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园园 《考试周刊》2013,(47):94-95
朝汉语语法上有很多不同点,例如朝鲜语主要用词尾表示语法关系,汉语用虚词和词序表示语法关系。朝鲜语语序比较灵活,汉语比较固定。词汇词和句法词在朝鲜语中不同,在汉语中相同。朝鲜语句子成分和词类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汉语没有对应关系。本文研究了朝汉语的语法特点。  相似文献   

2.
缺乏形态变化不能作为汉语语法的特点。注重语义,语法与语义、语用的关系极为密切才是汉语语法的特点;朱德熙所说的“汉语词类和句法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以及“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和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上是一致的”,不是汉语语法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幽默是一种看似简单其实复杂的语言现象,汉语幽默的形成和理解离不开汉语语码.汉语幽默的形成部分源于语法趋简导致的歧义,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由词类活用、词类误用、词语缩略及类推造词法形成的.汉语语法的简约使汉语语义的理解更强调语境制约,因语法原因引起的歧义现象常产生幽默效果.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 早在二十年代,黎锦熙就对现代汉语的词作了分类。他是仿照西方传统语法,从意义上来划分的,提出了影响后世几十年的“依句辨品,离句无品”的词类划分原则。后来的语法著作在词类划分上一直未走出黎锦熙的路子。但汉语的特点是词类跟句子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因此这种词类划分原则与方法同汉语的实际情况产生了很大的矛盾。五十年代,我国语法学界关于词类问题展开了一场讨论,目的是找出适合于汉语词类划分的方法和标准。结果否定了词无定类说,指出了在方法上不能单凭意义,提出了结构关系是最重要的分类标准。八十年代,朱德熙进一步阐述了划分词类的方法和标准只能是词的语法功能,否定了意义。 在教学语法方面,五十年代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词类划分标准有两个方面:意义和语法特点。八十年代重拟的《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词类划分的标准没变,但强调了语法功能为主要标准,兼顾词汇意义。高校教学语法在理论上更新快,不断地吸收语法研究的新成果,词类划分以功能  相似文献   

5.
华滢 《文教资料》2009,(24):47-48
词类是一种语义语法范畴,词类的划分应该以反映句法关系、组合特征为目标,以形式与意义相结合为划分标准.传统从词源或分布角度进行的分类,不能全面地反映量词的功能.本文以语义为基础,寻求反映意义的形式标准,对量词进行语义语法分类.  相似文献   

6.
林祥楣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指定教材.语法部分吸取了汉语语法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时为适应自学考试的特殊需要在内容上作了适当调整,并形成了一些与众不同的特点。现综述如下:一、词类系统林本词类系统有三个特点:(一)第一层次首先分出实词和虚词,标准是看它  相似文献   

7.
《助语辞》是研究古汉语虚词的专著,但它对虚词的研究已具有语法学的性质,涉及到了一些重要的语法问题:第一,词类虚实问题;第二,句中句间的语义和语法结构关系问题;第三,虚字与实字的搭配关系以及虚字的构句功能问题。  相似文献   

8.
虚词是汉语中一个封闭的词类,每一类虚词数量都是有限的,但是虚词使用频率很高,作用很大。缺少某些常用的实词对于我们的交际当然会有一定的影响,但换一个说法还是能表达清楚意思。而缺少某些虚词,则会影响我们的交际顺利进行。虚词和语序是汉语主要的语法手段,如果不能正确掌握虚词的用法,往往不能表达正确的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但是教师对学生语言运用中出现的虚词方面的错误很少纠正,基本采取不作为的态度,这也致使学生中的一些虚词误用现象一直延续到中学,甚至大学。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语言学中,关于语法中跟句法相关的语义学的地位有两种主要观点,一种以乔姆斯基为代表,他认为可以独立于语义对句法进行自足的研究;另一种观点以韩礼德为代表,他认为在语法中语义与句法是自然联系着的。本文支持韩礼德的观点并且认为在构建具体语言的语法时必须了解它的特定的语义系统。本文考察了汉语研究中与此相关的两方面的问题:二是汉语的基本单位、句子模式及词类问题,汉语不具备印欧语式的明确固定的句子模式和词类系统,“词”难以确定,而“字”恰恰是汉语最基本的单位.这意味着应采取与印欧语截然不同的研究路线对汉语加以研究。二是汉语双音字组的内部构造理据问题,字组成立的条件是由字的特定语义网络决定的.对以上两个方面的深入探讨将对语义和句法关系理论作出新的贡献。本文强调字的组合是否成立依赖于发自特定意义网络的指令。  相似文献   

