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1 毫秒
1.
论文学情感     
文学情感,是文学理论中的普通概念,是作家们普遍认可的一种真实体验,也是所有文学欣赏者都感受到的一种美的存在。但是,当我们冷静而又认真地分析文学情感这一概念时,却发现它的内涵十分模湖。文学情感,就字面意义而言,是指文学作品所隐含的情感。我们知道,一个完整的文学过程应包括文学创作过程和文学鉴赏过程,那么,文学情感也应贯穿这两个过程。文学情感究竟有什么特点呢?要研究文学情感,首先要分析普通情感,从研究成果着,情感这一概念本身十分模糊。《汉语词典》说:“情感是人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辞海》…  相似文献   

2.
在逻辑性的论述架构内,孙绍振的文学研究,强调文学情感的独特性和奇异性,同时周密地论证了作为文学的情感,总是为种种文类所约束和规范。这表明,孙绍振推崇审美的诗意、自由的表达,但他更明白文学的自由总是为审美的历史语境所围困,因而,孙绍振的独特贡献,就在于他以精密的方式揭示了情感在一定的历史阶段的表意方式之特殊性。  相似文献   

3.
网络文学借助网络应运而生,迅速成为当代文化中一种时尚的文学样式。它以无与伦比的自由情感空间容纳了现代人纷繁复杂的情感,具有自由性、真实性等特点。较之传统文学的情感空间,它提供了一种更为痛快的情感宜泄方式,并为现代人情感空间的拓展做了有意义的尝试。  相似文献   

4.
戚良德  李婧 《现代教育》2004,(11):53-55
文学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掌握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培养感情、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过程,因而是一个美的历程。一方面,文学是抒情的,文学的本质乃是情感的抒发,情感是文学的灵魂。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比较容易进入作品,领会作品中的深意,所以注意培养个人的性情,就可以和文学更接近,在理解文学时不隔膜。另一方面,随着一步步深入文学的世界,我们的感情和情操也得到净化和陶冶,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相似文献   

5.
幼儿园文学活动与幼儿审美情感的发展楼必生(执笔)幼儿园有组织的文学活动是否能以发展幼儿审美情感为轴线,从语言艺术角度促进幼儿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为验证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理论思考和行动研究。本文阐明我们的认识和初步实践。一、关于文学审美(艺术)情感审...  相似文献   

6.
诗歌历来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的美誉。也有人称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是花中之花、蜜中之蜜。诗歌的本质特点是情绪和情感的抒发。既然语文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那么,在日常教学中,如何体验诗歌的情感态度呢?  相似文献   

7.
文学活动是充满情感的活动,情感贯穿了从创作到阅读的整个过程。作为文学活动重要一极的阅读活动,情感的活跃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情感能激发读者与作家的“共鸣”;情感能推动想象的展开;情感能帮助还原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8.
文学描写表达的对象与心理健康研究所关注的焦点一样,都是人的内心世界。文学的性质和作用决定了它能够对读者的心理产生极大影响:一方面,它能调适情绪、宣泄情感、愉悦身心;另一方面,内容不健康的文学会败坏人心。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文学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反映了人与自然的艺术关系,知青文学也是如此。一大批知青文学作品表现了知青下乡、支边的痛苦生活,作品中的自然被涂挂上强烈的情感色彩,它们都成了人化自然,作了知青的代言人,成了知青情感的载体,是知青苦难青春的象征。  相似文献   

10.
贬谪,是中国古代一种很常见的政治现象,贬谪者将其被贬谪的人生感悟和谪居生活中的情感体验,蕴涵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因而称之为贬谪文学,这是一种在内容情感上独具特色的文学体式。但“贬谪”在历史上,又可以称为“左迁”、“贬”、“流”、“谪”等,于是,研究界便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称谓,或称之“迁谪文学”,或称之“贬谪文学”、或称之“逐臣文学”,其实,它们各自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上,并不一致,应予区分,以便能较准确地指称和描述贬谪文学这种特殊的文学体式。  相似文献   

11.
审美惊奇论是在美学领域中新兴的理论,把它用于实践文本分析是一种新的尝试,也能给人们带来全新的审美感受。在《站在高高楼顶上》和《回望沙原》两篇小说中,读者对作品中的人、事、情、景的"片断的、零碎的"的感受,被一下子"接通为一个整体"了,让读者在作品中"发现"了惊奇。  相似文献   

