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荒原》的救赎主题已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同,但是诗歌的叙述艺术却少有人问津。艾略特借高超的叙述技巧来突出其主题是诗歌成功的关键。时空交错杂陈是《荒原》叙述艺术的宏观表现,叙述者多重聚焦是对细节的刻画,而宗教的融会贯通是诗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诗人借此让读者看清令人绝望的现实进而寻求重生的希望,以达到拯救西方精神荒原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君特·格拉斯的《铁皮鼓》因其多重主题与多重叙事略策当之无愧地进入到世界经典文学之列,其叙事伦理在其中起着潜在的然而是重要的作用.作者、叙述者、人物、读者之间是多维互动关系,作为人物的奥斯卡与作为叙述人的奥斯卡,第一人称叙述者与第三人称叙事者、叙述者的叙事声音与社会声音有重合也有分裂、有一致也有对立,从而显示出复杂的叙事伦理.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夏洛蒂的三部第一人称小说的叙事艺术,即《教师》中叙述声音的性别政治,《简·爱》中读者与叙述者的“坦白”关系,《维莱特》中的不可靠叙述策略,指出夏洛蒂小说叙事所蕴含的意识形态涵义,由此观照19世纪英国女性写作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俄国作家莱蒙托夫在其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的创作中,其叙事角度有别于传统的全知叙述视角,而是运用了第一人称“我”的有限叙述角度,通过多个第一人称叙述者的视角力量,全方位地塑造了毕巧林这个人物形象。对《当代英雄》的叙事角度进行解读,不仅可以使我们了解《当代英雄》在现代性叙事文本中的地位,而且也可以使我们真切感受到不同的视角地位对塑造人物产生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5.
加拿大新移民女作家张翎被誉为"北美地区新移民文学的扛鼎作家"。《交错的彼岸》是继《望月》之后张翎的另一部长篇力著。《交错的彼岸》糅合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构成多重人称复合叙事。张翎对第一人称叙述的巧用使叙述者在叙述时空上的转换自然而流畅,且赋予读者真切感和信任感。第三人称叙述使得叙述者能够灵活自如地周游于叙述对象之间,拥有比第一人称更大的叙述空间。张翎对两种叙述人称的灵活掌控,丰富了小说的叙事手法,展现了小说的叙事张力。  相似文献   

6.
王红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11):102-106
《长阿含经》与《中阿含经》以"如是我闻"领起全篇,构建一个完整的叙述授者与受者的关系,在佛经叙述中形成了一个自足的叙述语境,其中的"我"在佛经初级阶段表达中是阿难。在叙述中,阿难或以人物叙述者方式讲述佛陀传法的过程,或以外在式叙述者身份采用内在式视角与全知视角,使叙事趋于复杂。这种第一人称口吻叙述突出了叙事的"真实性"与"可信度",在后来佛经编写过程中遂成为固定语式。  相似文献   

7.
魏军  黄艳 《宜春师专学报》2014,(11):104-107
现代叙述学理论注重对叙述者的探讨,《神曲》的时代解读也呼唤现代文艺理论的实践运用而衍生新意。对《神曲》叙述者的阐释主要分为三方面:一是作为叙述者、人物、隐含叙述者的“但丁”的关系及叙述者类型归属;二是叙述者“但丁”与引路人、亡灵、读者的多重对话叙述模式中不同的叙述声音;三是《神曲》不同叙述者的互补承担叙述者职能。  相似文献   

8.
文学创作中使用不同人称叙述故事,以有限视角观察事物,既可增强事件的真实感,引导读者进入故事,又能使读者跳出故事反思叙述者本身,产生间离的美学效果。笔者试图从叙事角度入手,从叙述声音与人物视角的完美结合、视角转换和有限视角三个方面,分析视角理论在《废都》中的应用及其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9.
艾略特的诗歌理论与新批评尹建民T·S·艾略特是西方现代诗派的先驱人物,他1922年发表的长诗(荒原)在世界文坛上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同时,艾略特又是一位著名的批评家,其“非人格”(Impersonalit)的诗歌批评理论对于现...  相似文献   

10.
《荒原》是一首反映两性关系、描写伦敦风貌的"爱情诗"、"城市诗"。《荒原》的写作,反映了诗人在特定时期内心的苦闷、对于生活的失望,体现出了浓郁的"自我情绪"。但是,艾略特在理论上高标"非个人化",在创作中追求"普世化"。为了实现此种目的,艾略特在《荒原》写作中,选择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其中最为重要的有:设定特殊的叙述视角、刻意营造众语喧哗的文本图景、运用互文性写作、扩大诗歌的叙事描写范围。  相似文献   

