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校德育要正确定位李萍探讨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及教育问题,高校德育是不可忽视的领域,而高校德育如何定位,又是回应时代挑战的基本理论问题。一、德育在教育中的定位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定位问题的争论,焦点在德育与智育的关系。过去有人认为“德”是高于“智”的;现在...  相似文献   

2.
论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德、智、能、体全面发展的人,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目标,是社会主义教育本质的全面体现。毛泽东同志早就讲过:“德是统帅,是灵魂,是其他工作的生命线。没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就等于没有灵魂。”说明“德”的重要性。但是,受十年文革影响和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负面影响,以及在体制转轨过程中人们利益的调整等,对德育产生了某些消极的影响,淡化了人们对德育科学性的认识。端正对德育教育的认识,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培养合格的全面发展的人。一、德育为先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古今中外,凡是有作为的、有…  相似文献   

3.
刘明新 《教育与职业》2007,(35):131-132
采取有效的道德教育模式,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其德、智、体全面发展是高校工作的中心环节。但目前高校德育仍然沿袭传统的重“教”轻“学”、重“理性”轻“情感”、重“理论”轻“实践”的模式,这已经不能够适应德育现代化的需要。面对高校德育的困境,我们应该深化德育理论研究,树立高校德育新理念,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关于德育与智育的关系问题,我国教育理论界通常的说法是"德智一体化"。这种说法在重视德育智育密切联系、互相配合的同时,忽视了德育智育之间的差异。德与智在内涵、范畴和指向上各有不同,二者不能互相代替。中国文化传统强调了德智统一的一面,但也毫不否认德智之间某种程度的分离。认识不到这一点,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缺乏理性分析的表现。"德智一体化"产生的理论根源主要是由于未能正确理解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德智关系问题上,更为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德智统一化"。  相似文献   

5.
把德育放在首位,是坚持高校社会主义方向的重要内容。本文着重探讨师范专科学校如何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理论、认识,途径、方法,以及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从而使德育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上起到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1978年以来,德育与智育的“地位”之争,形成了“矛盾范式”与“系统范式”相互交错的历史轨迹,前者以“智育第一论”、“德育首位论”、“德智并重论”为主要观点,后者以“智育基础论”、“德育渗透论”、“德智一体论”和“德智统一论”为主要观点。智育是高校思政课不可或缺的教学价值。高校思政课的性质是“德育课与智育课的统一”。走向“德智共生”是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价值的内在要求与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7.
德育即育“德”,何以为“德”?答案不一而足。笔者在十年前曾撰文《德育论之基本范畴“道德”辨义》,试图在概念上予以澄清,但似乎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近来翻阅华东师范大学陈桂生先生著《“教育学视界”辨析》,见其“德育辨”一段文字,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德育之“德”为何?这是德育理论与实践的根本问题。对“德”如何认识,理论与实践也就如何展开。当前德育实践上的某些困惑,不能不说与理论的不足相关。这其中也包括“德”的概念不明。本文即尝试进一步辨析之。  相似文献   

8.
高校德育如何正确定位,是落实德育首位的关键,又是回应时代挑战的基本理论问题。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为新时期高校德育确立了新的战略方向,只有在全面理解“三个面向”对高校德育的内在要求的基础上把握德育的正确定位,才可能逐步推进德育科学化的进程,才可能在新时代的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9.
党的教育方针中的德、智、体三个方面,它们既有各自的含义,又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为了研究方便,我想就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指示赋予德育以新的内容的问题,谈点粗浅的认识,和同志们讨论。一、德育质量不能忽视。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示,已发表一年多了。广大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并展开了热烈的讨  相似文献   

10.
家庭是对孩子实施德育的重要场所,是学校-家庭-社会教育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教育孩子“学会做人”,使他们身心健康地成长,是家长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在对孩子实施教育的过程中,重智轻德的倾向越来越明显,一些家长甚至走进了误区。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是北京市“八五”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课题。一调查目的当代,高度重视家庭教育是世界性教育发展趋势中的共同特点之一。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近些年来,家庭教育中的一个重大误区就是“重智轻德”,既有认识问题,又有实践问题,严重影响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为了摸清不同年龄段(从幼儿园到初中)学生家庭德育方面的特点和规律,增强指导家庭德育、实施家庭德育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大面积地促进幼、小、中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我们组织了本专题的调查研究。家庭德育涉及的问题很多,而且与智育、体育密不可分,我们…  相似文献   

