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宗踣碑     
唐太宗和魏征是历史上君臣和洽的一个范例。魏征直谏和太宗纳谏是贞观之治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魏征死后,太宗登楼“望哭尽哀”,又亲撰碑文,书写刻石,并说:“魏征没,朕亡一镜矣!”然而,事隔半年,太宗就下令推倒亲书的魏征碑。表面看来,踣碑似与太子承乾谋反事有关。由于魏征生前曾荐誉的侯君集团参与了谋反事件,引起了太宗之怒,延祸魏征之“魂”。但事实上是太宗随着地位的巩固及威望的提高,纳谏的气量逐渐减少。推倒魏征碑是给那些效尤直谏之人的一个警告。但唐太宗毕竟是位开明之君,在遭受亲征高丽失败后,  相似文献   

2.
一提及历史上的谏官,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魏征.魏征在其一生当中前后共进谏二百余事,为唐太宗的"贞观之治"立下了汗马功劳,自己也因此而青史流芳.魏征的说理确有其独到之处,所以能够打动唐太宗,说服唐太宗,使唐太宗心悦诚服地接受自己的谏言.  相似文献   

3.
魏征谏文说理艺术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提及历史上的谏官,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魏征.魏征在其一生当中前后共进谏二百余事,为唐太宗的"贞观之治"立下了汗马功劳,自己也因此而青史流芳.魏征的说理确有其独到之处,所以能够打动唐太宗,说服唐太宗,使唐太宗心悦诚服地接受自己的谏言.  相似文献   

4.
马建梅 《中学文科》2009,(12):64-64
中央一台黄金时段热播的大型历史题材电视剧《贞观长歌》中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李世民是具有雄才大略、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典范,而魏征是敢于犯颜直谏的千古一人。魏征和李世民的关系,在中国古代王朝的君臣关系中可以称得上是极为少见的。然而揭开历史的假象,我们就会发现魏征并非忠臣,而李世民也并非明君,他们之间是一种相互利用、相互排斥的关系。下面让我们揭开历史的重重迷雾来看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本文是唐代政治家魏征写给唐太宗的一篇秦疏.由于唐太宗在建立唐朝后,逐渐改变了艰苦创业时的勤俭作风,滋长了追求享乐、骄傲自满的情绪,魏征十分忧虑,就上疏劝谏,提出“十思”,论证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这一主旨。唐太宗接此奏章后,亲自下诏书答复魏征,承认自己过失,赞扬魏征的劝谏,并将奏章放在案头作为儆戒。魏征的奏疏根本目的是为维护封建王朝,有其局限性,但作为一般事理,仍可批判地继承,可资  相似文献   

6.
魏征是镜     
臣子规劝或批评君主叫做"谏",君主接受规劝或批评叫作纳谏.我国历史上最善于纳谏的皇帝是唐太宗李世民.魏征是中国古代著名政治家,唐朝著名的谏臣,前后陈谏二百多件,大多被唐太宗采纳,被唐太宗誉为"明得失"的镜子,同学们,想知道魏征是怎样敢于积极进谏的吗?……  相似文献   

7.
唐太宗很喜欢虞世南的书法。有一次,他临写了虞世南的一幅字,其中有一个“戬”字,因“戈”旁写不好,就空着那个“戈”旁,叫虞世南补上。写完后,唐太宗拿给魏征看,让他品评。魏征细细看了一会儿说:“皇上的书作,只有半个字像虞世南。”唐太宗说:“哪半个字?”魏征回答说:“只有‘戬’字的‘戈’法最像。”唐太宗听了感叹不已。——见(宋)无名氏《宣和书谱》  相似文献   

8.
文史知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是以“善谏”著称的唐初贤臣魏征的名言。据《新唐书·魏征列传》记载,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做君主的人用什么方法做到明,犯什  相似文献   

9.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是唐初政治家、史学家魏征写给唐太宗李世民的奏疏。谏,臣下对尊上的规劝,使其改正错误。疏,奏疏,也叫奏章、奏议等,是封建社会臣对君陈表意见的一种文体。唐太宗跟随父亲李渊转战南北,艰苦创业,但他登基之后,却滋长了骄傲情绪,弃俭求奢,大兴土木。魏征看到“贞观之漒”太平盛世的背后,隐藏看“覆  相似文献   

10.
据史书记载,唐太宗曾经得到一只宠物鸟,爱不释手.有一回,他又在逗鸟玩,正好、丞相魏征有事进来禀奏.唐太宗怕给魏征看见,不好意思,赶紧把鸟儿藏在胸前的龙袍里.魏征看了心里自然很不"爽",但他想,唐太宗能把鸟儿藏起来,说明基本上还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如果当面揭穿其"把戏",让他把鸟儿拿出来"亮相",再进上一番忠言,则不仅会失了皇上的面子,使他下不来台,弄不好得罪了皇上自己还可能吃不了兜着走.  相似文献   

