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使用收入导向型多维相对贫困测度方法识别农村家庭的贫困状况,构建二元Logistic模型和多重中介效应模型,研究教育对农村家庭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多维相对贫困程度越深,教育维度受到剥夺的概率也越大;教育减贫效应显著,越是贫困的群体,教育的减贫效应越大;受教育程度越高,减贫效应越大;金融资本、物质资本、自然资本在教育减贫中发挥中介作用,在极端贫困状态下,社会资本取代自然资本的地位,发挥中介作用;教育的减贫效应随着居民年龄的提升,边际效应递减;相比于东部和中部,教育对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减贫的影响更大.进入"后扶贫时代",在充分发挥教育对缓解农村家庭多维相对贫困作用的基础上,应将教育资源向相对贫困的个体、家庭和地区倾斜.  相似文献   

2.
彭继权 《教育与经济》2021,37(6):10-19,37
采用2018年对湖北农户实地调研的1105个微观农户样本数据,运用PSM和GPSM模型分析非学历教育对农户相对贫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非学历教育能显著降低农户相对贫困0.09个单位.家庭非学历教育人员比例的提高会促使农户相对贫困程度不断下降,且0.5处理水平之后的减贫效应更加明显.从家庭不同学历水平来看,非学历教育培训对中等学历水平家庭的减贫作用最大,低等学历水平家庭次之,高等学历水平家庭最小.从作用机制检验可知,家庭务工人数和家庭劳均务工时间在非学历教育人员比例对农户相对贫困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其中介效应分别为18.5%和23.6%.因此,应走兼顾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减贫路径,培养多主体非学历教育组织,规范非学历教育培训市场,综合提升相对贫困群体的人力资本.  相似文献   

3.
缓解少数民族聚居区农村贫困问题是一项重要的课题,该文利用湘西自治州三县六个行政村的321份参与式评估农村住户问卷调查数据,从家庭结构、户主特征、风险冲击、生计方式四个方面等十二个指标分组进行交叉分析,探讨总结湘西少数民族聚居区农户贫困特征。研究表明,良好的家庭结构和农户教育文化水平与低贫困发生率具有内在一致性,而弱质型户主农户和高于贫困线且人均收入一般农户更易陷入贫困恶性循环,同时湘西地区农户劳动力负担、医疗教育以及不稳定性生计收入等贫困风险因素依然不减。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扶贫工作实现从消除绝对贫困转向缓解相对贫困的历史性跨越背景下,相对贫困的代际传递成为制约社会公平和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深度解析教育在其中的阻断作用可为新时期扶贫工作提供有益参考。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8年微观数据,首先采用代际收入转移矩阵考察我国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现状,其次运用Probit模型检验不同受教育程度对子代摆脱相对贫困的影响,最后对教育的阻断效应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我国有接近五分之二的相对贫困由父代传递给子代。(2)不同受教育程度阻断相对贫困代际传递存在显著差异,受教育程度在高中及以上才可以促进子代摆脱相对贫困,高等教育阻断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作用效果最为明显。(3)在地区异质性方面,高等教育对西部地区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阻断效应最大,东北部和中部次之,东部最小。高中教育仅对西部地区子代摆脱相对贫困作用显著。在城乡异质性方面,高等教育对农村子代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阻断效应高于城镇,高中教育促进农村子代摆脱相对贫困的效果不显著。因此,在相对贫困治理中,要高度重视教育在阻断相对贫困代际传递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教育的“靶向扶贫”功能。  相似文献   

5.
连片特困地区是国家新十年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准确识别其贫困人口和贫困状态是开展扶贫攻坚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利用英国牛津大学开发的AF多维贫困测量方法,以武陵山片区为例,对连片特困地区的农村贫困进行了多维测量。数据表明,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的农户家庭存在着多个维度的贫困,贫困指数较高,其中住房面积、收入水平、受教育水平对贫困指数的影响较大,此外,地处武陵山区的湖南、贵州部分地区的农村多维贫困问题比较突出。  相似文献   

