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谎言三叶草     
人总是要说谎的,谁要是说自己不说谎,这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谎言.有的人一生都在说谎,他的存在就是一个谎言.有的人偶尔说谎,除了他自己,没有人知道这是一个谎言.谎言在某些时候只是说话人的善良愿望,只要不害人,说说也无妨. 在我心灵深处,生长着一棵“谎言三叶草”.当它的每一片叶子都被我毫不犹豫地摘下来时,我就开始说谎了.  相似文献   

2.
幼教信箱     
女儿最近很爱说谎,每当我责问她为什么要撒谎时,她都说是她想出来的。她才5岁就说谎,长大以后怎么办?海南郑双枚答:这一年龄的孩子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会把想像的东西和现实相混淆。因此孩子所说的谎话,有相当一部分属于“想像谎言”,他根本意识不到自己是在说谎,这与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故意欺骗别人的谎言有本质的区别。对此,家长不要用道德标准去评价孩子的谎言,这是孩子想像力丰富、活跃的表现。但如果孩子总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久而久之,他的思想和行为就容易与现实脱节,过家长朋友们:在教养孩子过程中,相信你们都曾遇…  相似文献   

3.
谎言三叶草     
人总是要说谎的。谁要是说自己不说谎,这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谎言。有的人一生都在说谎,他的存在就是一个谎言。有的人偶尔说谎,除了他自己,没人知道这是一个谎言。谎言在某些时候只是说话人的善良愿望,只要不害人,说说也无妨。小时候在幼儿园,每天游戏时有一个节目,就是小朋友说自己家里有什么玩具。一个小朋友说:“我家有一列玩具火车,像一间房子那样长……”我呆呆地看着那个男孩,前一天我才到他家玩过,绝没有看到那么庞大的火车……我本来是可以拆穿这个谎言的,但是看到大家那么兴奋地注视着说谎者,我不由自主地说“:我们家也有一列玩具…  相似文献   

4.
儿童说谎行为是道德发展和社会认知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1930年,皮亚杰最早对儿童说谎给出定义,他认为10~11岁的儿童只有有意的欺骗才能被认定为说谎,即任何“有意图的错误陈述都是谎话”。西班牙学者Masip等人认为,说谎是通过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有目的地隐瞒、伪造或假造有关事实或情绪的信息,以诱导他人形成或维持一种沟通...  相似文献   

5.
快到上学年龄的孩子,会意识到说谎是解决问题或者逃避惩罚的一个好办法。六岁的孩子已经知道如果告诉老师他的家庭作业被狗吃掉了,那老师肯定不相信,但是,如果他说"我病了,所以没有做作业",那也许能够蒙混过关。毋庸置疑,你的孩子肯定会不断挺高他的欺骗技能,试探他欺骗的限度有多大。这个时候,父母的"杀手锏"就是不能让孩子因为说了谎、解决了问题就任他洋洋得意地逃脱掉。而且,父母向孩子灌输诚实美德的时候,最好要以身作刚,在孩子面前,尽可能地自己先做到诚实,不说谎。另外,也要让孩子知道人和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如果孩子针对有没有刷牙的话题而说谎,那么父母可以提醒他赶紧去刷牙,并且以后多多检查和监督他。慢慢地,孩子就不会因为刷牙问题而说谎了。反过来,如果父母因为这些无关痛痒的谎言而把孩子痛斥一番,甚至惩罚他,那么,父母的这些做法就能促使孩子变成一个更棒的谎言大师了。因  相似文献   

6.
说谎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却是人人都会。我们虽然从小就被教育不要说谎,但依然没能阻止谎言蔓延的脚步。职场更是谎言的重灾区,但人们似乎对于职场中的谎言较之平时生活中的谎言更宽容些,说谎者受到的谴责也更少一些,甚至,有人认为说谎是职场必备的生存技能之一。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只有重于言语的实践,才能回归语文的本色。李海林在《言语教学论》中说:“语文能力这种非传递性和内在性决定语文教学方法必须以言语的实践为最基本的方法,它必须有学生主体的操作实践,才能最后实现语文的教学目的。”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张世禄先生就提出:“如果我们把语言和言语看作两种不同的研究对象,那么.就应该认定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是注重于言语活动的教育,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谎言研究主要是对谎言定义和分类的零星讨论,没有关注谎言和认知的关系.谎言本质上是一种认知语用效果,是交际者根据自己的认知语境假设对某一言语表述进行主观判断的结果.谎言的生成和理解都离不开认知语境的参与,而认知又和意识程度密切相关.人在说谎时总是具有很高的意识程度.  相似文献   

9.
只要稍微留意一下每天的报纸和电视新闻,就会发现全球到处都充斥着谎言和欺骗。现代科技那么发达.现代人那么精明.难道就找不出识破谎言、杜绝诈骗的办法吗?回答是肯定的。现代科技已经找出了人说谎的规律,知道了是哪些人爱撒谎.他们撒谎的时候有什么样的特征。结论是惊人的:原来学历越高的人越爱吹牛撒谎。  相似文献   

10.
一、孩子说谎的现状及原因 说谎,是指用不真实的语言来蒙骗他人的行为。在生活中,这种行为十分常见,但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如果“经常说谎”,那么就成问题了。  相似文献   

