲫鱼红细胞对Cu^2+损伤后的修复能力明显好于Pb^2+.  相似文献   

16.
乐果和三唑磷对黑眶蟾蜍蝌蚪的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标准水生生物毒性检测法测定了不同浓度下有机磷农药乐果和三唑磷对黑眶蟾蜍蝌蚪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黑眶蟾蜍蝌蚪的死亡率随着乐果和三唑磷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并呈显著的相关关系;在水温21~25℃条件下,乐果对黑眶蟾蜍蝌蚪48h、72h和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65.5mg/L、61.0mg/L和56.9mg/L,三唑磷对黑眶蟾蜍蝌蚪48h、72h和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3.07mg/L、2.34mg/L和1.70mg/L.显示了乐果和三唑磷对黑眶蟾蜍蝌蚪具有一定的危害作用.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农药新剂型农药微乳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今后的发展方向,介绍了农药微乳剂的特点及其优越性,较详细地论述了制备农药微乳剂时应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新生儿黄疸患儿光疗前后微核率的研究,来探讨72小时内光疗对新生儿黄疸患儿DNA的影响。方法:采用有丝分裂阻断法检测新生儿黄疸患儿光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结果:72小时内光疗(17.8±4.73小时)微核率增高,光疗前后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外周血淋巴细胞有丝分裂阻断法检测微核能更敏感反映DNA的损伤;72小时内光疗仍存在对DNA造成损伤,其安全性及远期影响仍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碘对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的影响 ,我们用不同浓度的碘化钾溶液处理培养中的淋巴细胞 ,观察其微核率的变化 ,并用x2 检验方法作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 ,培养液中碘含量在 1 0ug时 ,微核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5) ,说明适量的碘可以降低微核率 ;培养液中碘含量在 1 0 0ug以上时 ,微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说明过量的碘对染色体有程度不同的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20.
微核检测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小鼠骨髓微核检测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证明,首先在选用材料方面,股骨比胸骨好;其次在收集骨髓细胞时,冲洗骨髓腔比用止血钳挤出骨髓液取材要好;再者在选用染色方法方面,用普通的Giemsa染色比用荧光染色观察起来方便,且效果也很好。经统计学分析,实验组和阴性对照组的微核发生率分别为(7.5&#177;1.34)‰和(2.9&#177;0.38)‰,两组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