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本文拟以"推叠式"结构为例指导学生展开纵向议论文写作,"推叠式"结构的基本模式为"立论——入据——转承——叠据——作结"。第一步:立论。即在文章开篇开门见山明确提出论点,给人以论点鲜明的印象。既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也可以说明论证的背景、缘由等有关前提;既可以由自然而社会,也可以通过定向转述材料提出论点。同一般议论文写作没什么两样。第二步:入据。即提出论点后,第一次用事实论据  相似文献   

2.
墨家作为先秦时期的显学,曾盛极一时,其持说立论与儒家多有不同之处,是先秦百家争鸣文化格局的典型代表。墨家对儒家观点的反对主要体现在其"兼爱"、"尊天"、"敬鬼神",以及主张"节用"、"节表"、"非乐"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体现儒家创始人孔子最高理念的"仁-礼"思想结构,在现代哲学家拉卡托斯的理论中可以被理解为孔子学派的"理论硬核"。在这个"理论内核"中,代表心理维度的"仁"与代表文化维度的"礼",分别通过孟子学派与荀子学派得到彰显和侧重,并构成了其各自立论的基点。由此,学界"心理与文化的辩证法作为中国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的观点,即得到了一种现代哲学视域的新的论证。  相似文献   

4.
《立论》最先发表于1925年《语丝》周刊第35期,后被鲁迅收入散文诗集《野草》。关于它的主题思想,卢今认为:“《立论》不仅讽刺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的人生世相,更重要的是.作品对圆滑世故的中庸主义处世哲学及其赖以寄生的社会展开了无情的揭露与朝弄”。这段话基本上可以代表当前学术界的共识.鲁迅在其他文章中也多次谈过与之相似的内容,如《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等等。笔者在这里只想就《立论》的体裁和艺术问题提出两点不成熟的看法,以求教于各位专家学者。一、《立论》不是寓言国内外有不少学者认为《立论》是用散文诗体写的寓言,如孙玉石认为,“《立论》是一篇寓言性质的散文诗”。日本学者片山智行更干脆地说:“《立论》应该说是具有讽刺性的寓言作品。”笔者以为这种说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5.
《太原大学学报》2018,(1):44-47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一直存在"诗能穷人""诗能达人";"穷而后工""达而后工"的争论,孙奕于《履斋示儿编》中避开了这些争论,提出了"老而诗工"的文学观念,这是学界较为新颖的立论,欧阳修、黄庭坚、杜甫、韩愈等诗人的经历皆是此观念的例证。"老而诗工"和欧阳修"诗穷而后工"的文学观念在一定范围内重合,但其又超越了欧阳修关于诗人"不得志"的限定,范围更广,立论更为客观。  相似文献   

6.
庚子年(1900年)间,上海报刊时论凸显出一种从上海、东南和南方的视角立论的东南意识,表现出上海和东南绅商关心时局发展和国家命运的社会主体思想.张謇作为江苏和东南地区的上层绅商代表,他在庚子年向东南督抚的陈言献策中,也显露出与上海庚子报刊时论类同的东南意识.特别是他提出的"西北"与"东南"的"名、实"互存论,是一种深涵政治哲理的时局观,它为我们考察张謇的政治思想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7.
关于"七月流火"的解释,学术界存在争议。文章试图从表述方式、古代历法、立论依据、诗的表现力和古代气候等方面论述"大火星说"的不妥性。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正>写议论文时,有些同学总有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不知道具体该如何立论,如何展开论述。针对这个问题,一个最切实的做法就是回归课本,悉心研读课文,从中汲取营养,以读导写,以写促读。下面就以苏洵的《六国论》为例,阐释这一做法的要义。一、确立论点要见解独到立论时,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人云亦云","立"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强调日本战时和战后体制存在"连续性"的"总体战体制论",做了系统扼要的阐述和分析.序言部分提出了中日史学界对日本现代史的基本认识;第一部分论述了"总体战体制论"以挑战传统史观为目的的立论宗旨,以横向和纵向比较为特征的立论方法,以考察"总体战"和战后体制的关联为线索的基本内容;第二部分论述了这一理论在转移认识日本现代史的视角、拓展认识日本现代史的视野方面的影响和贡献;第三部分论述了笔者对"总体战体制论"一分为二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作为"我梦见"系列书写中的一篇散文诗,《立论》中有其朴素外部难以遮蔽的复杂意义与诗性。其中呈现出一种"言志"的吊诡:包括言志的艰难性,鲁迅借此批判立论中载道对言志的欺压,表达出孤独、失语状态以及对立论权的争取,同时也批判国民劣根性;不容忽略的还有对立论的原则和方法——"真"的吊诡书写,比如其中"真"的杀伤力。而从进化论的角度看,文本中的人物设置又呈现出鲁迅式的思想追求。当然其中也包括言志的工具式吊诡。其中的哈哈论和"Hehe"都有其他可能的内涵和开拓空间。  相似文献   