11.
语文的本真教学应该是简朴的,是充满语文味的,要运用各种手段引导学生全方位地接触言语,用心灵感知言语.那么,面对纷繁的“创新课堂”,教师该如何追求语文教学的本真,使语文课堂教学不偏离“轨道”而达到有效或高效呢?现以《特殊的葬礼》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点滴见解.  相似文献   

12.
谎言作为一种与真理相悖的语言现象普遍存在。本文尝试利用Verschueren的顺应性理论,从语用学的角度诠释说谎现象。说谎策略和其他语言现象一样,是一个不断进行选择的过程,说谎过程涉及认知、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选择说谎策略的目的是为了顺应言语交际的三个层面: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交际双方的心理世界。  相似文献   

13.
说谎,即把谎言有意或无意地以言语的形式表现出来,使之成为一种外显的行为。学前儿童说谎是一种无意行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行为现象。本文从说谎概念的界定、儿童说谎现象的类型分析、儿童说谎现象的行为危害等方面,对儿童说谎现象进行了心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4.
说谎是人类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曾说,人是爱说谎的动物,平均每周要说谎25次.几乎每个父母都要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说谎,但是,说谎似乎是儿童天生的本领,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谎言会越来越多,说谎的本领也会越来越强.  相似文献   

15.
如果一个学生撒谎,通常我们会用道德的尺子去衡量:如果孩子的话与事实相符,我们会夸他是好孩子、乖孩子;如果不一致,孩子就会被扣上“品德不良”的帽子。有的孩子,甚至有可能会被狠狠地教训一番,打一顿;或者大人苦口婆心地教育一番,“要说实话,做诚实的孩子”“不要说谎,说谎的孩子是坏孩子”等等,直到孩子表示以后一定要诚实,不说谎,争取做个好学生为止。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儿童的撒谎可以分成两种类型:故意撒谎和过失性撒谎。故意撒谎是品德问题,而过失性撒谎是心理问题。绝大部分的学生撒谎出于以下的原因:1.无意识地模仿别人;2.把想象中…  相似文献   

16.
海涅说,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据调查,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的说谎行为是从幼儿期开始的,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则越加复杂、巧妙和难以教育,有的甚至酿成不良行为习惯的开端。因此,诚实教育应从幼儿期抓起。其实,在幼儿期,“说谎”并不完全是品德问题,但如果成人一笑了之,不分析,不教育,幼儿得到了不断强化与练习的机会,也会养成不诚实的习惯,甚至积习难改,贻误终生。  相似文献   

17.
看了“职业院校实习事故死亡率高于工矿事故”这个新闻标题,首先跳进脑海的是英国前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的一句话--世界上有3种谎言院谎言、糟糕透顶的谎言和统计资料。美国人达莱尔·哈夫还专门写了一本书《如何用统计数字说谎》,中文版将之译成了《统计数字会说谎》。但数字本身是不会说谎的,所以译者多少对原作者的意思有些曲解,真正说谎的是使用数字的人,造成谎言的是他们使用数字的方法。在关于实习事故死亡率的报道中,记者使用统计数据进行比较的方法显然存在很多漏洞。漏洞之一是从报道来看教育部所统计的是学生在实习期间的死亡率(可能会包括非生产安全性质的车祸、溺水等情况),而安监部门定义的“十万人死亡率”则特指安全事故的死亡率,如此统计口径上的差异显然会使前者被相对放大;漏洞之二是实习学生全部在生产一线工作,可作为比较对象的应该是企业新入职员工,而“十万人死亡率”的基数是所有从业人员,在有的企业,员工中管理人员和一线员工的比例高达1:1,显然“十万人死亡率”小于一线员工和新员工的死亡率;漏洞之三则可能是记者故意而为的概念偷换,工矿企业的“十万人死亡率”与煤矿事故的死亡率显然是两个概念,无法直接替换。  相似文献   

18.
说"谎"     
你说过谎吗?哦,我是说,你敢发誓你这一生从未说过一句谎言吗?在标榜自己的诚实时,你能回答我吗?说“是”,你便立马撒下了一个谎。说“不是”,便是承认自己撒过谎。无论如何,你都不是一个诚实的人。从一出生起,我们便被教导要做个诚实的孩子,“说谎”更是被列为头条戒律。中国人信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旦小小孩童的谎言被拆穿,人们在愤怒之余都会惊叹:哟,这么小的年纪就会撒谎,长大了可怎么得了喔!于是一顿好打,末了丢下一句:这都是为了你好。这一顿好打换来的,是小小孩童深深的忏悔——别误会,小孩子后悔的不是说谎,而是没能圆谎,以…  相似文献   

19.
《初中生》2012,(31)
女儿三岁时,我责备她不该重复别人的谎言,告诫她千万别说谎。她问为什么。我说:“说谎的小孩会变成花,种在花盆里当装饰品。”为了确定她能明白我的苦心,我问:“你知道我的意思吗?”她冷静地回答:“知道,这是个谎言。”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马来西亚华裔华英双语者的请求言语行为的实证调查,验证了“中介文化风格”假说,发现随着被试英语水平的提高,其汉语请求言语行为越来越明显地偏离母语规范.并且在英语学习的中、高水平阶段形成了华英之间的“中介文化风格”.同时,本文也与之前的同类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社会环境因素在“中介文化风格”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