12.
被誉为唐代三大传奇之一的《莺莺传》,以其独特的人物主角选取而堪称卓异。女主人公莺莺,既非惯见于唐传奇爱情故事中的娼妓之女,亦非受囿于豪门世家中的宠姬,而是一位名门闺秀。以莺莺之出身与容貌,最终为一介寒儒的男主人公张生始乱终弃,这不能不使人对张生的弃莺莺之动机产生种种疑问。但是,从该传奇中莺莺写给张生的那封长信当中,已经可以发现二人分手结局的必然,因为莺莺信中明确提出三点:其一是“达士略情,舍小从大”;其二是“长安行乐之地,触绪牵情”,其三是“以先配为丑行,以要盟为可欺”。  相似文献   

13.
As one of the foremost figures of the 20 th century literature, William Butler Yeats has created lots of famous poems, including the poem When You Are Old, which expresses his love to Maud Gonne and his understanding of love. Stylistics provides us a new perspective to analyze and understand poems. This thesis just applies the theory of stylistics and analyzes the poem from phonological, lexical, syntactic/grammatical and semantic features. After analyzing it word by word and line by line, readers can feel the poet's strong emotions more easily and profoundly.  相似文献   

14.
<正> This article is trying to review a new ESL Approach which has achieved a great success in America. Some of its key principles, methods and results are introduced so that the readers may get some ideas from it.  相似文献   

15.
《蕨山》描写了诗人童年时代在外祖父农场度过的欢快假期,诗中的乡村景色描写清新自然,令人向往,抒发了诗人对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的怀念之情。本文以文体学知识为理论基础,从语音、词汇、句子等角度出发,剖析诗歌的内涵和美学效果,以期更深刻地理解诗歌,达到对诗人寄托在诗歌之上的情感的真正理解。  相似文献   

16.
王安忆是新时期中国文坛重要的作家之一。其小说风格在文坛上已经自成一家。特殊的文笔描写吸引了众多的读者。王安忆在小说的道路上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小说风格被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加以研究。王安忆在小说叙事的过程中,不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写作理论,尤以1988年提出的"四不"追求理念在当时文坛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在其后的文学创作中,王安忆始终遵循着自己提出的写作理论,从不加以变更。王安忆这种写作风格,给予其他的作家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很大的启迪。  相似文献   

17.
《远大前程》是狄更斯的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小说以主人公皮普的成长过程为主线,向读者展示了皮普远大前程破灭的整个过程。以荣格的阿妮玛原型理论来分析皮普的整个人生中的阿妮玛原型及其发展过程可以使读者更全面地认识主人公皮普的个人成长经历及其坎坷的命运。  相似文献   

18.
老舍的幽默具有温和的特色,无论是文本话语,还是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话语、行为举止、心理活动,读者决不会"哈哈大笑",只可能是"中等程度的笑"。在创作过程中,他能够大量借鉴通俗文艺的幽默手段,对塑造人物、表情达意起了重要作用。老舍是幽默的集大成者,无论是小说,包括长篇、中篇、短篇,还是诗歌、散文、戏剧都长于幽默。老舍式的幽默涂上了特立独行的底色,体现出性情温和、风趣通俗、底蕴深厚的特征,使老舍的文学作品获得了穿越时空的生命张力和悠长魅力。  相似文献   

19.
文学艺术在当代道德理想重建中发挥着弘扬新的道德精神、提高人们综合精神素质的重要作用,需要其多元价值取向中实现文学社会本质与审美本质、审美愉悦功能和道德教育功能的统一。文学中道德生活的表现,应以审美的形态来显现道德与情感的冲突,以充满热情与生命的生活形象表达对真善美的肯定和假恶丑的否定,以美的形式与情感诉诸读者的心灵。  相似文献   

20.
艾思奇《大众哲学》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历程中的经典,缘于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和传诵。失学者、哲学初学者、普通读者都属于艾思奇写作意向中的读者对象。《大众哲学》具有革命的引领作用,也有科学的启蒙价值,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时代,始终需要马克思主义的引领,因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重大的政治主题。艾思奇对《大众哲学》的不断修订提示我们,随着社会语境的变化,大众的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由此面向大众的哲学需要与时俱进,才能确保其经典性得以稳固和强化,并开显出新的意义和向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