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根据明塞尔的劳动挣得函数,建立说明人力资本投资与个人收入之间关系的人力资本收益率模型,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河南农户收入结构日趋合理,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是英主要收入来源,其非农收入主要受劳动力的技术、健康状况、就业年限和受教育水平等人力资苓因素影响,以及性别、市场进入方式等非人力资本控制因素影响。可见,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存量与家庭收入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非农收入在农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如何推动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通过深入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过程的变化特点,并总结经验,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工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和数字经济兴起的双重背景下,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女性非农就业的促进作用十分关键。一是对囿于家庭因素而在择业中受时空约束极其严重的农村女性而言,互联网不仅提供了更多就业信息,而且增加了非农工作的自主性,因此有效促进了农村女性的非农就业;二是从就业形式来看,互联网使用显著提高了农村女性在非农就业时被他人雇佣的概率,但对其创业行为没有影响;三是在促进农村女性非农就业的场景中,互联网同时提高了不同技能群体非农就业的概率,因此并不是一种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有鉴于此,为提高农村女性非农就业水平,需要加强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女性受教育水平和网络使用能力,提供更多的有助于农村女性实现非农就业的工作岗位。  相似文献   

4.
当前。随着农村工业化的持续发展,非农经营领域不断拓宽,大量农村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寻求就业机会。农村妇女由于自身文化、知识技能等水平较低,就业能力存在明显不足,再加上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性别歧视的角色规定等一些客观因素.造成她们深陷于就业层次低、就业途径单一、自身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等困境中。以“赋能”理念为支撑,介入社会工作干预,呼吁并协同政府及民间建构促进有助于农村妇女非农就业的体系,以期农村妇女尽快走出非农就业的困境。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综合考虑农户劳动力转移行为与土地要素投入内生性的条件下,使用扩展回归模型和处理效应模型考察劳动力转移对农户家庭农业经营收入、非农收入与总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其他变量的影响之后,平均来说,劳动力转移及异地转移分别使农户家庭纯收入提高了大约36%和80%,分收入来源来看,二者都对家庭农业收入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对家庭非农收入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与劳动力转移相比较,异地转移对提高家庭纯收入特别是对非农收入的贡献较大,但其对家庭农业收入的负向影响也相对更大。为持续提高农民收入,应当继续推进劳动力转移进程,同时也应当采取措施弥补劳动力转移行为对农业生产所产生的潜在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文章利用湖北恩施自治州2006年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调查数据,分析了转移中农村劳动力就业收入与其受教育程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农民摆脱贫困的必经途径,受教育程度影响农民的就业收入和社会流动。建议民族地区要优先发展教育。  相似文献   

7.
教育能促进脱贫吗--基于CFPS农户数据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构建联立方程模型,并选择2010年和2012年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 CFPS)对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的7524个农村家庭的微观调查数据,检验教育对于农户贫困状况的内在作用机制。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受教育水平对农户的贫困状况存在显著的影响,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以有效降低农户陷入贫困的概率。其中,对于绝对贫困群体,延长受教育年限对其工作收入仅具有微小的正效应;但是对于相对贫困群体,延长受教育年限可以显著增加其工作收入。来自政府部门的补贴同样能够显著降低农户陷入贫困的概率,但是其系数要明显小于教育年限的回归系数,这意味着现阶段我国贫困农户受“能力贫困”的因素影响相对较大,低下的受教育水平是阻碍农村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重要限制因素,开发性扶贫模式比保障式扶贫模式更具根本性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基于毕节市农村调查队7个乡镇、10个村、100户农户2005-2009年调查的面板数据,从人均纯收入和农户收入结构分析农户经济发展的水平,结果表明农户的经济发展水平在不断地提高,但发展缓慢;农户收入结构中工资性收入比例不断增加,家庭性经营收入比例不断减少。通过计量回归分析,发现农户耕地面积、非农收入占总收入比例、农产品商品化率、家庭劳动力负担系数、距最近乡政府的距离等地理因素是影响农户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因子。因此,提出了促进农户经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新古典增长理论,仿效索洛模型,本文研究了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得出的结论是:劳动力转移导致的农村人口增长率的下降,以及单位有效劳动的资本存量增长率的上升,仅具有水平效应,而不具备增长效应,即它们只改变了经济的平衡增长路径,因而改变了任意时刻的人均产出水平,但对平衡增长路径上的人均产出增长率并无影响。此外,非农雇佣工资率水平和非农雇佣进入成本都将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劳动力转移所导致家庭收入增加,而家庭收入增加以及家里增加一个小孩等,亦能对家庭时间配置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了分析国家财政支农政策对农民不同群体影响的差异,文章运用2002—2012年财政支农数据,建立财政支农对五等份分农村居民收入的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研究发现,财政支农对农民收入的增长效应要强于国民经济增长水平,平均每户整、半劳动力和平均每个劳动力负担人口对农民收入增长影响为负效应,财政支农对五等份分农村居民收入影响由中等收入群体向两极收入群体递减,但五等份分农户个体效应限制了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增长能力。因此,加大财政支农力度不仅可以提高农户的收入水平,而且可以缩小农村内部差距,同时应注意政策对不同群体影响的差异,要建立专门针对农村20%低收入群体的脱贫攻坚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