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学"通识教育"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教育中由于学科与专业的细化导致了“造器型”教育的产生,而“通识教育”越来越远高大学教育,井出现了以哲学类课程与工具类课程替代“通识教育”的倾向从而使通识教育成了大学教育的育点,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分离,使教育目的中社会需求与个体需求失衡。因此,重视和加强大学“通识教育”,对于新世纪大学教育的改革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现代大学制度"概念综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研究中,对“现代大学制度”概念界定并不一致,存在多种研究视角,有着多种不同看法,也有的研究者并没有严格界定所使用的概念。归结起来涵盖了以下几种理解:现代大学与现代大学制度,现代社会与现代大学制度,现行大学制度与现代大学制度,制度与现代大学制度等。最后,在现代大学制度概念综述的基础上,从现代大学制度概念的视角对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谈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走出"象牙塔"之后:大学的功能与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走出象牙塔”后的大学的功能和责任都在扩展。严格地说大学的“职能”与“功能”是有区别的,但又是相互联系与转化的。继教学、研究、服务之后,“交往”正在成为现代大学的第四功能。现代大学的概念具有多义性,也是发展着的。守护大学理念,创新大学制度,是大学薪火传承的根本保证,也是大学应有之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4.
“高等教育”和“大学”概念的界定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和“大学”概念的界定与分析□沈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张澜,温松岩□关键词:高等教育,大学,界定,分析“高等教育”和“大学”是高等教育研究中两个最基本的概念。迄今为止,国内外关于“高等教育”和“大学”的概念表述是很多的,且各具特色,但尚未...  相似文献   

5.
关于"隐性课程"研究的迷茫与抉择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于隐性课程是“客体性”的,还是“主体性”的;隐性课程的特点仅是非计划性还是兼其计划性等本体问题,研究观点截然对立。其原因是对隐性课程上位概念“课程”的理论认识,是见仁见智的。隐性课程为“舶来品”,西方关于隐性课程观点不一,不同专家、学对隐性课程有不同的建构和理解:暂不从隐性课程的理论视角出发,基于实践的视角探讨隐性课程,应是走出迷茫的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6.
潘大华 《师道》2007,(3):24-25
大学语文课程,其目的是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母语”水平——对汉语语文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事实证明,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不仅是一种“补课”的需要,而且是从全面培养“人”的战略角度考虑的必然选择。它对于增强人文精神、人格力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从1981年以来,全国许多高校开设了大学语文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大学语文》虽然只是一门公共课,但它在大学课程中所具备的人文教育的功能却是其他科目所不能比拟的。然而,受多年来中学语文教学与学习习惯的影响,大学语文在大学课程的设置中更多地却在变成一种摆设。本人要呼吁的是:“还大学语文本来的面目!让大学语文去努力完成它自己的‘大学’任务吧!”我们期待着大学语文快快进入自己的轨道———即徐中玉徐老所倡导的“研究、深入和创新”的轨道。  相似文献   

8.
课程研究中存在着概念混淆及泛化的现象,将课程概念无限泛化最终“捧杀”了课程本身。这种课程概念泛化的根源,乃在于混淆了“课程本身”与“同课程有关的范畴”,尤其是混淆了“课程”与“课程实施”(教学)及“课程实施的结果”;因而在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均引发不少问题与困境。“课程即法定知识”是基于社会学视角而对课程概念进行的重审和重申,旨在有助于教育实践的改善与理论研究的明晰。  相似文献   

9.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和探索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质上是一所学校为基地而进行的、开放的、民主的决策过程,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会人士共同参与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与评价,采用“实践——评估——开发”的课程开发模式,实施“自下而上”的政策,以学生主动参与的形式出现的,蓬朗中心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探索就是这样展开的。  相似文献   

10.
关于“好课程”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好课程”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受到课程目标、教师水平和风格、学生背景、硬件条件等因素的制约。目前来看,多样的课程和具有“可拼装性”的课程是课程发展的趋势,为了达到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多种逻辑的课程组合是大学教学改革的方向。针对这些因素来看,“精品课程”的国家评选并非是科学的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