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叩问新课改     
薛富囤 《山东教育》2004,(31):12-13
然而最严峻的问题还在于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开发也许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重要的基本条件,如果缺乏基本的国民教育和技术培训,大多数农民就很难找到非农就业的机会,适应新的就业岗位的需要。更何况,农民受教育的程度与他从事非农就业的收入呈明显的正相关。但是当前农村职业教育薄弱是不争的事实,依靠现有力量解决庞失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确力不从心,而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相对较快,实力较强。如果在义务教育阶段加入基本的农业技术或其他职业技  相似文献   

2.
农户受教育水平对农户就业选择与收入增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是影响就业选择和收入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分析了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对就业选择和收入增长的影响机制,然后利用天津市2003年的家户调查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户的劳动力文化程度对农户人均纯收入有着显著的正面影响,劳动力文化程度对农业收入的影响呈现出一种倒U态势;较高的劳动力文化程度提高了农户非农就业的概率、非农就业的工资率和非农就业的稳定性,而且劳动力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户更容易在第三产业就业.  相似文献   

3.
就现阶段而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获得工资性收入,是广大农民实现脱贫致富,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举措。近几年来,各级政府组织了较大规模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民的转移就业,并且使这种转移就业开始由体能型转向技能型,转移就业的有效性、稳定性和就业层次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湖北:转移培训让农民成为紧俏人才自2004年以来,湖北省共转移培训农村劳动力120.4万人,其中仅该省教育系统就培训了90万人,转移就业率最高达96.2%。据了解,湖北省在外务工人数为587.2万人,全省农民外出打工年创劳务收入322.96亿元,平均收入偏低。经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后,农村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引导农民有序外出就业,鼓励农民转移就业,在劳动力素质和技能培养方面给农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分析了农村教育不适应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在于农村教育的基础不牢固,义务教育普及程度低;农村教育的目标单一,教育观念滞后;职业教育发展缓慢,教育内容和方法滞后。同时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为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现代公民意识的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采取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  相似文献   

6.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提出,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成为这一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要求。同时,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和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合法权益的维护等方面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相似文献   

7.
职业学校与成人学校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起骨干示范作用;职成学校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了农民素质和职业技能,增强了转移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增加了农民工的经济收入;职成学校通过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升了自身的办学能力。  相似文献   

8.
一、农民受教育程度对农村劳务输出的影响 1.提高农民受教育程度有利于加快农村劳动力输出的速度。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通常情况下,这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向主要是生产效率较高的非农产业。而生产效率较高的产业科技含量相对较高,并且采用先进的生产手段,需要专门性的技术工人,  相似文献   

9.
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有着积极的效应,能够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提高农村妇女地位、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但收入的比较效应、农民自身素质、乡村旅游持续发展和经营模式都会影响农村劳动力向乡村旅游的转移。在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乡村旅游的转移的过程中,要坚持本地化和政府主导的原则,通过一产带三产的模式,实现农村劳动力向乡村旅游的顺利转移,为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0.
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分析——以河南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河南省为例,选取了农民工资性收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程度、农民受教育水平、财政支农力度四个解释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析得出:农民工资性收入和农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对增加农民收入有重要影响。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程度和财政支农力度对农民收入也有较大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必然趋势。但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黑龙江省的农村城市化移民,就面临着受教育机会的不公平性、职业技能培训意识淡薄、难以得到所需的教育等问题。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应积极发挥应有作用,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教育保障、就业培训、就业跟踪服务和职业培训平台。  相似文献   

12.
一、我国农民受教育现状我国有近8亿农民,4.8亿农村劳动力,农民是我国最大的人口群体。目前,在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7.3%,初中占50.2%,高中占9.7%,中专占2.1%,大专及以上占0.6%,中国成人中的文盲仍高达8.72%,其中90%分布在农村,青壮年文盲主要分布在边远贫困农村。由于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低下,组织化程度不高,不仅制约了我国农业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和技术的快速推广,也影响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的进程。二、导致农民素质较低的原因首先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在当前,教育不公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高…  相似文献   

13.
农民教育关系到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成败,提高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可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以顺利转移,缓解农村就业压力,并能有力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政府应积极加大农民教育专项资金投入,增强政府主体责任意识,建立健全各种管理机制,提供全方位的农民教育培训、就业服务体系,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如皋市在加强做好农民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素质,增强农民转移就业的实际工作中,本着“培训主体多元化、培训服务社会化、培训运作市场化”的发展理念,成功创新了“三个联合”的农民技能培训模式,形成了对内合作和对外联合,本地协作与异地互动的多渠道、多途径、全方位的农民技能培训格局,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35.49万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5.2万人次,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7.1万人,农民工资性收入占比达到60%以上。  相似文献   

15.
为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新形势,我村技校紧紧围绕我村富余劳动力充足的实际,以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阳光工程”项目为契机,积极开展就业技术教育和就业技能培训,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全村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如皋市在加强做好农民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素质,增强农民转移就业的实际工作中,本着“培训主体多元化、培训服务社会化、培训运作市场化”的发展理念,成功创新了“三个联合”的农民技能培训模式,形成了对内合作和对外联合,本地协作与异地互动的多渠道、多途径、全方位的农民技能培训格局,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35.49万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5.2万人次,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7.1万人,农民工资性收入占比达到60%以上。  相似文献   

17.
以重庆为样本,以在城市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及访谈,分析职业教育对农村剩余转移劳动力转移的贡献结果表明:职业教育对重庆农村劳动力转移贡献显著,二者之间存在一种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农村劳动力是否接受过职业教育是影响其收入水平和向城市转移是否成功的关键变量;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是否愿意接受职业培训,又受农村劳动力自身年龄、受教育年限和收入水平的影响,自身年龄是负面作用,而受教育年限和收入水平是正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齐艳霞 《考试周刊》2011,(76):239-239
目前.我国农村和农民中存在着对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的巨大而迫切的需求。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新兴产业的兴起。社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缺乏转岗就业技能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领域将越来越窄,转移就业难度将越来越大。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关键是要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职业培训对于缓解和最终解决“三农”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我在此就农民职业培训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是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农村城镇化。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经济政治结构的重要途径。由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受教育程度不高、掌握的技术技能比较差等原因,再加上农村发展缓慢、农业现代化程度低,无力全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由于农村信息化程度比较低、就业信息不对称、市场中介不够发达和政府职能的不适应等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需要多管齐下:政府增强服务职能,建立各种协会组织,培育、统一劳动力市场,解决信息化问题,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同时,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各项配套制度,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20.
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转移就业,是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是促进农民转移就业的关键。只有提高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才能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实现以体能就业为主向技能就业为主的转变,从而提高就业质量和转移就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