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4年10月,美国政府应蒋介石之请将史迪威召回.这一事件是美国对华政策与国民党政府立场分歧的反映,又是随着国际形势变化美国对华政策转变的产物,对战后中国的政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中美建交前后十年,美国对华政策的制定是基于意识形态与现实利益双重考量下的结果。一方面,意识形态渗透是美国对华政策的基本策略;另一方面,对现实利益的考量又是美国对华政策的根基。同时两者又不是单一存在,而是通过双重运作来达到彼此之间的动态平衡。这也为我们今天看待美国的对华政策提供了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给予中国抗战大力支持;另一方面又扶持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削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随着同盟国与轴心国力量对比的消长,中国国共两党抗日政策的变化,尤其考虑到美国的自身利益,美国的对华政策由中立转向结盟。执行“中立法”的前一阶段纵容侵略,后一阶段实行“以华制日”策略;与中国结为同盟后,其政策又由“援蒋”发展到尝试“联共”,但抗战胜利的最后阶段又施行“扶蒋反共”政策。本文着重就抗战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多变性及其变化的原因作客观、科学的剖析,从而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美国对华外交的实质,对我们把握与正确处理和平与发展的当今时代的中美关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冷战结束后,随着美国全球战略的改变,美国的亚太战略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使其对华政策也做出相应的调整。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经历了一个由以遏制为主接触为辅向下接触为主遏制为辅助的过程。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美国对中国战略地位认识的变化及美国国内不同利益集团在对华政策上的竞争和力量消长。美国对华政策上的两面性特点成为影响冷战后中美关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解放战争时期,在美国的对华政策中,国共两党的因素无疑是主要的。“第三方面”因素始终没有处于中心位置。但是,只要认真考察这一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我们不难发现,美国在制定、调整和贯彻其对华政策中,作为一种策略,“利用第三方面”因素,仍是构成其对华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随着其对华政策的调整,这种策略也随之变化。因此,我们要全面了解美国在这一时期的对华政策,不能不对美国对华政策中,利用“第三方面”因素的问题,作一番考察。  相似文献   

6.
日本在1937年7月7日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面临亡国灭种之灾。美国罗斯福政府基于自身的国家利益,采取了消极的对华政策。随着与日本法西斯矛盾的不断加剧,美国对华政策逐渐发生了改变。但是由于国际局势及我国抗战形势的变幻,美国出于“先欧后亚“战略的考虑,又再次改变了对华立场。本文对1937年7月7日至1941年12月8日期间内,美国对华政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发生较大倒退 ,先是“以压促变”,后又提出“全面接触”,在接触中又不放弃施压。由于积极和消极两种因素都极大地影响着美国对华政策 ,中美关系在改善与恶化之间飘摇不定。展望美国对华政策 ,艰难之中的螺旋式上升将是主导趋势。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美国国内政治的角度 ,分析了冷战以后美国对华政策的发展变化。在此基础上 ,对美国对华政策的走向做了一些预测并得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关于抗战胜利前后美国的对华政策,学术界两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各有片面之处。美国对华政策制定的影响因素包括:美国整体世界战略、远东国际关系格局、中国国内政治形势。抗战胜利前后美国的对华政策是促进国共合作,组成以蒋介石为首的联合政府。这一政策实施的时间是1944年春至1946年3月。  相似文献   

10.
“美军观察组”来延安标志着美国政府“抑蒋联共”对华政策的初步确立;通过观察组成员到延安后与中共的友好交流与合作,美国政府又采取了“扶蒋联共”的对华政策;但是由于美国根深蒂固的反共意识和对中国革命形势发展的错误判断,加上美军战略变化及美苏冷战的影响等,美国政府最终确立了“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  相似文献   

