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新趋势发展明显:一方面建构主义理论发展迅速,成为与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并驾齐驱的西方国际安全理论三大主流学派;另一方面,诸如哥本哈根学派、批判安全研究、人的安全研究等不同于以往传统安全研究的理论也登上历史舞台,使得国际安全理论研究形成"传统安全研究"与"非传统安全研究"分庭抗礼的局面。对于国际安全理论流派的界定和划分,从不同侧面反映着国际安全理论发展历史和国际安全形势的变化趋势,尽管安全指涉对象、安全价值和实现途径正在发生变化,但国家安全始终是安全研究的基础。面对国际安全形势变化和我国安全发展的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国际安全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处于理论创新的临界点。  相似文献   

2.
中国梦是关于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思想。作为一个在国际空间生存的国家,周边环境对本国安全的影响最直接。周边是中国梦国家安全利益的重中之重,是我国外交总方针的首要。十八大以来,中国周边安全形势有新变化,美国积极插手中国周边事务,增加了中国周边战略安全压力。本文以国际政治理论为基础,结合周边安全新形势,分析中国梦与周边安全政策目标的内涵、轻重缓急。  相似文献   

3.
作者结合中亚地区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阐述了对中亚地区安全形势的理解及预测。还着重从地缘政治角度论述了俄罗斯、美国及中国对中亚安全所发挥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2006年国际安全形势呈现总体和平、稳定与缓和的局面,双边特别是多边安全对话十分活跃,地区安全机制的构建取得进展,但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局部战乱、动荡和紧张有所加剧。2006年是中国外交的丰收年,中国外交政策和外交布局趋于“均衡、有序、务实”,进一步展现了中国外交的成熟。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复杂变化,在周边安全环境总体稳定的同时,东部和南部的海疆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传统的军事安全形势显得尤为严峻。如何应对周边安全形势的新变化,本文认为在加强硬实力的同时,应从中国和平发展的大战略出发,进一步加强在周边安全战略中软实力战略实施,当前特别要重视增强中国周边外交中的议程设置能力,提高中国对外政策中"外交精英"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6.
朝鲜作为中国的重要邻国,朝鲜的稳定对于中国的周边安全和国内经济和社会建设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和朝鲜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传统友谊。朝鲜目前面临着美国及其军事盟国的敌视,国内资源匮乏、经济困难,因此不顾中国的反对毅然发动核试验。核试验严重挑衅国际法和核不扩散政策,危害国际、地区安全形势。朝核问题一旦失控还将严重威胁中国周边安全,影响中国经济和社会建设大局。  相似文献   

7.
东北亚走出安全困境的路径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后,东北亚地区的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趋势在经历了亚太金融危机之后更加显示出重要性和紧迫性。但是亚太地区的政治安全形势并没有多大的改观。相反,由于国际恐怖主义势力的抬头,以及美国的世界战略的变化所带来的新的国际政治和军事对立,客观上造成了国际秩序的混乱,东北亚地区安全架构面临重组的局面。构筑东北亚安全新秩序,加强各国的战略合作关系是有关各国的共同战略利益所在和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8.
纵观新中国国家安全理论的发展历程,每一次面临国际关系重大调整、安全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时,总是会有本时代的领路人料事先机,开创性地提出一些因应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统领全局的战略思想,从而成为本时代的思想先锋,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同样如此。本文从全球化时代的安全变化与当代中国的安全需求出发,运用安全哲学的宏观思考方式对科学发展观的安全内涵进行解读,试图揭示这一新的发展理念对于当代世界、特别是中国的安全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制定国家安全战略、国防政策和军事战略的前提,离不开对现阶段国家安全形势和背景的具体的、历史的考证。美国的单边主义和对华遏制、日本的背离和“台独”势力分裂国家的图谋是目前中国国家安全尤其需要重视的因素。因此中国的国家安全战略应是:保证必要的、足够的军事威慑,保持最大范围和最大可能的合作。  相似文献   

