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强迫劳动罪包括直接型强迫劳动与协助型强迫劳动.直接型强迫劳动的“暴力”是指对被害人身体施以强烈的物理影响的广义暴力,不包括对物的暴力,不要求达到足以压制被害人的程度;暴力达到的程度以及造成的危害不同,加害人的罪责应当有所区别;“威胁”的内容、性质以及通告的方式没有限制,其内容既不需要实现,又不需要有实现的真实意思;以剥夺人身自由的方式强迫被害人劳动,属于触犯强迫劳动罪和非法拘禁罪的想象竞合犯;直接型强迫劳动行为手段的规定,应当采取列举和概括相结合的开放型方式.协助型强迫劳动可分为属于共犯和不属于共犯的协助型强迫劳动;应当单独设立“协助强迫劳动罪”,并且其刑罚应当轻于强迫劳动罪.  相似文献   

2.
从“躲猫猫”到“楼脆脆”、从“欺实马”(70码)到“钓鱼执法”,近年来,网络舆论监督在有效推进民主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呈现出监督主体积极主动,监督方式多元化,监督领域倾向于时政问题、民生热点,监督权益愈加受到重视、保护等新特点。但网络舆论监督在为我国舆论监督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其存在的网络炒作、网络暴力、情绪化等问题也阻碍了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进程。我们应当全面正确认识网络舆论监督这把双刃剑,并且不断地进行规范和正确引导,建立全方位、深层次健全的网络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3.
关宏 《教学随笔》2016,(5):64-64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世界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外国文化融入到了国内的教育领域中,但语文教学中所包含的文化和思想,仍是以中国文化为主,因此在教学模式上语文教学仍受到传统教学的限制。“翻转课堂”则是属于现代化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国内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而本文则是通过分析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来探析“翻转课堂”更加有效的运用方式。  相似文献   

4.
张娜 《华章》2013,(19)
当前社会,青少年的暴力行为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从美国的校园枪击事件,到中国的硫酸毁容、青少年行凶悲剧,无一例外的揭示着青少年暴力的危害。与此同时,社会中传播的暴力文化比比皆是,无论是电影、电视,还是网络信息和游戏,处处都充斥着暴力的身影。于是人们开始思考,到底青少年的暴力行为与社会的暴力文化有着怎样的联系?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青少年暴力与暴力文化相关性研究”的课题研究(课题编号HBSJ20100007),希望以此来找到青少年暴力更深层次的文化根源,从而对青少年暴力进行行之有效的防控。  相似文献   

5.
一、中学生上网成瘾现状堪忧 目前,网络的开放、自由、无时空限制给社会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网络中充斥着语言垃圾、网络游戏好比电子海洛因、网络中暴力色情内容“网”也“网”不住地自动往外跳……而中学生在没有外力监督、自控力不够的情况下常常不自觉地就陷入“网”中不能自拔:长时间上网聊天耗去大量学习时间而成绩下滑者有之;掉入美丽而虚幻的网络情感世界中,小小年纪成了网民的“老公”、“老婆”者也有之;网络与现实颠倒不清,  相似文献   

6.
暴力是非裔美国作家埃里森小说的重要主题。埃里森的代表作《看不见的人》讲述了一位无名黑人青年在白人主宰的社会中追寻身份认同但求而不得的历程,故事中多处出现了有关暴力的意象、场景和事件。根据约翰·加尔通的暴力理论,《看不见的人》涉及直接的身体暴力、种族界限引发的结构暴力和种族歧视导致的文化暴力。暴力作为不可调和冲突的恶果,成了无名黑人青年对抗种族歧视和寻求身份从边缘“看不见”到中心“被看见”的方式。埃里森对暴力的多维度描写展现了其反思暴力和呼唤团结的伦理诉求,有助于引导读者用同情和友爱去对待他者,正视暴力之下团结成为乌托邦的必然性,为构建和谐社会共同体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7.
“第二反抗期”是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展急剧变化时期。这一时期矛盾和迷茫的心理状态,使得青少年容易采用暴力的方式来解决所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发生在“第二反抗期”的校园暴力,呈现暴力方式多样化、转移责任、实施过程中有“从众”现象等特征。究其原因,主要有“第二反抗期”内的“攻击性倾向”、心理支撑系统缺乏、来自媒体的“暴力”模仿以及学校教育功能的缺失等方面的原因。为避免发生在“第二反抗期”的校园暴力,要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维的预防和干预系统。  相似文献   