6.
农户受教育水平对农户就业选择与收入增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是影响就业选择和收入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分析了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对就业选择和收入增长的影响机制,然后利用天津市2003年的家户调查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户的劳动力文化程度对农户人均纯收入有着显著的正面影响,劳动力文化程度对农业收入的影响呈现出一种倒U态势;较高的劳动力文化程度提高了农户非农就业的概率、非农就业的工资率和非农就业的稳定性,而且劳动力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户更容易在第三产业就业.  相似文献   

7.
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核心,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发展占人口总数一半以上的女性教育,更是意义深远。基于CFPS(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20年的数据,研究乡村女性受教育程度对个人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教育水平对收入有显著正向影响,且是影响个人收入最重要的变量;收入随着学历的提升而上升;教育差距是导致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提高受教育程度,是乡村女性积累人力资本、突破贫困文化束缚、提高社会经济地位、切断贫困代际传递之根的关键方法。  相似文献   

8.
在对相对贫困界定的基础上,利用2013 ~ 2014年吴起调研数据,分析了相对贫困与非贫困农户资源禀赋的差异,结果显示二者在家庭非农劳动时间比例、社会资本、初始资源禀赋及土地结构等方面具有明显区别;Logistic回归表明:(1)初始资源禀赋的差异对相对贫困具有重大影响;(2)家庭整劳动力数量及家庭劳动时间较小是农户相对贫困产生的重要原因;(3)社会资本投入可以显著改善相对贫困状况;(4)林业资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户相对贫困状况.最后,文章提出注重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相对贫困群体的比较优势,调节市场对财富的初始分配,以及,实施倾斜性财富再分配政策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根据明塞尔的劳动挣得函数,建立说明人力资本投资与个人收入之间关系的人力资本收益率模型,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河南农户收入结构日趋合理,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是英主要收入来源,其非农收入主要受劳动力的技术、健康状况、就业年限和受教育水平等人力资苓因素影响,以及性别、市场进入方式等非人力资本控制因素影响。可见,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存量与家庭收入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处于脱贫攻坚的最后阶段,解决教育贫困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目前,河北省农村教育存在基础设施差、教师资源少、留守儿童求学意愿不强、政府的财政投入少等问题。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有经济落后、缺乏优秀教师、家庭贫困、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等方面。可从以下途径展开教育扶贫工作:扶志与扶智并举,增强农村适龄学生受教育的愿望;引导与政策同行,完善贫困农村教育扶贫体系;巩固与跟踪并重,阻断贫困现象的代际传递。  相似文献   

11.
试论当前我国城市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城镇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和显著改善的今天,部分城镇居民反而陷入贫困境地。这是因为:1.历史原因: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资源相对贫乏,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和文化教育落后,建国后所处的恶劣国际环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经济体制的经济政策;2.客观原因: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扩大,经济体制改革,经济政策调整,不同行业收入差距悬殊等;3.就业者个人和家庭自身方面的原因:家庭人口规模及就业面,就业者受教育程度及素质差异等。  相似文献   

12.
在城镇居民收入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和显著改善的今天,部分城镇居民反而陷入贫困境地有三方面原因:1.历史原因:我国的人口众多,人均占有资源相对贫乏,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和文化教育落后,建国后所处的恶劣国际环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2.客观原因;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扩大,经济体制改革,经济政策调整,不高行业收入差距悬殊等;3.就业者个人和家庭自身方面的原因:家庭人口规模及就业面,就业者受教育程序及素质差异等。  相似文献   