10.
从党报告的视角看,冷战后中国国际:观的继承性主要表现在对世界主题、时代潮流、总体安全形势及主要影响因素的认识和对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军事同盟与军备竞赛的态度,变迁性主要表现在对利益权衡、关注领域、安全问题和世界大势的认识。中国国际观的变与不变主要由外在的世界形势与内在的基本国情决定。实践证明,冷战后中国的国际观是正确适宜的,不仅为自己制定恰当的内外政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而且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稳定,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主要由于冷战,地缘政治,意识形态诸客观因素,毛泽东时代中国的安全形势十分严峻,但极“左”思潮影响下的外交的一些指导思想和具体做法也难辞其咎,当时中国的安全外交对策基本是成功的,具有浓厚的革命理想主义色彩的“支援世界革命”的外交政策目标对中国安全的影响是复杂的,不完全是消极的,在宏观,战略和间接的意义上及在很有限的程度上,该政策取向有利于中国的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12.
冷战后,中国周边核态势趋于复杂化,具体表现为中国周边的核扩散形势呈现为两个相反的方向.一方面,在东北亚地区,朝鲜的核扩散行为引发了严重的核危机,使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局势陷入持续的紧张状态;在南亚地区,印度和巴基斯坦相继突破核门槛成为核国家;另一方面,中国周边多个地区与国家加快了去核化与无核化的步伐,东南亚、蒙古和中亚地区相继宣布建立无核区,稳定了这些地区的安全形势,并巩固了国际核不扩散体系.冷战后中国周边呈现出这两种不同的核态势,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就具体地区而言,其核态势走向是国际安全环境、地区安全环境以及地区内关键国家国内政治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2004年,国际形势总体保持稳定,但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也在增加。美国图谋单极世界霸权的势头不减,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国际安全形势错综复杂,中国国际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国际国内环境对我国国家安全形势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国家安全教育面临更加复杂多样的社会环境,必须更新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形成长效的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15.
冷战结束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第三代领导集体,根据国际安全形势发展的新特点,提出并积极倡导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中国新安全观的提出及成功实践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国际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维护全球持久和平和战略稳定的基点。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的领导集体在对新安全观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为新安全观注入了新的内容,并将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代表了中国全球战略的最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2004年12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2004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全面介绍中国的国防政策以及近两年来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发展。这是中国自1995年以来第5次发表国防白皮书。白皮书全文约3万字,包含安全形势,国防政策,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国防经费和国防资产,兵役制度,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国防科技工业,军队与人民,国际安全合作,军控、裁军与防扩散10个部分。以下是专家对2004年中国国防白皮书的解读。  相似文献   

17.
1924-1933年是世界资本主义和平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国际安全格局是在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大框架下,依靠多极均势和主要国际力量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平衡来维持的。苏联虽未参与上述国际体系和安全机制,并遭到资本主义世界的普遍敌视,但由于实行世界革命战略和灵活务实的外交政策,它同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保持了和平共处、既对抗又合作的关系。斯大林从苏联的国家利益出发,对这一时期的国际安全形势及苏联安全保障机制进行了深刻论述。这些思想对于维护苏联的国家安全,巩固和提高苏联的国际地位,推动苏联的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十六大报告首次将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对我国自身和国际环境的影响放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非典”所引发的系列问题佐证了这一论断的正确性。与传统安全问题相对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在中国日渐凸显。关注“非传统安全”符合21世纪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经济建设的最高战略目标和民众的关注焦点。对此,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9.
文化主权是国家主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关系着国家文化的独立性,更关系着一个民族的政治主权和独立地位。文化主权与反对西方的文化霸权是相伴而生、相辅相成的。在新的复杂国际形势下,我国面临着严峻的文化安全形势,维护国家文化主权的任务十分艰巨。一个国家在国际法制定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大,其"软实力"就越强,获得的"文化安全"系数也越高。要充分利用国际法和国际法律体系,依法维护中国的文化安全,实现国家的文化主权。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所带来的国家安全疆域的非地域化、模糊化、扩大化和网络化,使国家安全基本内涵和存在的客观基础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文化边疆逐步凸显出来,成为国家安全新的着眼点。同传统地理边疆相比,文化边疆具有自身的内涵和特点。全球化时代中国国家文化边疆安全的维护,必须在确立文化边疆观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具有中国因素的国际认同文化,构筑科学的国家文化安全管理机制,实施国家文化产业战略,以维护国家文化边疆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