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居然"与"竟然"在现代汉语词汇中的使用较为相似,但是也存在一些差别。因此对"居然"与"竟然"两个词在语义、语法、语用三个层面作了相似性和差异性分析。  相似文献   

2.
"竟然"是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语气副词,也是常用的预设触发语,经常出现在网页标题中。文章从语用预设理论出发,分析了"竟然"网页标题的求异性、经济性、权威性和凸显性等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3.
陈丽 《小学教学研究》2009,(7):32-32,34
对"生成"而言,"预设"是演绎"生成"的基本前提.否则,"生成"容易随心所欲,难避放任自流.对"预设"而言,"生成"是检验"预设"的重要指标.否则,"预设"容易一厢情愿,难避削足适履.下面就"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评注性副词“差点儿”的蕴含和预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蕴含和预设的角度对“差点儿”的客观意义和主观意义进行了分析,分析了“差点儿”的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并从预设的角度解释了羡余否定现象的产生。通过和评注性副词的比较.指出“差点儿”是介于描摹性副词和评注性副词之间的一个副词。  相似文献   

5.
虚词的义项分合在学界一直存在分歧。研究虚词时,研究者常把句义归为虚词的意义,造成虚词超负。通过语用预设理论来研究现代汉语副词"还",发现"还"字句都存在一定的预设,具体预设内容一般由语境决定,且整句话表达了与预设相反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对前人所总结出来的"还"的义项进行再考察,可以发现:那些所谓"还"的义项不过是由具体句式或句义造成的,并非"还"的固有意义,"还"仅用来表达"反预设"之义。这解决了"还"的义项分合问题,从而为超负的"还"减负。  相似文献   

6.
近义助动词"能"和"可以"存在着一个语义共性特征:二者从不同侧面指出主语所具备的条件决定了宾语的实现没问题。两个语义区别特征:一是"能"强调宾语的实现条件充分,"可以"强调宾语的实现无妨碍;二是"能"具有积极性特征,"可以"具有消极性特征。语义决定语用,进而分析了二者语用效果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传统课堂"教"与"学"的关系往往因为更多地指向"证实",呈现一种从教师和文本出发的对课堂预设的有序证明过程,而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课堂,强调呈现的是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并表现学生主体世界的丰富性。因此,从学生主体出发的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知和体验,即指向"解释"的教学,应该成为现代课堂"教"与"学"关系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汉语中,作为一个整体来使用的"无论如何"与"无论"在句法和语用两个方面都存在差异。句法上,"无论如何"出现在独立的单句结构中,其后副词"也/都"不必强制出现,多倾向于不出现,表明"无论如何"应为一个独立的构式。"无论如何"倾向于出现在助动词、情态副词前,表达说话人对某一事情或命题的坚决肯定的主观态度,表明其主观化程度很高。语用上,"无论如何"具有标示未然的功能、元语功能和语篇功能。"无论如何"的句法—语用表现与"无论"无条件复句完全不同,应该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9.
在开化方言中,"谈天"是话语标记,用以表达否定、贬斥和理所当然等语用功能。该话语标记的使用者主要是30~60岁之间的男性,因为该话语标记的语用功能有助于体现男子气概,是具有一定权利特征的语言手段。"谈天"从动宾短语到话语标记的演变过程,伴随着说话人主观因素的渗透和加强,是主观化的过程,与语用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0.
王秋艳 《现代语文》2009,(10):26-27
估价副词“居然”的语法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语用角度看,现代汉语中的“居然”具有突出说话者所要传达的信息焦点、指明语用预设、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三项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1.
"预设"和"生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设"是对教材文本的尊重,而"生成"则是对学生的重视,在教学中属于辩证统一体。所以注重对两者在发展变化中的对立统一关系,可以在不断改革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共同促进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本文针对初中语文教学对"预设"和"生成"的辩证关系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X到变形"这一新兴主观极性程度的表达方式出现在各大网络平台中,该表达式使用频率较高,深受年轻一代的青睐。文章试图从句法、语义、语用及形成的社会因素来分析讨论表达式"X到变形"。  相似文献   