11.
<正>议论文的构思最常见又最容易被掌握的方法莫过于立论型。立论型构思,就是作者开门见山,直接摆出观点,继而列举若干正反例子进行证明,最后进行总纲式的结论。写好立论性的议论文,必须把握三个方面的内容。一、立好论点论点确立得是否准确鲜明,关系到"立论"文章的大局。所以观点一定要客观正确,坚决不能主观片面;旗帜一定要鲜明,坚决不  相似文献   

12.
吴卫东 《新高考》2008,(10):9-11
针对近几年来学生议论文写作中存在的材料贫乏、说理空洞等现象,作文"发展等级"提出了"论据充实"这一要求。论据,即立论的根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事实论据,一般指有代表性的事例或史实以及统计数字等;理论论据,一般  相似文献   

13.
新近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标"),关于"语文素养"有一些重要的立论和命题,如在"课程性质与地位"里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更是明确"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标"提出了"要发  相似文献   

14.
从王维女士文章的立论基础问题、职业教育教师知识观和工作状态、职业教育教师实践性知识处境、职业教育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培养模式和"失语"、"话语"在王维女士一文中的准确性等几个方面与王维女士进行商榷,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同题立论,古已有之,苏洵、苏辙、李桢的《六国论》,早已为人熟知。现在,会考、高考议论文,一题数万人同作,立论自然百态千姿,各呈其貌。阅读同题议论文,需要在比较异同上下功夫。我们不妨将这两篇《由植树节想到的》同题文章细加比较,看看它们在立论上有什么异同。立论比较,自然离不开论证方法的比较,我以为这是阅读同题议论文必须注意的。细读刘文便可发现,下面这一设问句是文章的关键句子:"但植树是否一定要选择在某一天进行呢?"顺藤摸瓜,接下来的文字自然蕴含了作者的立论:"其实,除了每年的3月12日,人们还可以有很多时间去植树,  相似文献   

16.
《安徽教育》2010,(1):18-18
<正>本刊讯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和省政协十届三次会议召开前夕,为了给各位代表和委员撰写教育方面的议案、建议和提案提供良好服务,省教育厅日前专门在安徽教育网开设了代表委员建言立论服务专栏,对代表和委员需  相似文献   

17.
<正>高中生限于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其既有的认知水平,写作议论文还有诸多"心有余而力不足"之处。怎么给力?一个最切实的做法就是教师指导学生回归课本,悉心研磨课文,从中汲取营养,以读促写,以写化读。下面就以苏洵的《六国论》为例,阐释这一做法的要义:一、确立论点要见解独到高中生立论的缺陷是什么?人云亦云。"立"的往往是"地球人都知道"的公理、常理、大道理,鲜见"我认为"的己见、锐评、新视角。苏洵是如何来立论  相似文献   

18.
写于1920年10月的《〈晚清两大家诗钞〉题辞》是梁启超在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热潮中走向其后期诗学探索的发端之作。他明确提出"趣味"是文学的本质,以此围绕文学的审美属性立论,对极端排斥文言的白话诗主张予以校正,同时他针对单纯强调学习西方的文学经验而排斥中国文学传统的论调,提出输入世界各国文学与继承和发扬本土经验并重的新文学建设思路。梁启超此时的诗学丰富了中国现代诗学的多元构成,与以胡适为代表的文学革命的主流话语形成了深具意义的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19.
标新立异     
"标新立异"出自《世说新语·文学篇》,标,表明;异,独特、与众不同。这一成语,原指独创新意,立论与众不同。后来多指提出新奇的主张,创造新奇的式样;有时带贬义,指另搞一套。  相似文献   

20.
写作是一种表情达意的活动,任何文章都不能没有"意"。文以意为主,我国著名思想家王夫之说过:"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十分清楚地强调了立意的重要性。文章的立意就是我们常说的立论,即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表明自己的态度。苏轼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一个话题、一则材料而言,角度不同,着眼点不同,便可提炼出不同的立意。那么,针对所获取的多个立论角度,我们怎样进行比较筛选,找到最佳角度呢?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