10.
词类标记性是现代汉语后缀的重要语法特征,也是辨别现代汉语后缀的主要标准之一。现代汉语后缀的演变过程是语法化在词汇层面的重要体现,其语法化轨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语音的语法化;语义的语法化;句法的语法化。重新分析和类推是现代汉语后缀标记词类的重要语法化机制,也是现代汉语后缀词类标记性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洪堡特认为汉语与以拉丁语为代表的古典语言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以词类划分为构筑语法的基础,在用语言包装思想的过程中不增加指明语法关系的语法形式标记。汉语只借助语法功能词和语序来帮助理解,但前的使用缺乏强制性,后的作用也有限。对汉语的理解更多的是依靠对词汇意义、语境意义和固定格式的理解。所以,汉语研究的重点应该放在语义研究上,汉语语法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发现中国人究镜靠什么来解读语言中直接连接的思想模块。  相似文献   

12.
汉语作为我国重要文化组成部分,是实现人际交流、社会发展、文化意识传播、信息共享等重要工具。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化地位上升,汉语语言在国际语言体系中地位越来越高,新时代中,学习与运用汉语的人越来越多。在此背景下,更好的研究明确汉语语言结构、语法构成与语言特色对汉语文化的延伸传播及推广意义重大。汉语不同于英语等英美语系语言,汉语形式变化较少,汉语的意义变化与词组构成主要依靠语序与虚词,因此,语序与虚词是集中性了解分析汉语语法的关键。本文从汉语语法特色出发,立足于汉语语序变化,多角度分析语序在汉语语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词类的划分属于语法范畴,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则,在汉语中主要通过语序和虚词体现,表面看起来和语音毫不相干,但是,在判断词类时,经常要考虑到语音因素,如声调的变化、轻声、儿化都影响到词类的划分,由此看来,汉语语音在词类的划分中有着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理论语法认为组合规则的一致性、词类的多功能性是汉语语法的基本特征 ,语法、语义、语用三平面相结合是语法研究的发展趋势。本文分析了当前中学语法教学的若干现象同理论语法这两个问题的关系 ,并力图说明 ,应加大力度使最近二十年间理论语法的研究成果对中学语法教学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它们对中学语法教学、语言教学的指导作用会比以往更科学 ,更合于语言实际  相似文献   

15.
语法是语言的结构单位,即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组合和聚合规律。我们使用和理解一个句子,不但要潼得该句子每一个词所表达的词汇意义和语义关系。还要了解语言单位之间的结构关系、组合层次、分布位置以及词类的功能。但在现实语言材料中也存在的一些偏离或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通则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来分析这类现象并解释这类现象。  相似文献   

16.
叠词是汉语中很常见的一种词汇手段。不同词类的重叠方式和相同词类的不同重叠方式所表达的语法意义往往不同。本文就此作浅显的解析。  相似文献   

17.
认知语法视角下的词类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认知语法理论为视角,分析了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介词等主要词类的语义结构,并对这些主要词类的范畴化关系网络作了粗略的描写;认为认知语法的词类划分符号法有助于达到语言研究的描写充分性和解释充分性两大目标。  相似文献   

18.
<正> 汉语语法体系靠什么方法来建立,它的体系应怎样构成,是语法学重要的课题。本文试图用语义功能与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建构一套新的语法体系,其根据是语法的研究不能离开语义,语用,但语义、语用是复杂的,而统领它们的语义功能是明晰的,语义功能对形式的反映规律性更强。汉语语法体系的构成,我们认为是句型、词类、句法分析三大部分。这三大组成部分将构成汉语语法体系的全貌。现将三大部分依次分析如下。 一 句型是语法学最重要的问题,其关键在于如何使句子归纳完全,否则将使体系产生漏洞。显然,从形式到形式的方法是难以将句子归纳完全的。例:  相似文献   

19.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汉语语法学界在进行语法研究时开始有意识地注意语义问题,语义分析方法的广泛应用开阔了汉语语法研究的视野和途径。分析语义分析的理论依据、汉语中常见的语义关系、语义特征分析、语义指向分析等问题,表明只有将语法结构与语义结构结合起来考察,才能使语法研究走向深入,重视语义的研究,已成为当代语法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词汇语法化是人类语言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汉语词汇语法化的演变使汉语中产生了一批在语言表达中不可或缺的虚词。“不成”是近代汉语中新兴的一个语言成分,其最初由偏正词组演变为表反诘的副词,又进一步演变为语气助词。①本文拟就其由词汇成分演变为语法成分这一语法化现象作一些考察和探讨。一、第一次语法化——由偏正词组到反诘副词  虚词一般是由实词转变来的,复音虚词的形成也多与实词的虚化有密切的关系。从汉语典籍记载的语言事实来看,“不成”在唐代以前尚是一个松散的偏正结构,表示各种否定的动作和状态。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