8.
一互联网作为信息高科技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在促进世界经济、文化、科技迅速发展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许多新问题。网络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在传播有用信息的同时,也会传播和制造许多“垃圾”。由于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在管理上还存在着许多漏洞,致使虚假信息、暴力文化、迷信文化、黄色文化,以及旨在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黑色信息”等精神垃圾充斥网络,时刻都在蒙骗和毒害着广大的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它们对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阶段的青少年网民产生严重危害。还由于网络信息量大,具有互动性,能最大…  相似文献   

9.
公平在存在分化、分层的社会结构中不可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教育是社会整体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地位和功能是不独立的。文化再生产理论运用“资本”、“场域”、“惯习”和“符号暴力”等概念对教育起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不公平予以有效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红色文化有极其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历史文化内涵,对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论述辽宁“六地”红色文化的内涵及特点,针对高职院校运用辽宁“六地”红色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方式单一、网络影响较大、存在功利化内容等问题,提出了从营造红色文化氛围、发挥互联网功能、采用现代化形式加强实践感受等途径,使辽宁“六地”红色文化在文化育人、坚定文化自信方面发挥更大的、与时俱进的时代作用。  相似文献   

11.
网络谣言的背后往往是网络推手的大肆炒作。网络推手以制造、传播谣言的方式来影响群体的舆论和行为,进而获取商业利益。网络推手对社会的"谣动"不仅伤害了网民情感,更扰乱了网络秩序。从传播学视角分析网络推手制造谣言的要素、手法,透析网络推手的趋利本质。同时,对如何防治网络推手的恶意炒作,消解网络谣言,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导致了网络暴力的发生。对网络暴力典型案例的分析得知,网络暴力是由于网民的"非理性",网络的"匿名性"和网络传媒"把关人"的责任缺失造成的。同时,网络暴力的产生,会对当事人甚至是社会道德标准造成负面影响,从而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出现。因此,为了遏制网络暴力的发生,有必要从网民自律,法律法规,网络建设等方面入手,切断网络暴力发生的条件和基础。  相似文献   

13.
网络依赖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白羽和樊富珉修订的甄别网络依赖程度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R)”和郑日昌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武汉某高校文理科学生341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①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在分量表“网络成瘾核心症状(IA-Sym)”上没有显著差异;②文科学生在分量表“网络成瘾相关问题(IA-RP)”的均显著低于理科学生;③网络正常使用群体在人际关系总分以及其交谈行为、交际与交友、待人接物、和异性交往四个方面均显著高于网络依赖群体、网络成瘾群体,而网络依赖群体和网络成瘾群体之间差异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采用雷雳等编制的"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调查大学生网络成瘾情况,发现目前大学生网络成瘾率达7%,且各指标成瘾比率也不容乐观。在此基础上,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五个角度分析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成因,提出相应的干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师生暴力事件频频发生,网络媒体的相关报道与评论拓宽了言路,呈现出多样的话语方式,但专业声音的不足和深度剖析的缺乏使得网络报道的正面引领作用未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在批评师德沦丧和教育弊端的同时,需要认清师生面临的现实困境,唤起师生对生命的基本尊重,更好地发挥网络媒体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广泛地应用网络。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载体或者平台的社会舆情。依托信息网络技术发展而来的网络舆情,其体现形式主要有论坛、博客、电子邮件、聚合新闻等,并且具有随意性、开放性、交互性等特点。分析把握网络舆情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着重从网络舆情监管、预警、汇集、分析、处置等方面探索并建构其工作机制,对于促进高校文化信息领域等方面的工作,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7.
网络成瘾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的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对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网络成瘾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出网络成瘾受到性别、年级、城乡、学校与家庭因素的影响。干预的手段主要有心理、药物、家庭、学校、政府及综合干预。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给人们带来文明进步的同时,也带来相当的负面效应,使网络道德面临严峻挑战。加强网德建设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网络道德教育势在必行。启动网络道德教育工程,主渠道应该是大、中、小学各级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19.
网络文化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是人类文明的划时代成果。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文化在我国呈现出总体良好的发展前景。为了保证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促进网络文化的和谐发展,必须建立健全网络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工具,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信息获取的主要渠道、知识获取的重要途径以及娱乐和通信的重要工具。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已经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要利用好互联网这个现代化的工具,同时重视网络对大学生负面影响及对策的研究,从心理、制度和文化多个方面采取措施,培养大学生文明的上网行为和健康的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