13.
利用来自贫困地区农户调查数据,采取列联分析和方差检验分析的方法从健康和教育两个方面对贫困地区农村人口能力贫困的性别差异进行考察和分析。研究发现,贫困地区农村人口在健康和教育水平上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与男性相比,女性人口处于能力更贫困状态。但在15岁以下的未成年时期和55岁以上的老年时期,男女健康投资的差别与性别无关。家庭主妇的教育程度对农户家庭经济状况具有显著影响。在分析性别差异形成原因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要实现贫困人口的精准脱贫,就要准确找出导致农户贫困的原因,从而制定出不同的脱贫对策。以贵州省榕江县为例,结合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农户调查数据,选取影响农户贫困的因素,借助spss分析软件对农户贫困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地形条件、耕地面积、劳动力人数、健康状况、社会保障性资金、金融扶贫(特惠贷)对农户贫困影响显著,而外出打工对农户的贫困的影响不显著。针对分析结果得出的政策建议:(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因地制宜的合理利用土地资源;(3)推进易地移民搬迁;(4)加强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劳动力就业转移;(5)推进农村金融扶贫创新和实施精准扶贫"特惠贷";(6)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5.
试论当前我国城市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三方面分析了在城镇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和显著改善的今天 ,部分城镇居民反而陷入贫困境地的原因。1.历史原因:我国人口众多 ,人均占资源有相对贫乏 ,生产力水平低下 ,经济和文化教育落后 ,建国后所处的恶劣国际环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 ;2.客观原因: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收入差距扩大 ,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政策调整 ,不同行业收入差距悬殊等 ;3.就业者个人和家庭自身方面的原因 :家庭人口规模及就业面 ,就业者受教育程度及素质差异等。  相似文献   

16.
子女教育是影响农村家庭贫困变动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对14省区609户农村家庭调查结果分析,发现子女教育有加深父代家庭贫困状况的迹象,子女接受教育程度越高,自身一代家庭摆脱贫困的比例越高,并且能传承下代家庭使其免受贫困;家庭贫困代际变动的断裂点为15年(大专教育)。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人们开始关注教育扩张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从既有文献来看,大多数研究集中在高等教育扩张上,然而由于高教扩张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较小,这些研究的结果并不能为相关的政策制定提供有力的支持。此外,现有文献对我国农村教育收益率的估计普遍偏低,与对世界其他同等教育发展水平国家的教育收益率估计结果并不一致。本文利用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基础教育扩张"政策作为工具变量,分析了1948—1965年间出生的农村户籍人口在不同生命节点的教育收益率,以此研究农村的教育收益率和教育扩张对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通过对中国住户收入数据库1995、2002和2007年农村数据的分析发现:1953—1961年出生人群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比1950年出生人群高出1.5年,女性受教育年限的增长快于男性。受影响最大的1960年出生组的高中教育参与率达到13.8%,而1951年出生组的高中教育参与率仅为2.8%。虽然文革期间的教育扩张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但从之后的收益表现而言,即便控制了无法观察的能力影响,农村家庭平均收入回报率和非农务工收入回报率依然很高且有不断上升的趋势,暗含着教育扩张有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以1995年数据为例,控制时间和其他可观测变量后教育扩张使得1953-1961年出生群体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了1.1年,这意味着教育扩张使得该群体家庭年平均收入增加了12.4%,非农收入增加了15.5%。从长期来看,全面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不仅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还有助于缓解代际收入差距,是较为有效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教育扶贫是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随着贫困地区平均受教育程度的显著提高,不同群体的教育收益率却依旧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探讨在教育水平提高过程中教育收益率不增反降的深层原因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将心理资本这一影响因素引入到明瑟收益率模型之中,研究发现心理资本对教育收益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使用分位数回归的办法考察心理资本对不同收入分位点的教育收益率所造成影响的差距,可以发现随着收入分位数的提高,心理资本对教育收益率的影响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趋势.  相似文献   

19.
以江西省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农民收入的高低与其受教育年限明显相关,即其受教育年限越高收入越高;农民受教育年限对其收入结构也具有明显影响。为此,农村地区要通过积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及对农民开展各种培训等形式提高农村后备劳动力的受教育年限,提升其人力资本进而提高收入水平。  相似文献   

20.
家庭教育投资是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关键,探究农户教育投资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社会互动理论讨论了农村教育投资的同群效应,并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0—2016年农户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农村教育投资存在显著的正向同群效应,农户个体的教育支出随着村庄其他农户教育投入平均水平的增长而增长.在控制个体特征、情境效应和固定效应情况下,村庄平均教育支出每增长1%,农户教育投资将会增加0.27%,对应的社会乘数为1.37,即外生冲击引起的平均教育支出的均衡反应约为个体初始教育投入增加幅度的1.37倍.进一步地,同群效应对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较低的农户影响更大.研究表明,农村教育投资的同群效应有利于提高相关政策的有效性,阻绝贫困的代际传递,摆脱"贫困陷阱",加快农村人力资本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