12.
杨晓燕 《新疆教育》2013,(11):193-193
体育与德育各有其特殊性,各自所要求的教育任务自不相同,但二者在某些方面,有很多的结合点。毛泽东早年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就曾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由此看来,体育与德育从来都是在教育活动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体育和德育似乎又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以上所说更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13.
重视和加强学生德育,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热点之一。许多国家在探索德育的改革之路,这些也许可以给我们改进和加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借鉴。一、通过决议、立法等形式,确立德育的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日本一直都是按照“智、德、体”的顺序来排列教育的组成都分的,而日本临教审1986年4月在《关于教育改革的第二次审议报告》中则第一次把“智、德、体”的顺序改为“德、智、体”的顺序,要求对科学专门人才“在精心培养德、智、体协调发展中寻求‘真、善、美’和‘宽广的胸怀’与‘健康的体魄’”。认为只有重视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才能使日本经济得到高速度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的培养质量,是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指标,其“德”的素质,又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合力的结果。尽管这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的情形十分复杂,但由于大学时代是学生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就决定了高校德育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因此,加强高校德育,把德育放在高校工作的首位,已成了不可忽视的首要问题。德育在高校中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德育的实效,而德育实效的取得和提高,又离不开对德育过程的科学认识,因为德育过程是实施德育的具体活动,它是通向德育目标的桥梁。没有过程,实效就无从谈起,目标也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抽象之物了。  相似文献   

15.
建平德育的新思路韦光勤中国传统教育一向重视德育教育,从孔老夫子的“言行忠信”到毛泽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中“德”的提前,都说明了“德”在教育中的首席地位。然而,不可忽视的是,目前我们的德育虽不能说是失败,但至少在效果上不令人满意。上海建平中学校长冯...  相似文献   

16.
古人对教师的定位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道”即“道理”,包括为人处世,做人的道理,其次才谈到“业”。由此可见,古代教育是把“德育”放在首位的。现代教育讲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同样“德”也在首位,那么,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该如何融德教于教学呢?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教育方针 ,现在的正式提法是“德、智、体全面发展”或“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没有把美育明确地列进去。我觉得不把美育明确地列进去 ,教育方针是不完整的。我建议把美育正式地、明确地列入我国的教育方针。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理由 :一、德育不能包括美育过去没有把美育明确列入教育方针 ,一个重要的认识上的原因 ,是把美育看作是德育的一部分 ,或把美育看作是实施德育的手段 (工具 )。按照这种看法 ,美育在教育体系中是依附于德育的 ,本身并无独立的价值。对美育的这种看法是不妥当的。美育和德育当然是有密切联系的 ,它们…  相似文献   

18.
德育在人格塑造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规定:“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德、智、体三者,“德”排在首位。按照一般的思维习惯,优秀程度的多项排列,一般把最优秀的一项排在最前面,重要程度的多项排列,也总是把最重要的一项排在最前面。德、智、体的排列顺序说明三者中“德”的地位的重要。反映人的成就也常用“道德文章”一词来表述,把德(道德)排在智(文章)的前面。《德育大纲》的排列是有传承性的,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把人格中的“德”看作头等重要。德是一个广义的…  相似文献   

19.
基础教育的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这与“升学教育”有本质的不同。不能把基础教育办成“升学教育”。基础教育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当前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在培养目标上,没有完整理解和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针,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体育,美育,忽视劳动教育的倾向:在办学方向上,存在着脱离多数的倾向,没有很好解决面向多数学校、面向多数学生的问题;在培养途径和方法上,存在着脱离实际的倾向。这三个问题,集中反映在片面追求升学率、把中学办成单纯的“升学教育”的倾向上。  相似文献   

20.
强化道德教育 培养有德行的一代新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等学校如何适应形势,将其建设成为道德传承和理论创新的基地,发挥道德示范的作用,如何处理道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进而加强自身的道德建设等已经提到议事日程。 一、重视道德教育已成各国高等教育的普遍特点 高等学校不应成为“职业训练所”,要培养一代有“德行”的人才。这种观点给21世纪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定位。 近代以来的高等教育,虽然日益突出智育、淡化德育,但在教育理念层面上并未抹去德育。在西方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有过“重智轻德”使教育失去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