13.
否定词"不"和主观副词"就"在句法结构上处于跨层结构,语流中作为一个音步,在高频促动下获得了韵律词的地位,部分网络词典予以收录。词汇化了的"不就"是一个具有特异性"看轻义"的主观成分,语法功能上表现为"强调假设状况中的因果关系的连接词"。在语言的组织和识解中,"不就X"的语义所指取决于"主观心理期待"。在语用适切性上,"不就X"用于"平级"和"上对下"。在生成上,反问和否定共现导致的肯定取向为"不就"的肯定性主观化奠定了句法基础。作为副词性预设触发语,它的使用触发了之前未能实现的事件及结果并与现在的实现进行对比。通过语境吸收,"不就"发生了主观化和固化,在语义上实现了肯定识解。  相似文献   

14.
"一量名"和"X量名"(X表示二和二以上的数目)在句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在句法上,做主语,"一量名"和"X量名"表现为有标记与无标记的差异;做宾语,表现为有省略与无省略的差异;做谓语,表现为有泛化与无泛化的差异。在语义上,"一量名"和"X量名"存在着单量与多量、本用与转用、指实与指虚的差异。在语用上,"一量名"和"X量名"存在着焦点位置的差异和话题功能的差异。"一量名"和"X量名"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一"的虚化造成的,但同时也和二或二以上数词的集合性有关。  相似文献   

15.
袁菲 《海外英语》2011,(1):267-270
话语交际的实质就是传递信息。语用预设是信息传递的起点,不断地引发新信息,新信息又会成为交际双方的共同的背景信息即预设而存在,并为引发下一个断言信息而服务。所以说,话语交际的过程就是磋商共有预设的过程。同时,预设作为背景知识又决定着话语的适切性。语用预设具有"共知性"和"适切性"这两大主要特征,它们保证了话语交际的顺利进行,从而揭示了话语交际和语用预设的实质。  相似文献   

16.
超常规“O被X”结构体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法方面,"O被X"结构体有非及物化的倾向,其谓词X一般倾向于带一个论元成分,X后所带的助词"了"一般表达了言者宣泄自己无奈和不满的主观情态。"O被X"结构体的O有强受动性、X有强施动性特征,而整个结构体经常蕴涵语用否定的语义特征;该结构体是在一定的生活情景和事件框架的驱使之下产生的创新语言模式。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里,"数+人"结构既与"数+名"结构类似,也与"数+量"结构类似,于是,"人"的词性就有两种可能——名词或量词。根据名词和量词的语法特点、语义关系以及语用价值判断,"人"并不具有量词特性,仍属名词范畴。  相似文献   

18.
从语法意义和显性标记两方面分析"只得"和"只好",旨在解释二者的互换条件和区分二者。在选项合意性方面,"只好"的合意性源于选项的数量;"只得"的合意性则源于视点的变换。在情感凸显性方面,"只好"的情感量高,"只得"的情感量低。叙述客观性方面,"只好"无此用法,"只得"能满足客观语境的需要。显性标记使用频率差建立了二者的标记系统,并帮助区分二者的各项语法意义差异功能,分有心理委屈类,行为反常类。  相似文献   

19.
"东西南北"是最基本的方位,但在汉语中,"东西"与"南北"不仅语用频率不对称,语义演化也相当不同:由于一则古人每天看见东边日出西边落,"东西"距离可直接感知,而"自北极至于南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南北距离则更依赖想象;二则古代建筑多坐北朝南,所谓比邻而居,往往是东西相邻,"东邻西舍"等于"左邻右舍",由此"东西"更易产生"邻近"义:三是古人座位习惯坐北朝南,最宜放置生活物品是座位两侧,也就是东西向,用"东西"代指东西两侧的物品也就很自然。于是,"东西"由"方位"演化出"近旁",由"近旁"(放物的位置)演化出"物品";而"南北"则演变出"远距"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共时平面上,分别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考察了副词"空"的句法分布与搭配、语义指向、表义特征以及语用功能。重点分析了副词"空"在表达否定时的语义指向,指明了它否定的对象是其后动词激活的预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