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历史来看,我们党在任何时期都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而群众路线就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与时代相契合,在当今时期广泛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于适应社会发展,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群众路线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同时也是共产党人长期积累的精神财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贯彻执行群众路线方针,践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同时制定的各项制度政策都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体现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如今,中国梦的实现,更加需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在实现伟大的民族梦想的道路上共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3.
群众路线是我们学的根本路线,这条路线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主线由若干方面有机组成,其中,“一切为了群众”是我们党的根本寒旨是党的全部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缩,也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前提和基础;“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是实现“一切为了群众”的重要保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实现正确领导的根本方法,是“一切为了群众”和“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在党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上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4.
《教育》2014,(5)
正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之源。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实现中国梦必须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我们党章规定:"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本原理,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创立并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始终坚持和不断完善的根本工作路线,是贯穿我们党90多年奋斗历程的生命线。  相似文献   

5.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为人民谋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到人心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决定着党的命运。党离不开人民,人民也离不开党。按照“三个代表”要求,扣强党的作风建设,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每个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都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真正做到与广大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相似文献   

6.
遵循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性,是共产党执政的重要规律,所谓群众性,是从党的宗旨上讲的,就是共产党执政必须更加自觉地忠实地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且要发展好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永远都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变,永远都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最紧密的联系。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我们要实现十八大政治报告的奋斗目标,要实现中国梦,就要牢牢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  相似文献   

7.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具有深厚的哲学内涵,体现了历史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实践、历史人物与群众创造的辩证统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集中概括。在新的转型期,党的群众路线还需纳入新的理论关注和时代关注。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党群关系理论揭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和在新的历史时期赋予它的内涵 ;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 ,诚心诚意地接受群众的监督。“党离不开人民 ,人民离不开党”  相似文献   

9.
一、选好切入点 解决社会矛盾,最根本的是要从处理好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人手。这是因为,当前的社会矛盾,大多是人民内部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既大量地表现为人民群众之间的各种矛盾,又突出地表现为党群、干群矛盾。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但脱离群众又成为执政条件下党的最大危险。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性质决定的,是我们党赢得人民群众信任、支持和拥护的根本所在。古今中外的大量事实表明,化解矛盾,稳定社会,巩固政权,归根到底取决于人心的稳定。  相似文献   

10.
“先进性问题,从来就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是党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的根本条件”。我党历来重视党的建设,重视坚持党的先进性。建党80多年的历史就是一部共产党人保持和实现党的先进性的历史长卷。  相似文献   

11.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工作路线.所谓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和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在党的全部活动中的具体运用,也是我们党长期进行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总结.它是贯串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一个基本方面,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之一.  相似文献   

12.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这足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运用于领导工作,创造性地提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党的群众路线。这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工作路线,是我们在一切工作中克敌制胜的传家宝。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对于恢复和发扬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加强执政党的建设,胜利完成四化建设和改革大业,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它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在宣传工作中必须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作风,必须  相似文献   

13.
<正>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斗争中把马列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党的群众路线过毛泽东对党长期在敌我力量悬殊的艰难环境里进行革命活动的无比宝贵的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是党的一整套科学的领导方法,同时,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新的历史时期里,我们坚持和发扬党的群众路线,  相似文献   

14.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也是我们党的生命线。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历程,就是一部一切为了群众、服务群众的历程。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不管时代怎么变革,经济如何发展,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民本理念不能丢,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不能变。新形势下。我们要深刻认识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和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5.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在自己全部活动中的创造性运用。它在充分继承和借鉴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础上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最终成为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斯大林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对党和群众的关系有许多重要的论述,并充分认识到群众路线在执政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斯大林关于群众路线的思想和理论,对我们党群众路线理论的形成、发展和完善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为人民谋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到人心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决定着党的命运.党离不开人民,人民也离不开党.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每个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都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真正做到与广大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相似文献   

17.
党的各项工作只有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我们党才能具有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在新的历史时期,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仍然是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地位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认为对利益的不断追求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人,是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正确对待人民群众的根本观点和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重要价值理念,是实现群众利益的根本路径,是化解当前人民群众利益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法。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9.
党与群众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中心问题。我们党的立足之基,力量之源,胜利之本,在于密切联系群众。回顾琼崖革命斗争的历史,是一部依靠群众,团结群众,发动群众,开展群众性革命运动和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也是一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带领群众克服千难万险、挫折和失误,由失败到胜利,再失败再胜利,最终依靠群众的支持,发展壮大,取得胜利的历史。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琼崖党与人民群众结下了生死与共、休戚相关的亲密关系,本文试就这种关系形成的主因,谈点粗浅的看法。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中国共产…  相似文献   

20.
正确认识和坚持党的阶级基础和党的群众基础的重要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更加注重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就必须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以不断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