11.
二战之后,美国从自身利益出发,不断调整其对华政策,以此来实现自己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利益。但华盛顿方面调整的基点始终是支持亲美的国民党政府。由亍意识形态在美国外交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加之中国内战形势的不断变化,杜鲁门政府对华政策的变化在中美两国交往的历史上压碾出一条明晰的辙痕来。深入分析这些,有助于加深认识美国在该时期的对华政策,从而把握战后初期中美两国外交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从新的角度探讨了新中国成立前后美国制定对华政策的依据、具体的对华政策与政策目标。文章指出对这一时期中苏关系现状的分析及其演变的预测是美国制定对华政策的主要依据;在此基础上美国制定了既有敌视性又具和解性的对华政策,此政策的目标是防止中苏接近;这种政策具有不稳定性、不明确性、欺骗性、敌视性、歧视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之初,美国政府由于未掌握中国政局准确的情报,没有形成明确具体的对华政策。在此情势下,美国政府既与清政府交往,又与太平天国接触。在美国传教士的协助下,美国政府随着对中国局势了解的日益深入,并在英国对华政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其自身的对华政策。因此,太平天国前期是美国对华政策的探索酝酿到初步成型的时期。  相似文献   

14.
芦沟桥的枪声,揭开了中国人民八年抗战的悲壮史剧的序幕。在抗日战争时期美国的对华政策经历了一个多变的过程,而1937年到1941年是中美关系逐渐变化的关键时期,美国抗战初期的消极不承认主义逐渐转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支持中国抵抗日本的援华制日立场上来。客观地评价这一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内容和特点,将有助于我们正确和认识处理当今时代的中美关系。  相似文献   

15.
二战后期,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美国调整了其对华政策。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国的对华政策始终贯穿着自身利益与争霸企图,是对中国主权和内政的粗暴干涉,且最终完全走向反动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 ,我国学术界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对华政策问题的研究十分重视 ,发表了许多著述 ,其中有关太平洋战争前后美国对华政策问题更是热门话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 ,30年代初至太平洋战争前 ,美国对华政策的本质是企图牺牲中国 ,以换取日美妥协 ,因此 ,可以把这一时期美国的对华政策归结为“出卖中国”、“绥靖日本”的远东慕尼黑政策。此种观点用于评价 30年代初期的美国对华政策尚可 ,但若用于考察 30年代后期的美国对华政策则显得与历史事实不符 ,因此有必要作进一步探讨。本文拟对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的美国对华政策问题作…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抗日战争前期,美国根据自身利益的需要,采取了保守的“中立”观望态度。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对中国抗战事业给予支持与合作,让中国牵制日本陆军主力,减轻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压力。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节节胜利,美国又实行“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帮助蒋介石夺取人民抗战的胜利果实。在抗战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经历了中立、结盟到“扶将反共”的演变,其每一步都是从美国自身利益出发的。  相似文献   

18.
论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抗日战争前期,美国从自身利益出发,采取了保守的“中立”观望态度。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对中国抗战事业给予支持与合作,让中国军队牵制日本陆军主力,减轻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压力。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不断胜利,美国又实行“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帮助蒋介石夺取人民抗战的胜利果实。在抗战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经历了中立、结盟到“扶蒋反共”的演变;其每一步都是从美国自身利益出发的。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后期,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及史迪威与赫尔利的更迭,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形势变化的产物,也是美国对华政策总目标合乎逻辑的发展。但是,有人却认为史迪威“亲共”,赫尔利“反共”,罗斯福不幸以赫尔利取代史迪威,从而造成了美国对华政策的“逆转”,使美国政府作了“错误的选择”,未能抛弃蒋介石,实行同中国共产党“合作”等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分离西藏政策的出笼与破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西藏政策是美国对华政策的基本内容之一,它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美对华政策的性质、特点和演变方向。本文拟依据美《对外关系文件集》披露的材料,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对西藏政策作一剖析,揭示美国政府当时如何阴谋从中国分离西藏及这一阴谋又如何破产。一1948年夏秋之间,随着中国政局变化发展,美国政府显露出调整其对西藏政策的最初迹象。这年7月,中国西藏地方政府未经当时代表中国中央政府的国民党政府批准,擅自组织了一个西藏“商务代表团”赴美访问,美驻香港领事馆未得国民党政府同意,便给这个代表团颁发了赴美签证。该团访美的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