11.
纳谏、用人及其他辽宁省农村实验中学陈广远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开明的封建皇帝,他善于纳谏,善于用人,因而备受后人的推崇。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支龄和杜如晦做宰相,人称他们是“房谋杜断”。他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魏征做宰相时给他提出了二百多条建议,他都接受了,唐...  相似文献   

12.
纳谏与治国     
稍稍具有文史知识的中国人,很少不知道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对元世祖的事迹一般知之甚少,或者虽略知一二,但无论如何不会将他与唐太宗在治国的才能方面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3.
棋艺精湛并写下不少美妙围棋诗篇的大名士吴承恩,在《西游记》第10回“二将军宫门镇鬼,唐太宗地府还魂”中,写到“太宗与魏征在便殿对弈,一第一着,摆开阵势”时,与古典章回小说惯引诗词曲赋的模式相反,转引了一段长达200余字的《烂柯经》棋诀。如果仅把这看成作者爱好的表露,或停留于借对弈表现君臣和睦相得的浅层理解,我们可能会从结构上对这略显突  相似文献   

14.
一、导语设计唐太宗年间有一位忠心为国、敢于直谏的大臣 ,唐初“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 ,虽与唐太宗的文治武功分不开 ,但同时也得益于这位重要的人物 ,他就是魏征。二、作者简介与题解魏征 (5 80— 6 43) ,字玄成 ,唐曲城(今属河北 )人 ,后迁居相州内黄 (今河南内黄 )。少时曾出家为道士 ,隋末参加瓦岗起义军 ,后降唐。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等职 ,领导周、隋、陈、齐诸史的撰修工作。后封郑国公 ,任太子太师。魏征在历史上以能犯颜直谏著称 ,前后陈谏二百余事 ,多被太宗采纳。魏征提倡“无面从退有后言” ,“爱而知其恶 ,憎而知其…  相似文献   

15.
唐代著名的政治家魏征在任侍中(即宰相)之前,曾担任过尚书省右丞(贞观元年至三年),直接分管刑、兵、工三部的事。魏征在这三年中,接触到不少刑事诉讼方面的案件,因而在司法、执法中积累了许多实践经验。后来,他为了帮助唐太宗“以法治国”,“慎终如始”,把这些经验逐步总结出来写成奏疏提供给唐太宗。贞观十年到贞观十四年,魏征就刑事诉讼方面的问题先后向太宗李世民写了四封上疏,即《理狱听  相似文献   

16.
古语说 :“君臣相处 ,自古为难。”事实确是如此。唐太宗李世民和敢于直言进谏的一代贤相魏征 ,在政治上密切合作 ,共建“贞观盛世” ,是我国历史上一例罕见的典范。千年之后 ,又有老党员忠言直谏 ,总理从谏如流的故事 ,真可谓是“古为今用”的典范了。魏征已经死了一千多年 ,但在我国古代文明的博物馆里 ,还存有他那面金光闪闪的“人镜”。我们借助这一宝贵的镜光 ,回眸历史长河 ,就会看到针对时弊犯颜直谏 ,源远流长的一条闪亮的光带。这条光带中流淌着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话 ,留下了一个个忠臣、谋士、良将、清官的形象 :邹忌 ,鲍叔牙 ,张良…  相似文献   

17.
“照官”自有“三面镜”田永清唐太宗李世民在敢死谏的宰相魏征死后十方悲痛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肤亡一镜矣!”此后,唐太宗的“三镜”之说便不胫而走,流传至今。其实,换个角度来看,对于古今为定者来...  相似文献   

18.
《红领巾》2005,(12)
坐上历史的小船,听有趣的历史故事。魏征是唐朝初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看到唐太宗有不对的地方,总是会当面提出来,据理力争(jùlǐlìzhēn)。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m iàn hóněrchì)。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以后再也没人敢说实话,只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他憋(biē)了一肚子气去见他的妻子长孙(zhǎn sūn)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儿(xiān b lǎor)!”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bìxià)想杀哪一个?”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  相似文献   

19.
魏征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诤臣,是唐代杰出的政治家,他以过人的胆识和卓越的才能,进谏上疏言事二百多件,在辅佐唐太宗治理大唐王朝的过程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唐朝的强盛,不仅靠创业时的武功,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建国后的文治。唐太宗所以能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一位出类拔萃的封建皇帝,创建了大唐盛世,是和他善纳谏言,接受了魏征  相似文献   

20.
魏征是我国古代的著名诤臣。他的思想、观点和主张,对唐太宗有深刻影响,成为唐太宗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为了尽快医治隋末战乱所造成的创伤,使新建立的唐王朝政权得以巩固,他向唐太宗提出了一系列正确意见和建议,在很短的时间里,便出现了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的“贞观之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