11.
"叙述者"是叙事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叙述者既不同于真实作者和隐含作者,也不同于故事中的人物。国外叙事学家热奈特区分了第一人称叙述中的叙述者与人物,并定义了小说叙事的叙述层;巴尔对小说叙事的叙述者、聚焦者、行为者进行了文本分析;国内学者基本上沿用了国外叙事学家们的理论和认识。实际上,叙述层的发现对于叙述者与人物的区分非常有用——同一个叙述层里,故事中的人物与叙述者不能混同。  相似文献   

12.
《嘉应学院学报》2018,(3):62-66
"叙事作为修辞"是在"后经典叙事学"的语境下对叙事给予修辞性的解读,是通过小说的叙述结构、视角、时间、距离、声音等问题的指涉来理解叙事在叙述者、文本现象、读者反应之间的协同作用。巴金的中篇小说《憩园》,以小说中的人物"老黎"为主要叙述者,以"憩园"新旧主人姚家和杨家为叙述对象,通过多个次要叙述者的设立、多重叙述视角的切入、叙述空间和时间上的延展以及"抒情性"叙事策略的展开,使叙述声音呈现出"复调"特征,建立起三个叙事层面、多重对立的情感模式。  相似文献   

13.
在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中 ,“我”的大量出现是其形式的重要表征 ,换句话说 ,“我”作为叙述者成为鲁迅小说中一种非常重要而常见的叙事视角。“我”不仅具有形式的功能 ,即往往作为第一人称叙述者叙述故事 ;而且“我”把小说作者鲁迅的价值观念、情感世界以读者更能够接受的形式带到小说的叙述中去。因此叙述者“我”的创造性的运用 ,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带有鲁迅鲜明的主体特征的高度理性化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4.
陈欣 《文教资料》2010,(10):35-36
本文关注的是关于舍伍德·安德森的成长小说《我是一个傻瓜》的视角问题。通过仔细研究这个小说,以及对相关材料的阅读,作者在该小说中发现三个以第一人称叙事的优势。通过第一人称,这部小说读来更自然、可信和发人深省;恰恰是第一人称的叙事给叙述者创造了一个机会.使其可以非常清楚生动地叙述他的成长过程;通过第一人称叙事.使作者、小说、故事和小说中的各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得到完美的平衡。总的来说,这三个优势表明:在这本小说中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得到了非常合适的运用。  相似文献   

15.
T·S·艾略特的长诗《荒原》给中国新诗带来了第一次大的冲击波,许多现代派诗人受到它的影响。诗人卞之琳写于30年代早期的诗歌明显带有《荒原》的影子,无论是思想意识,审美观照还是艺术手法都深得《荒原》的熏染。西方的影响结合中国诗歌传统,促使卞之琳写出具有中国味的现代派诗歌佳作,为中国现代诗坛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简·爱》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自传体小说。伍尔夫曾对文中叙述声音中的"我"作了准确概括:“我爱,我恨,我痛苦。”本文试从《简·爱》中的第一人称自叙体及叙述者角色转换角度入手,分析作者如何从这一独特的叙事角度刻画了“自我”形象,达到了与读者成功的直接交流。  相似文献   

17.
《乌鲁木齐杂诗》是纪晓岚在谪戍新疆期间创作的160首诗歌,其叙述角度呈现出第三人称客观叙事、第三人称主观叙事、第三人称评述叙事、第一人称客观叙事、第一人称主观叙事的变化过程,整体看来杂而有序。他从每诗一注、多用实数和真实地名来展现其写实手法。多种色彩词语尤其是暖色调色彩词语的运用体现出诗人虽然被贬边疆,但依然乐观、以百姓为重、尽职尽责的旷达心态。《乌鲁木齐杂诗》运用整齐划一的绝句文体给读者以视觉上的整齐美感和朗朗上口的韵律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美感。  相似文献   

18.
若用叙事学理论来分析,鲁迅的小说《伤逝》便属于第一人称叙事情境,是采用内部聚焦“讲述”(telling)型的叙事作品.此种叙述方式似乎可以让读者直接从叙事者的语言中得到故事的主题,实际上读者不会真正信赖叙述者尤其是他的情感与反思.  相似文献   

19.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是一篇出色的短篇小说,作者福克纳运用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意识流写作风格给读者呈现出一个别具一格的故事。通过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聚焦转换和时间错置中两种叙事结构,展现出了他高超的叙事技巧,并通过隐合作者的声音探索和解读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及真实作者本身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20.
“说书人”与《汤姆琼斯》中的叙述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白话小说中的“说书人”与《汤姆·琼斯》中的叙述者在叙述特征上享有共同点,即以第一人称自称和拥有全知的叙事视角。文章运用日奈特有关叙述者"交际功能"理论,从叙述者与读者沟通的方式和程度两个方面着重剖析两者的差异,并试图从创作动机上探寻差异的根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